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B. Wurtz 个展@Lulu,墨西哥城
发起人:BAAB  回复数:0   浏览数:1575   最后更新:2017/05/10 19:37:21 by BAAB
[楼主] 愣头青 2017-05-10 19:37:21

来源:长征空间


“肉体本身就是很脆弱的,生跟死的界限就是如此的模糊。”

—— 陈天灼


2016年6月,陈天灼于北京长征空间的首次个展“自在天”(Ishvara),与他过往的艺术风格一样,结合了雕塑、录像和舞台表演。个展灵感源自梵文宗教诗篇《薄伽梵歌》,糅合了印度教、佛教以及许多其他宗教的意象,讲述了一个在轮回中从受难殉道再至重生的少女的故事。演出使用了包括印度传统舞蹈、日本舞踏、现代舞蹈在内的许多不同表演形式,也运用了古典乐、印度传统音乐、电子乐、Hip-Hop、Trap及实验噪音等作为演出配乐。


陈天灼,《亲爱的》,2016


装置作品《亲爱的》是以此次个展为契机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延续了陈天灼糅合宗教元素与流行文化的创作方式,直接原型是歌剧《自在天》中使用的充气道具。这件作品中的小女孩形象源自日本流行动漫中的大眼睛少女,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与歌剧《自在天》中殉道轮回重生的少女形象相关。穿过少女左眼的是佛教法器锡杖(梵语khakkara),此杖为比丘(梵语bhiksu,中文一般译作和尚)行路时所携带的器物,亦是重要的修行法器,此外,在陈天灼的其他作品中也常有“杖”的形象出现。小女孩的身体一半为裸体一半为骷髅,象征着死亡其实一直存在于“肉体”这副皮囊下。

陈天灼,《咬》,2016


陈天灼回忆道,在印度旅行时看到恒河边上印度人烧尸体的行为,白骨棱棱,直接呈现在人面前,“那个人就在那儿烧,我就在那儿,周围的家属也在那儿看,非常平静,看不到一个哭的,”他说,“我觉得就应该是这样,因为还有另一世的生命,走掉的东西在你面前就是个皮囊,你没有必要为一个皮囊而流泪。”

陈天灼,《自在天》,2016,录像截屏

“自在天”,2016,展览现场,长征空间,北京


骷髅的形象并非第一次出现在陈天灼的作品里,2015年艺术家在巴黎东京宫的个展以及2016年最新的大理石片作品中都出现了舞蹈的骷髅形象。该形象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尸陀林主,尸陀林主又称“墓葬主”,是尸陀林的护法神。他们告知众生,世间无任何永恒的事物,人世无常,生老病死,最后都是一架白骨。在陈天灼的绘画、雕塑、舞台表演等作品中经常能看见一对尸陀林主,两架白骨上眼睛大而闪烁,牢牢盯住观众,以此启悟人们找寻智慧、寻求解脱大乐。

“陈天灼”,2015,展览现场,东京宫,巴黎

陈天灼,《Marble painting5》,2016


小女孩左手捧着自己被戳出的眼球,而“眼睛”这个元素也一直贯穿于陈天灼的艺术创作中。2015年,在长征空间举办的群展“窥视秀”中,有一面墙布满了陈天灼的作品,而这面墙对面的墙上,则绘制了一双大眼睛,以一种“全视之眼”的姿态俯视整个空间。“全视之眼”如同上帝视角,一方面观察着陈天灼的作品与表演,另一方面,如同作品《亲爱的》小女孩手中的眼球,是对生命的一种反观与内省。

“窥视秀”,2015,展览现场,长征空间,北京


早在2011年,陈天灼就绘制了相当数量的包含“眼球”元素的作品。2013年,陈天灼在其个展“天灼酸俱乐部”又推出了以“眼球”为元素的装置作品。2015年,陈天灼于巴黎东京宫个展上展出的装置作品《Mayhem》,灵感也来自于“眼睛”这一元素

陈天灼,《器具-3》,2010

陈天灼,《眼》,2013

陈天灼,《Mayhem》,2015


《Mayhem》中的法轮形象也曾出现在他早期的作品《Jerk Off In Peace》中,这是对佛教万字符“卐”的一种抽象表现,而眼球周围火焰状的枝杈更是让人想起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姿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