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后记 | 程婷婷:低烧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811   最后更新:2017/04/29 21:01:09 by 陆小果
[楼主] 橡皮擦 2017-04-29 21:01:09

来源:凤凰艺术 文:姜俊


▲ 卡拉瓦乔,《老千》,1594年,画布油画,107x99cm,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金贝尔艺术馆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拼贴:玩纸牌的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卡拉瓦乔的作品《老千》,Xⁿ Office中的成员徐小丹说他们的这个题目其实来自于塞尚的同名作《玩纸牌的人》,的确塞尚绘画是导向图像分裂和碎片化的起点。我们对于拼贴的态度显然如此不同,策展人总是站在一种严肃的解析中,批评家多少略带审视的疑问:“这到底是真的吗?”


▲ 塞尚,《玩纸牌者》,1890-1892年,45cmx57cm,布面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我们今天在当代艺术中所操作的拼贴(collage,法语coller:粘贴)主要来自于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实践,它的首创者被认为是勃拉克和毕加索。Xⁿ Office也在他们的策展导言中叙述了发生在1912年巴黎某一天的传奇。


“立体派先驱勃拉克(Braque)走进一家卖墙纸的店,买了一卷模仿木纹的墙纸回工作室,剪下来贴在画布上。他惊讶的发现墙纸的质感、仿真木纹与绘画的视错觉之间形成有趣的张力。勃拉克拿这幅《水果盘和酒杯》给毕加索(Picasso)看,毕加索立即惊叹道,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 勃拉克,《水果盘和酒杯》,1912


瓦尔特·本雅明早就把巴黎表述为“十九世纪的首都”,对于视觉文化研究来说,在那里最为革命性的是对于图像的大量消费。其实居伊·德波20世纪60年代对于“景观社会”的批判完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巴黎,即一个图像和文字不断被机械复制、重组、拼贴的消费时代早期


因此在进入工业化之后,报纸、广告、戏票、传单和海报在日常生活中的泛滥才是滋生勃拉克和毕加索艺术创新的土壤,这是在图像匮乏的前现代所不可理解的。当印象派画家们(Painter)还沉迷于像刷墙工(Painter)那样的无产阶级劳动时,另一批前卫艺术家们则模仿着同为无产阶级的招贴裱糊工。他们乐此不疲地运用着剪刀和胶水再创造着,这也就是所谓艺术家贫瘠化(proletarianize)的开始——在机械复制技术和摄影的帮助下,图像不再需要艺术家们如同工匠般的一笔一划的塑造,而是可以直接挪用海量的“现成品”,重新组装和拼贴。这一条脉络便可以从劳动分工中勾勒出一条发展的方向——从绘画雕塑的工匠型劳动到现成图像的拼贴和挪用,再到三维的拼装(现成品的装置),仿佛拼贴构成了我们当代艺术的最基本原理。

▲ HannahHöch, 《用达达菜刀割开最后一个魏玛啤酒肚的文化时代》,1919,纸板拼贴,90x144 cm,柏林国家美术馆


同时这一艺术家的革命代表了一种新的感性维度的开启,即大都市审美。在康德的眼中现象世界就如同一个可以被经验的大网,而理性需要对经验所获得的感性元素进行处理和重组,从而得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先天的因果律(dieKausalität)就特别重要,它使得“太阳照在石头上”、“石头热了”这两个孤立的表述成为一种前因后果的整体——“太阳使得石头发热”(出自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人正是在这一先天的因果律中试图简化我们周遭复杂的世界,使它从混沌中脱颖而出,变得可以被理解,并得出一条可以安身立命的逻辑链。这样感性现象才可以被综合为一种理解,即知识的产生。


这一线性因果律构成了普遍前现代的生活准则,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金科玉律,绘画、文学、小说的统一性(在理解上的一致性,莱辛的《拉奥孔》)成为了那个时代极为重要的创作美德。但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感性体验发生了重大的革命。快速的交通工具、多层次的建筑构造、各种信息媒介的广泛运用,使得人的感知超负荷运转,我们面对琳琅满目,川流不息的感性和信息流无可奈何。一切不再以一种线性有序的因果律方式向我们展开,而是同时性地、并置地、爆炸式地扑面而来。当人的感知系统在海量的信息前力不从心时,没有被处理、归类和整理的信息就无法生成意义,因而世界呈现为一片“抽象的聚集”和“悬浮的碎片”。网络代替了线性成为了新艺术的隐喻,大都市就是这一抽象性和碎片化的集中表象,因此我们在现代主义中往往看到的是“拼贴和抽象艺术”的强力联盟,这是都市化所带来的感性变革,以及随之形成的艺术反馈和表达。

▲荷兰艺术家PaulCitroën的作品《大都市》,metropolis,1923

▲ 导演Fritz Lang的电影《大都市》,metropolis,1927

▲ 《大都市》电影剧照


无论是1923年荷兰艺术家PaulCitroën的作品《大都市》,还是导演Fritz Lang的1927年的电影《大都市》,或者是Laszlo Moholy-Nagy 1921-1922年创作的以柏林为舞台的电影剧本《大都市的律动》,都展示了拼贴-抽象美学和大都市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也突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同时性”(simultaneity)概念。正是它质疑了艺术中线性的时间表达,有别于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单一,大都市的新感性是多元的、多向性的、同时展开的,它们互相交错、互相影响、盘根错节,甚至是错乱和非理性的。更重要的是同时性和拼贴展现了一种非等级式的平等,没有主角和配角,也没有前景和背景,一切元素都以同等的分量和价值平布在画面上,而大众消费文化需要的正是万物在这种平等中自由的流通和等价的交换。





