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艺博会:“朋友圈”中的巴塞尔长什么样?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1   浏览数:1681   最后更新:2017/06/20 21:28:14 by 无厘头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6-20 21:16:41

来源:空白艺论 徐旷之


记录,不仅是窥视他者的视觉手段,也是一种确认自我文化身份的方式。


Documentary 在英文中即是文献、记录的意思,也是纪实摄影(Documentary Ohotography)最基础的含义、最为人熟知的一面。然而,传统纪实摄影将镜头对准弱势社会群体或异域的做法,在今天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检视和批评。那些最经典的纪实摄影被指责为一种对拍摄对象的偷窥行为。在记录的过程中,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摄影师的镜头通常被批评为“他者”的视角。而这种阶级权力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身份问题,摄影师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身份鸿沟不可避免地招致了这种批评。

杨文彬《大学社会-红歌晚会》

金向怡《流亡归来02》

德戈金夫《新草原照相馆-摇滚青年,鄂温克,陈巴尔虎旗》

刘劲勋《匈奴的名字-州市墩洼山》


呈现,突破传统的静态图片展示,以更加多元化的、跨媒介的组合形式,塑造一种现实。


静态的、孤立的照片不制造任何立场,它们只是审美的、扁平的,至多引发一种模糊的共情。传统的纪实摄影看似以“系列”的方式建构了一种客观的、完整的“真实”,但因其所依托的媒介的局限性,往往是松散的,经常遭遇被断章取义的宿命。此时,任何一张照片都具有多重意义,都有可能被单独抽离出来强加上各种解读,作品原初的意图被遮蔽、肢解。而在当下,纪实摄影曾依托的印刷传媒已经衰落,我们进入了一个比现实更加“真实”的影像世界。纪实摄影必须以新的方式对抗被大众媒体操控的现实。


在当代艺术中,跨媒介日益成为主流,作为一种综合视觉呈现方式,通过不同的媒介的交叉、联系、整合,共同建构一个多维度的、自足的叙事结构。纪实摄影同样需要突破传统的图片呈现方式,借助文字、影像、音频,甚至互联网共同编织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语境,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表述可能,定义一种多维度的现实。

杜子《填海-中国海岸线填海工程不完全采样图》

李颀拯《中国沉陷区-一间房屋里还留着一对新婚夫妻的婚纱照。可以想象,他们撤走得何等匆忙。》

韩萌《江南弃儿19》


介入,纪实的目的不是记录、呈现,而是介入现实之中,改造这个满目创伤的社会。


记录当代中国也好,呈现某种现实也罢,纪实最终寻求的是真正的改变。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摄影在于“揭示什么东西需要被正视,令人痛惜——以及需要治理”。纪实是一种态度,它意味着批判性,揭示某种被遮蔽的现实,突显问题的存在。介入的过程从记录开始,通过呈现让社会正视,最终动员、迫使更多的人关注、行动起来。在西方,纪实摄影伴左翼社会思潮运动兴起,促进社会体制变革。在中国当下,纪实影像不仅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自我调节、释放矛盾的批评机制,更应该强调它的介入性与批判的立场。

陈杰《悬崖村-2016年5月14日,孩子们在攀爬一段几乎垂直的“天梯”回家。15个孩子中多数是女孩,他们和男孩一样,大约用了2个小时,到达“悬崖村”。》

陈博《中国宋庄画家村-2004-266 宋庄摩托队 》


纪实的意义在于介入,在于改变。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重新定义。

[沙发:1楼] guest 2017-06-22 06:33:5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