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林奥劼个展“我不是教你坏,也不是教你诈”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3   浏览数:1649   最后更新:2017/07/12 10:27:10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7-04-02 15:38:07

来源:刻画


「没有终篇,只有排演」

The unknown is exciting.


汪建伟是中国当代著名新媒体和装置艺术家,是首位参加“第10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他多次受邀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重要国际艺术展事。2008年2月,他荣获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诺贝尔奖——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2008年度艺术家奖金。

“未知”、“不确定”、“质疑”,这些是汪建伟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但这一切都在一个已知的固定空间中发生——他的工作室。请看上方视频

汪建伟:工作室就是我的社会

文|张宇凌

“演排”工作室

片子终于编辑完之后,汪老师早已搬到了新的工作室。剪辑难度大,是因为汪老师期待我用自己学的中世纪艺术史的方式和角度来进行这个访谈,他主张当代艺术不属于某个专业,要做当代艺术,就要调动所有人的所有角度。于是我们聊了两个多钟头,对话中充满了“工匠”、“复活”等跨越时空的概念。我每次拿起这段片子都不舍得剪掉那些精彩的对话,就这样一直拖到汪老师搬家。我终于有了一个理由,只拣选关于旧工作室事实的部分,作为一份纪念品送给汪建伟老师和所有受到他的思想与创作激励的人。

“思行合一”模型

工作室也是生活区

汪建伟的旧工作室在顺义一条废品集散的街上,刚搬进去一直有人跟他要租临街的门脸用来收废品,他索性告诉所有人:“我也是个收废品的呢。”工作室对汪建伟来说很重要,重要到他曾经在这个工作室真正居住了4年,但后来发生了严重失眠。医生告诉他,其实只要搬出工作室住就好了,他才把工作空间跟生活空间区隔开来。

废品收购一条街

工作室

一天两半:上午思考,下午行动

汪建伟每天在工作室中工作8到12小时,助手不提醒就会完全忘记节假日。他的节奏很稳定:上午用来阅读和写作,下午在车间中跟助手和工人一起动手“制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思行合一”。上午的阅读和写作是进行“思想锻炼”,这些文字是不会被发表的,只是不断地接触和理解未知,对自己已知的范围发出警戒。上午带来的问题和怀疑,会在下午的行动中变得“自由”。如果不实践,问题和疑虑就始终停留在理论中。

工作室“仓库”

一切工作都是排演

他把自己在工作室中进行的一切工作总结为一个词:“排演”。这是他从曾经组织过的表演艺术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已经演了20次,为什么还要为了第21次继续排练呢?就是因为前20次的表演并没有停止为我们带来问题和怀疑,不论表演进行了多少次,“排演”始终是把新的问题和怀疑带入行动的,排演本身也是对既有经验的一个挑战。而它正是工作室中这种日复一日的看似相同的工作的最好总结。

正因为如此,汪老师主张不为展览创作,他尽量不为任何展览赶制作品,也因为平时如此辛勤而能做到不缺作品,展览的契机来了之后,只要从日常的产物中加以组合挑选就好了。

工作室里藏着社会

艺术家是否要介入社会?汪建伟对这个问题本身深表怀疑。“介入社会”的说法,暗示着艺术家平时只是隔岸观火,在特定时刻才划船过河,做几个特殊规定动作来“介入”社会。汪建伟认为:“我的工作室就是我的社会”,每日的常规工作就是社会性的。因为“我的工作室给我带来困难,这个困难不是对我个人的,而是对我们所有的,是来自未知的”。

在汪建伟的工作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是穿上他的工作服。这件工作服是白色半透明塑料的连体服,看上去很像是飞船或医院无菌室的工作服。灵感来自一次在荷兰备展时主办方发给他这样一件衣服。他之前对应不同工种有不同的服装,如今就用这一件衣服来应对所有工作,汪建伟说,这件工作服就像工作室一样,功能强大,而且简单,所以一走进工作室,就先把这样一件衣服套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