无良导演逼迫女歌手拍裸戏(惊爆)
发起人:一推烂泥  回复数:2   浏览数:2891   最后更新:2007/06/28 04:17:19 by
[楼主] 马甲来了 2007-06-26 05:45:54

从卡塞尔到威尼斯——双城艺术日记 

王 林


15日

我们是晚上到的卡塞尔。

因为市政府邀请的缘故,有车到法兰克福机场来接。接车的是两位在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读书的中国学生,一路上谈论的自然是在德国留学的趣闻。说到该院40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过年,包韭菜饺子。韭菜在德国很贵,大约10欧元一公斤。而卡塞尔随处可见的草坪里长着一种宽叶的野生韭菜,味道与中国韭菜无异。于是不少中国留学生前去采摘。久而久之,让当地德国人很气,便在草地上立出一块牌子,上书:“中国人不准吃草!”德国人保护自然的意识很强,到处是森林和草坪,决不会有人破坏。在整个卡塞尔城,随时可见博伊斯种植的“7000棵橡树”,只要稍加注意,树旁立了赭黑色石块的便是。这不,从高速公路下来进入卡塞尔市区,几乎就是从森林中穿出来的。

我们住在卡塞尔著名的威廉城堡公园LAUNCH四星级酒店。要是在国内,必定有夸张、豪华的大堂,但这里的一切很乡村化,实用、简炼而舒适。

晚上是文献展的开幕酒会,就在公园草坪上举行。组委会来者不拒,谁都可以参加。只可惜天工不作美,大雨下个不停。但现场还是人山人海,空中响彻充满激情的摇滚乐。见到不少中国人,熟悉的、不熟悉的,因为躲雨,大家都挤到博物馆前的门廊里。据说本届开幕式以中国人多为特色,不仅艾未未的行为艺术已弄来200多人,而且组团来的、自己来的,也不在少数。德国报纸上赫然出现的通栏标题是:“中国人来了”。

中国人来了!这对中国人当然是好事儿,但愿对德国人也是如此,前提是不要去草地里扯韭菜,要知道卡塞尔城有60—70%的绿地率。

16日

上午,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式,听说德国总统、黑森州州长和卡塞尔市总市长都会出席。我们没有参加,因为主管文化艺术的市长容格先生(Thomas-Frik Junge)要在市政厅为四川美院一行举行正式的欢迎酒会。吃早饭时,见到黑森州州长,也就几个人,很随意的在宾馆餐厅就餐。要是在中国,省级一把手,还不得鞍前马后一大堆人,岂容我们在旁边谈笑风生。

容格先生在欢迎辞中对卡塞尔的介绍,让人印象深刻:一是科技创新,卡塞尔是德国磁悬浮研发中心,上海浦东引以自豪的磁悬浮列车就是这里制造的;二是历史文化,威廉城堡、大力神雕刻等等,还有童话故里,格林兄弟在这里生活过好几十年;三是当代艺术,卡塞尔文献展从1955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前沿性和学术性、也最为著名的大型国际展事。在以前的展览中中国人共有三届五人次参加,这一次是人数最多的,如果加上艾未未行为艺术计划中的1001个人,中国恐怕就是全世界参展人数最多的国家了。

欢迎辞后赠送礼品,我们得到的是博罗夫斯基“走向天空的人”雕塑小样,这是文献展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握着名家之作,端着葡萄酒杯,才发现窗外市政厅的广场上早已挂上了中国国旗。德国朋友的礼数令人十分感动,诚如罗中立院长答谢辞所言,的确是“前所未有”。

下午,由市政府安排游览市容。看到高矗的老城墙,看到拿破仑之弟杰罗姆用餐的小亭子,看到乌鸦悠闲地站在格林兄弟的雕像上,还看到电车司机下车携扶残疾人车辆,等等。这座城市很小,但精致而温馨。

晚上,卡塞尔市总市长在文献展开幕的百忙之中,专门设宴招待我们。在致欢迎辞时他特别提到了艾未未送给文献展的1001把太师椅和用中国传统门扇堆积而成的拱门,说后者存在安全隐患,已经圈起来不再让人进入。——真的是,咱们造个东西,怎么就给人以质量不佳的印象呢?

