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陈维同名个展“陈维”:滞留与忽略的城市想象WXM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588   最后更新:2017/05/23 16:32:32 by 叮当猫
[楼主] 蜡笔头 2017-05-23 16:32:32

来源:798艺术 王薇


王拓个展“从未走出的神话”空白空间展览现场


罗兰·巴特在《神话修辞术》中以“神话”一词指代那些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征用了这一概念,王拓在空白空间的首次个展“从未走出的神话”中,通过对历史图像与文本的引用、他者真实经验的介入,揭示了当下人类生存境遇与历史观念认知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以影像、行为及绘画为媒介形式创作的作品渗透着一系列贯穿始终的思考,艺术家意在探知某些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生成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流变,并由此构建起一种跨越不同时代语境、混合多重叙事空间的作品结构样式。


两件 4K影像作品在空间营造得有如影院一般的A厅中循环播放。首先映入眼帘的作品《中毒》展现了一组恍若《名利场》杂志封面照片的群体形象。艺术家有意遵循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原则,在演员安排上兼顾了白人及少数族裔的比例,而人物的衣着神态则传递出一种惯常认知中来自上层社会的身份信息。随着镜头的逐个推进,每一个以特写镜头出现的人物均面无表情地进行着私密的独白,体面的外在难抵内心的焦灼,而众人程式化的呼应更是推波助澜地将整个情境带入到一个犹如“戒酒劝助会”式的成瘾症候心理救助现场之中。

《中毒》单频 4K 影像(彩色有声)16'33'' 2017 年


事实上,影像中人物的真实身份并非如同他们所塑造的那样来自所谓的西方上层社会,而是应邀出镜的十二位广告演员。人物设定保留了其各自出演的广告形象,而独白的内容则是去除了产品信息后的广告台词。知晓内情的同时,亦启动了对创作者意图的心领神会。被西方主流价值观所定义的阶级概念及借由大众媒体、影视作品所塑造的阶级形象已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当下社会人们的脑海之中,并在全球范围的同质化背景中变得愈加固化,而人们所看到并接受的不过是虚构之物。艺术家似是借此发问,人们何以对这种臆造的定义如此笃信不疑?


视频中,与《名利场》封面式群体拍摄场景交替出现的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群像绘画。在 Bochoven、Eeckhout 等人的画作中,比例均衡的构图;人物矫揉造作的摆拍姿态、波澜不惊的面部表情;及其所显示出的身份阶层……与影像中的群像呈现出跨越时空的不谋而合,作品也由此勾连出群像美学在艺术史中一条断裂的线索。与此同时,某种藏匿于不同时代相同群体内心深处共通的焦虑感亦在这两相对比中被隐隐揭示出来。从勃鲁盖尔笔下的农民群像到荷兰黄金时期的群像绘画,经典图像范例依时间顺序展开,并与演员独白穿插进行。两类图像不仅相互产生比照,亦提示着历史与当下的联络。

《角色扮演》单频 4K 影像(彩色有声)24'31" 2016年


与之相关的思考同样出现在另一部影像作品《角色扮演》之中。两位颇为符合人们理想概念中的中产阶级夫妇形象出现在一个西方常见的夫妻心理治疗场景中。而故事的真实版本却是两位素未谋面的职业演员,在艺术家租赁的高级公寓客厅中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回答着镜头背后艺术家提出的与婚姻咨询治疗相关的问题,并竭力通过真实自然的方式展示出一种被定义下的完美中产阶级夫妻形象及其生活状态。在此,艺术家通过情境的设定及适度的引导,使行为本身成为了作品中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介质。


而在穿插出现于这部影像作品中的另一个叙事空间里,场景被分别还原至两位演员的寓所中,恢复真实身份的演员以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讲述了一部剧情涉及通奸谋杀的美国电影《邮差总按两遍铃》。双重叙事空间在彼此的呼应交叠中显示出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对比与反差。后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化情节,与前者轻而易举俘获观者信任的虚构形象,使观者对真实的认知与判断再次发生了摇摆,从而对观念塑造的真实性及经验判定的可靠性产生了新的质疑。

王拓个展“从未走出的神话”空白空间展览现场

《现实与自然》三频高清影像(黑白有声)13'49" 2014年


B展厅中呈现的两部影像作品源于艺术家的《虚空画·人类戏剧研究》项目。其中,三频影像作品《现实与自然》将 19 世纪两部情节高度相似的文学作品-冯塔纳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艾菲·布里斯特》及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泰蕾丝·拉甘》的情节借由一男一女两个表演者之口,在艺术家根据原著叙事框架设计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一一道出,呈现了一个当代语境下的故事版本。在男女主人公意识流式的独白间隙,穿插着一位文学教授对原著小说的学术评析。


三组视频便是在这样一种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语境中同时展开,其各自对场域的占领犹如戏剧舞台的站位,使空间中的作品在形式上产生了一种戏剧化的效果。男女主人公的面部特写以及光线的变化,有效营造出一个类似审问的场景,在进一步强化戏剧性效果的同时,亦使叙述变得更加真实可信。而处于中间位置,以半身像配以稳定光线出镜的文学教授则更像是一个客观冷静的旁观者,以身处事外的姿态对文学作品发表着纯粹学术意义上的论述。对某一现实的表述就这样在文献研究、个体经验,以及历史与当下的语境设定中显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由此揭示出存在于彼此之间的某种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

《现实与自然》三频高清影像(黑白有声)13'49" 2014年


而展厅角落的单频影像作品《美国疑问》则可看作是《现实与自然》的一个延伸。两位表演者在艺术家的导演下将两部小说的不同结局进行了一次现实语境下的演绎。贯穿于整个影像作品中的是一首由作曲家以《现实与自然》中引导表演者的问题作为歌词特别创作的歌曲。艺术家通过对已有材料的重新编织,为情节的呈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着当代文艺气息的观看版本。

《角力》190×19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与上述几件影像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三幅以油画形式创作的作品。它们如同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研究笔记,在独立成画的同时亦渗透着若干贯穿艺术家创作始终的思考。三幅油画采用了与其它作品创作方式相同的文献关联手法,从西方经典绘画及故事中提取形象与文本,内容与三频影像相呼应,提示出男性决斗以及两性关系的多重指涉和观看方式的可能性。艺术家通过对这些经典图像的重构,提示了一个位于当下的观看视角对原有文本生成语境有效性的反思,由此展现出在历史进程中隐藏在图式背后人类社会价值观及道德评判标准的流变。(文/王薇 图片/空白空间)

《自尊》190×19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