▲ LaszloMoholy-Nagy创作的以柏林为舞台的电影剧本《大都市的律动》,Dynamicof the Metropolis,1921-1922,这样的排版方式开启了现代版式革命

▲ Philipp Hubmann和Till Julian Huss共同出版的论文集《同时性——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同时性模型》

▲ 权五祥《新加坡》,喷绘印刷,150X101cm,2013


在百年后的今天,在不断加速的图像生成中(平行的网络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吞噬着我们现实的物理世界),拼贴突破了狭义的“剪切”和“粘贴”,也超越了本来的并置和抽象化弥散。Xⁿ Office策划的《拼贴:玩纸牌的人》其实扩展了对于拼贴的传统定义,它被理解为一种解构(Deconstruction)和重构(Reconstruction)的循环运动,并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和样式,成为一切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原理。




▲ 展览现场


后现代本身被理解为“非历史性”杂交的狂欢,一切的元素都从各自原本的故事中分裂出来,成为无数均质的碎片,不断变形着,再重组着,塑造出新的意义,这一过程以N次方级扩张和加速,我们的现实世界已经成为了不断在分裂和重组中自我生成和系统化的超级人工,现实和虚拟的界线早已模糊不清。

▲ 庄辉,《庄辉个展—图库A57104563》,摄影,2014

▲ 陈彧君,《亚洲地图081010》,纸本综合拼贴,240x120cm,2008

▲ 高磊,《屏风,玛拿西之锯》,木板,刀模,激光雕刻,200 x 100 x 3.5 cm x 4,2016


而让人惊诧的是,在国内的当代艺术圈和理论圈内却还未对这一话题有详尽和系统性的研究,甚至是基本的关注,Xⁿ Office试图填补这一空缺,并把其作为一个重新关照当今艺术和图像生产的视角。


刘月的《缓坡》以非固定的木构方式形成了一种颇为危险的抽象构筑,它和窗外黄浦江对岸的地标性建筑形成了一种彻底的反差。它随机的组合和摇摇欲坠的构造让人联想到中国都市中的建筑脚手架。

▲ 刘月《缓坡》尺寸可变,现场装置,2017


洪浩的《背部》以照片蒙太奇的形式创作出了一副抽象图。各种消费品的底部被他以平等的方式并置呈现,人的消费欲望如网一般被隐含在五颜六色的抽象几何组之中。

▲ 洪浩,《背部NO.1》,20x205cm,彩色照片,铝塑板装裱,2008


林科的作品代表了一种非常轻质的网络原生代,桌面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平行,系统中叠加系统,文件中包含文件,他们不断展开、收拢、改编、再现、重组。

▲ 《有松鼠的松树》,表演视频,2010;《宇宙文件夹》,表演视频,2010;《Ghost》,表演视频,2013,林科


在徐冰《背后的故事:庐山图》中,我们看到前面山水画的幻象却是由背后不堪、凌乱的塑料袋构造而成。自然和人工、真实和虚假、前台和幕后构成了极端的冲突,不尽让人浮想联翩,拼贴和欺骗仿佛成为了同义词。

▲ 徐冰《背后的故事:庐山图》120x600cm(画芯),226x700cm(装置),综合媒材装置,2015


尚一心的作品《线索》用两台幻灯机在墙上投射出树的枝丫,和地上的树桩共同拼接为整棵树的影像。在现场树桩还遇到出虫的问题,工作人员谈论着用什么杀虫药水……这都非常讽刺性地展示了今天普遍存在的一种极端人工化的仿生。对,纯粹的自然不断地在被毁坏,但我们需要某种补偿——生活在伪造的自然中。

▲ 尚一心《线索》尺寸可变,3M胶片摄影机、水泥墩子、干树杈、墨水手绘于玻璃,2017


塔尔·R 把他的自己常年以来的手稿拼贴在一起构成了《拉姆迪,拉姆迪,拉姆迪》这件作品。在时间流中的个人遗迹被同时陈列,它们真的可以再现一个稳定的艺术家主体吗?

▲ 塔尔·R,《拉姆迪,拉姆迪,拉姆迪》, 202x601cm,纤维及布面纸质拼贴,1989-2013


倪有鱼的《逍遥游》在对老照片的剪辑中创造了一种子虚乌有的异质性记忆,历史正是在被编辑中呈现出我们所认知的真实。虚和实的界线在今天进入了不断被质疑的处境,因为文本、影像、声音、记忆、外貌、身份、基因……都可以被编辑,我们正在逍遥中不断获得重生。

▲ 《逍遥游17》,拼贴,20×60 cm,2017


拼贴的故事将继续上演永无止境……拼贴者已经不是手拿剪刀和纸牌的玩牌者,而是万物的裁切者、编辑者、改造者、破坏者......在他们手中一切同时在解构和重构、毁灭和新生。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拼贴:玩纸牌的人

展览时间:2017年4月1日- 6 月3日

媒体预览:2017年4月1日,下午2-3点

艺术家对话:2017年4月1日,下午3-5点

开幕时间:2017年4月15日,下午5-7点

展览地点: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三号三楼)

策展人:Xⁿ Office

参展艺术家: 陈彧君,高磊,郭鸿蔚,洪浩,杨·罗威斯,林科,刘月,马灵丽,倪有鱼,权五祥,尚一心,塔尔·R,吴笛,徐冰,徐累,姚朋,尹秀珍,庄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