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政:探讨回应的方法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114   最后更新:2017/05/18 15:35:03 by 另存为
[楼主] 橡皮擦 2017-05-18 15:35:03

来源:其人之道 文:朱其



在八九十年代,我不喜欢上海的一种市民化人格,即他对任何专业都没有系统了解的兴趣,只是以自己当前无意识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一切事情发表自己很肯定的判断,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有时候他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大部分时候,他说的东西或认真思考的东西,大都是历史上的先人或前辈早已说过的观点。因此,这种市民化的人格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他宣称不相信一切权威和知识,只根据自己的判断看问题,但因为他的知识背景并没有越出前人的框架,结果实际上说的话还是在重复前人。从知识学上说,不看任何前人的书和知识,不等于就能越出前人,因为从小每个人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童年、少年无意识习得的语言和知识,本来就是前人设定好的。这种自以为不受别人影响的市民人格,只是不看前人思想家的著作,但不等于不在前人的思想、知识和环境经验的框架中。

人类的现代进步,只能是一种知识上和经验上的抽丝剥茧的进步,不看书只是拒绝了青年时期的阅读,但童年、少年时期实际上已经被低级的书本和非书本的环境经验影响了,而环境经验实际上也潜藏的隐性的知识结构。回到美术界,画家不看书就可以不受知识束缚,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类的知识生活的无知的说法,现在不看书已经来不及避免影响了,除非爹妈一开始就把你扔在原始丛林。回到刚才说的年代艺术家的市民化问题,我近十年发现,上海传统的那种不经系统的知识了解凭自我中心主义而自说自话,展示绝对个性的市民化人格,现在成为国内年轻艺术家的普遍现象。他们对艺术史论不作系统了解,但没有系统了解做功课的愿望,以生活方式为中心,对什么都不是很深入了解,但凭着碎片的知识,每天忙碌甚至虔诚的做艺术,推销自己,说话非常自以为是或盲目自信的振振有词,但实际上说的做的都在重复欧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艺术和观点。可能现在消费社会的物质条件,为这种在知识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绝对自我中心主义的市民化方式提供了基础,但这只是以艺术和个性名义的生活游戏,真正的艺术超越是建立在知识超越上的,人类的出版物是读不完,但重要的文学、哲学、电影和音乐还是要过一遍的,如果对历史上的好东西都没有基本上见过,做出超越性的好作品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中国的八大美院,实际上艺术课程是有很大缺陷的,不经过毕业后的二次学习,根本不可能超越上一代人的艺术。

[沙发:1楼] guest 2017-05-20 07:53:44
一直都这样,没50年是不会改变的。
[板凳:2楼] guest 2017-05-22 14:00:39
朱琪的文章一直让人耳目一新,老是说实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