17日

一整天参观文献展,由卡塞尔市议会议长作陪。一走进展厅,大家便各行其是,所有约定见面的地点,都是弗里德里希博物馆门前博伊斯种植的那两棵橡树下。五个展馆3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看得你眼花缭乱。但气喘吁吁看完坐下,仔细一想,总的印象也会冒出那么几条:

其一,文献展的确有它的实验性,这一届突出的特点是调研与档案,有不少集合文字、图片而构成的作品。以小集大,似乎很流行。但展厅里真正停下来阅读的人很少,我想没一个参观者能够站着读完所有这些挂在墙上的东西。

其二,策展人用了不少对比方式进行展览布置,大致有古今对比(比如伦勃朗和当代设计)、繁简对比(比如极简主义和文献档案)、还有精英艺术与草根文化的对比(比如专业绘画和民间织物),表现当代艺术在价值体现上多元、共时的状态。但缺少意图性的对比,的确如卡塞尔文献展资料馆馆长斯滕格女士所言:“令人也很迷茫”。

其三,在展场内你的确能感受被艺术浓缩的当代文化氛围:全球的视野、复杂的环境、密集的信息、紊乱但可以选择、喧哗但不无自我的言说方式,等等。置身其中,你需要思想,需要问题的针对性,但本届展览能够给予我们的,倒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少。

在晚餐桌上,我们和斯滕格女士谈到展览缺少真正有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挑战性的作品,她也有同感。我们从万里之遥来到卡塞尔,毕竟是带着对于视觉艺术和艺术视觉的期待而来的,不管视觉效果的展览真有必要进行实验吗?

18日

尽管艾未未在德国及欧洲媒体上声名大振,我们还是决定去看看他寄住中国人的仓库营地。

艾未未这次展出了三件作品。一是“拱门”,造型不错,据斯滕格女士介绍,卡塞尔市民反应很好。说来也巧,四川美院带来送给卡塞尔市政府的礼物竟然正好是一对木版年画的门神。中国人对付欧洲人总是首先想到传统符号。拱门也是如此,由传统门扇组成。可惜艾未未不懂结构,作品刚搭好就不太对劲,危险,只能观望不能进入。作品二是“椅子”,1001把,放在展厅各处,供人歇息、讨论之用,倒也方便观众,且给人以“中国”随处可见的印象。小聪明,很管用。第三件作品便是名为“童话”、邀请1001个中国人参观文献展的行为艺术。因为卡塞尔是格林童话的诞生地,又因为“1001夜”是有名的阿拉伯传说,于是一个名字、一个数字把欧洲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小小聪明,也很管用。艾未未真正的创意是邀请那么多的人去德国,于是有人拿他和博伊斯种的那么多橡树做比较,说也是“社会雕塑”。其实不然,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是要“雕塑”——“社会”,具有改造社会的使命,而艾未未没这一说。他从画廊老板麦勒(urs meile)那儿拿到300万欧元实现自己的想法。这笔钱差不多相当于卡塞尔市财政为整个展览支付的那部分钱(350万欧元)。如果让卡塞尔市政府或文献展股份公司来出,肯定干不成。可见金钱可以买来哄动。至于其他的意义,慢慢再说罢。

客观地讲,艾未未对于作品中的中国参观者,待遇还不错,集体宿舍,自助餐饮,还有专门的洗澡间等等。尽管住地有点象医院,但也还干净整洁;尽管每人发一绿手环,但也可不戴放在口袋里;尽管天黑必须回驻地点卯,但白天进出尚且自由。你要免费旅游,就得遵守规则,这无可厚非。只是转念一想,如果是在中国,比如上海双年展,艾未未同样弄1001个德国人来,他们会接受这样的条件么?恐怕未必。但这问题对于艾未未并不存在,其聪明过人之处,就在于只弄中国人而不弄外国人,并且弄来的是那些希望不出钱便能到德意志走一遭的中国人。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guest 2007-06-26 05:41:42
老王老王
真土真土

看了笑死
想想晕死


别了老王
你就算坐火箭也赶不上这时代了
[板凳:2楼] 马甲来了 2007-07-01 15:00:17
19日

晨起3点,赶往法兰克福乘机去威尼斯。约定出租司机到宾馆接人的时间分毫不差。从德国到意大利,只是在机场办登机牌的时候看了一眼护照,比我们从中国大陆去港澳台简单多了。

飞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想起有消息报道说,这里的雪线正节节后退,山上的滑雪场越来越少,想想这温室效应真让人胆寒。

