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艺博会上5位不可错过的明日之星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165   最后更新:2017/06/19 17:02:33 by babyqueen
[楼主] 点蚊香 2017-06-19 17:02:33

来源:打边炉 作者:沈丕基


原标题为:“自问自答:沈丕基的36个问题72个答案”。沈丕基是一名生活在深圳梧桐山的艺术家。


问一:艺术与资本的关系?


答1:在主流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它们在一起“玩”游戏。

答2:艺术也可以和资本没关系,但当资本敲开艺术大门的时候,艺术是赤裸裸的。

问二: 艺术创作中有什么束缚?


答1 :  艺术创作不是一种职业,只是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的支持,但技术又同时会束缚艺术。

答2 : 艺术创作是一种纠结式工作,有时候没必要去抗争什么,有时候需要去抗争,但都需要精神的自由。

问三 :  艺术家与科学家有什么区别?


答1:艺术家喜欢做一些“无用”的新东西,科学家都是做一些“实用”的新东西。

答2:艺术家靠自己生存,科学家靠人类生存,艺术家可以跟上帝开玩笑,上帝却喜欢跟科学家开玩笑。

沈丕基装置作品《爱》(2009)


问四 : 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关系很重要吗?


答1 :  快速的消费让第一感观的视觉艺术越来越霸占了艺术资源,第二感官的声音反而被人们削弱或忽略。

答2:一个是有“物”,一个是“无物”,一个是空间的焦点,一个是充满了整个现场艺术空间的气氛。

问五:  实验声音与实验音乐有什么区别?


答1:“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诗经·礼乐)。

答2:所谓“音乐”它本身还是有一定规律性,实验声音脱离这些规律化,追求一种高度纯粹的、不负载任何意义的聆听,跳出有规律性音乐那些束缚性的习惯去做一些“没听过”的东西。对于当代实验声音来讲,它其实是一种人类走在科技后又结合自然的一种追求,也超乎于了古人的技术实验,通过记录还原与放大等手法去转换成当代声音作品。

问六 :  如果观念艺术只是一种概念,而艺术观念是怎么产生的?


答1:观念并不存在于概念,艺术能承载某种观念。

答2:通过资源内在的暗示启发观众思考,艺术观念产生于艺术家与观众留下空间互动的一种“化学作用”。

沈丕基行为作品《开幕式》(2014)


问七 :  为什么我那么喜欢用现成品做装置作品?


答1:现成品的艺术转化更需要技术与观念的成熟。

答2:当各种艺术形式做到一定时候,身体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很容易就形成了一些想法,使用现成品是更加从生活在得到一些启示,我的好多作品在完成之后又自我销毁分解回生活用品,当然好作品创作出来后艺术家应该完全把它交还给社会,哪怕只剩一张图片与文字,它记录了精神与生命。

问八 : 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来自哪里?


答1 :  应该可以用一种很确定的艺术方式来说明一种很不确定的事物。

答2 :  只要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有界限,而自然性的千变万化如何运用到作品中,也就是让作品的自由空间更大化,道家思想称为“天人合一”、“师造化”等,主要体现在所谓的“形散神不散”的传统技法中。

问九 : 关于学术性与逻辑化的讨论?


答1 : 所谓学术,有时候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谎言”,艺术本身就是要打破现有规律才能创新。

答2 : 越是逻辑性的去解释艺术,越是在误解艺术,艺术可以理性,但不一定是依靠逻辑性。

沈丕基装置作品《股市》(2010)


问十 : 激浪派与广陵派 , 垮掉的一代与广陵散?


答1 :艺术产生在一群孤独的人中间,观念或许就放在一个流浪汉的口袋里。

答2 :激浪派宣言也许不适合中国国情,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只是离我们的时间近一些,当我们看到了真相,自由也就剩下一堵不攻自破的迷墙,广陵散不是一种迷药,五石散才是隐士的精神实验品,这些只能当做一种经验的“前车之鉴”。当代艺术家思考更多的是现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关系与如何突破性的创作。

问十一 : 东方思想与西方艺术有什么关联?


答1:100年前西方人运用东方的禅宗思想发展新艺术形态,而东方人学习其形式却不知道那是自己的东西,就像西方人把火药来炸东方一个道理。

答2:在当代艺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通过一个群体的展览让西方人了解东方精神的方法,首先我们自己要彻底地理解一个国际性的生活习惯与拥有当代艺术表现的高级手段。然后就看传统艺术理解得有多深,有没有真正涉及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此时才能把我们的传统艺术精神融合进去,要不就会变得很生硬的套用。想法再好最终还是得看展览如何呈现以及作品的转化层次,只靠文字与语言的阐释是很薄弱的。作品毕竟还是作品,艺术家的表现能力还是能看出来的,而策展人与评论人有时候应该从艺术家的作品出发,这样更能利用小东西放大观念,传统的东西过于庞大,一个展览不一定说明得了一切问题。选择艺术家的合作不能命题式的,因为大部分好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在生活中慢慢磨出来的,而不是用“临阵擦枪”的方式...

问十二 : 北方与南方的艺术状态有什么现象?


答1:北方一直是个战场,硝烟总是会慢慢南下分散到各处,最后各自的特点才能凸显出来

答2:南方是个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产生革命思想的地方。

问十三 : 深圳是一个很难做艺术的地方吗?


答1:经济物质与精神建设冲突性大,创作内容才多;也是因为比例失调,所以卖艺术作品难,生存也难。

答2:深圳是个很有钱的地方,但跟艺术还没太大关系,估计除了创作,还得去做更多的普及知识工作。

沈丕基行为作品《城市背面》(2014)


问十四 :  经济富有的深圳,独立艺术机构为什么这么少?艺术家是什么情况?


答1:贫穷艺术是一种状态,艺术贫穷却是一种常态。

答2:深圳这座新城市的30年现状,对于艺术家来讲就像是一块“艺术鸡肋”。奢华快速崛起的建筑物掩盖着空虚的实质,一次性空降的内容占用了人们思考的时间,不少艺术家选择离开,不愿离去的是因为可以在这块充满冲突与创造力的肥地上肆意创作,纠结于不可能放弃是因为已经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与体力变成惯性,自我消磨与消解掉的时光与作品只有自嘲式地继续,真正消费到上层精神时那就看艺术家的切肤之痛还是否在痴人说梦式地抱怨来错地方,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变化一样,一旦鸡肋被狗吃了,有没有人能笑到最后,那就看时光机能不能带大家回到过去的回忆。

问十五 : 为什么说深圳欠我一座艺术馆?


答1:30年前只欠我一座美术馆,30年后变成欠我一座艺术馆。

答2当地铁穿透艺术馆的胸膛,高楼压在艺术馆的心上,作品往往是被当做一盒快餐吃掉,埋在同步发展的各个角落里的展览,如同狗屎一样每个人都会踩着,其实艺术馆只是需要一个简单的剪彩,不管是虚的还是实的,它都已经存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