到威尼斯,显然意大利的城市规划不如德国,不过倒也朴实、自然,充满历史感。机场路仅两车道,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不如,但一点不堵车。且车至威尼斯,只能停罗马广场,然后是步行或是乘船。水城威尼斯,天生的妩媚和丽妍,到处浸蚀斑斑,到处是岁月的痕迹。历史在这里安祥地栖息,因尊视而尊贵。这里看不到当朝领导的政绩,要是在中国,说不定谁谁谁一声令下,旧城改造,拆!一条大道从罗马广场直通圣·马可广场。要真这样,这座街巷如迷宫的威尼斯水城还在吗?我们在街上闲逛的时候,看到正在维修和装修的房屋,十分漂亮的脚手架,完全封闭的也完全净化的修缮工地。并不富裕的意大利人,其文物保护的意识与技术名冠全世界。

尽管佩服全球化,还是吃不惯西餐。晚上实在忍不住,去了“中国餐馆”。就在河汊的水边,菜不错,很象中国味道。老板娘是江苏人,已出国多年。端菜的小伙子是她儿子,不会说中国话,对中国人也无甚好感。席间见此一幕,不由令人慨叹。

20日

看双年展,须乘水上巴士。行船两岸停靠,站点很多,耽误了不少时间。老外心情平和,不象咱们中国人,一言以蔽之:“着急”。

威尼斯双年展按国别陈列,早建的国家馆分布在公园内,各有各的特色,如同建筑博览会。一边看一边歇息,也一边记点想法,免得最后天南地北的东西搅在一起。姑且纪要如下:

1、既然是以国家分馆,其展示的文化形象自然和国家有关系,所以可以看到不少名家的作品,如里希特等等。这样的展览格局,自然造成了一种观赏心理,希望在这里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文化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比如韩国馆,只展览了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很鬼气又很精密,亚洲巫文化与现代科技感相结合,黑白分明,亮暗对比,令人想起韩国国旗上太极八卦之类的寓意。

2、从整体上讲,其实验性和当下性弱于卡塞尔文献展,但作品观赏性显然优于文献展。可能因为这里是旅游城市,要吸引非专业游客,最好是多点可以摄影留恋的场景。除个别作品专门有人看护不准拍照外,对观众全无限制。而且有些作品还有可以任意取走的复制品,供参观者收藏。我就免费收藏了一件极简主义绘画的印刷品、一个带问号的汽球和一张本届双年展的招贴。一位东欧来的年青艺术家,竟然拿了一大叠复制印刷品,在上面画上自己的画,就地摆摊,要卖50欧元一幅。

3、因为展览空间各自独立,参展艺术家对作品的布置是根据具体环境考虑的,所以作品显得更完整、更具匠心。比如C馆中的装置作品,如同大理石建筑,十分的高贵圣洁,但仔细一看,所有的构件都是纸板做的,其技艺的精到和材料转换的巧妙,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古今价值观变化的思考,实在令人赞叹。

中国馆设在离主馆最远的仓库展馆,前面有老船坞,旁边是澳大利亚馆。澳馆的作品是用牛皮绷制的,规模巨大,场面壮观,地上摆放着用牛皮替换树皮的大树桩,加上对地砖的现场刻制和处理,其视觉效果极具震撼力,让人充分感受到澳大利亚的自然、历史和当代文化魅力。相比之下,中国馆的作品只考虑了如何与老厂房融为一体,沉闷而枯涩,很难让人感受到今日中国的某种时代氛围和精神状态。国内现在有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参展的四位女性艺术家也并非没有才气,但展览效果如此平庸,只能说是策展人的问题。一个人久居海外,不深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层问题,只凭点“女性主义”、“后殖民文化”之类的表面资讯,就来做中国馆的操盘手,故作份量而没有份量、搬弄观念而缺乏观念,那是肯定的。只不过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学术问题,而人家所关心的,乃是权利的利用与交换。让我们顶着烈日,晒得一身臭汗,走那么远的路来瞻仰中国馆,想想真不值得。

21日

自由活动。威尼斯琉璃产品世界闻名,去采购点小东西罢。

22日

晨起飞法兰克福,然后转机回国。

在飞机上翻阅法兰克福当天的报纸,赫然看见通栏大照片:艾未未的拱门垮了!

看来卡塞尔市市长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阿弥托福,幸好没砸到人。

(完)




12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酒会盛况


卡塞尔城绿地率有60—70%


卡塞尔市长容格为四川美院罗中立等一行举行欢迎酒会


卡塞尔市政广场为我们的到来挂上了中国国旗


格林兄弟雕像


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外墙上的展览作品


博伊斯种植的橡树已长大可以遮荫


文献展上的古典作品


文献展场外的行为艺术作品


文献展上的装置——行为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