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艺术家Sascha Braunig个展“碎片”(Shivers)
发起人:蔷小薇  回复数:0   浏览数:1898   最后更新:2017/03/27 19:13:44 by 蔷小薇
[楼主] 愣头青 2017-03-27 19:13:4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书银


约翰.杰勒德作品:《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在林肯中心前展览现场


2014年底至2015年初,爱尔兰艺术家约翰.杰勒德展出了他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这是他特别为美国做的一件艺术品。他选择拍摄位于内华达州最大规模的发电厂,这个发电厂有一万多个镜子式的发电板,他花了一天的时间去拍摄这些发电板,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收集的这些图像重构成一个虚拟的世界。最终他运用复杂的计算机编程营造出了一种后电影式的虚拟空间,将它摆放在纽约的林肯中心前广场。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作品,纽约的公众充满了好奇,大家并不知道作品背后在探讨的内容,只是被这个放置于广场上的庞然大物吸引。于是,不同的人将它拍下来上传到自己的公众平台上,每天,有2000多张照片被上传到网络上。在杰勒德看来,公众以这样的形式拥有了这件艺术品,也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杰勒德说:“最开始我做这件作品时,是希望人们关注能源的消耗,环境的变化。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也并不挣钱,但通过公众的传播扩散,这件作品的结果是:莱昂纳多买了作品的一个版本,捐给了洛杉矶当地的一个艺术基金会。MOMA纽约当代艺术中心,以及一些艺术基金也买走了这件作品的不同版本。”


2016年8月5日,M WOODS木木美术馆“安迪·沃霍尔:接触”展览开幕现场


当代艺术导览的有效性?


  “这个展览究竟讲了什么?”对一个普通的观众而言,面对一个当代艺术展览,这应该是最常问出的问题,也是困扰各个美术馆、画廊等机构工作人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它常常让人无从谈起。

  笔者曾经历过一次当代艺术展览的开幕式,展览策展人在当天进行了针对不同人的至少三次的导览工作。开幕前对员工们进行了一次导览,之后的媒体导览时间又说了一遍,紧接着开幕式之后,这位敬业的策展人又对重要的嘉宾们讲解了一番。以至于讲到最后,他几乎是像机器人似地,一按按钮就能重复同样的话。

  对当代艺术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人,便懂得它不像传统的艺术,经过不同的批评家、史学家的研究,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解读。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人,也不喜欢将自己的作品解释的过于清楚,认为不同的人可以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这些解读也可以成为作品成立的一部分。开头提到的艺术家约翰.杰勒德的作品之所以在后来成功,正是由于故意放弃对观众的导览,获取了他们的好奇心所致。

  一直以来,当代艺术展览常常是同行业之间的聚会,已经有了对彼此基本的了解,观看展览也都是相对个人的事情。但近些年来,随着许多私人当代美术馆的兴起,以及当代艺术越来越公众化,展览的导览环节开始出现,并成为不少美术馆、画廊开幕展时一个必备的环节。

  比如年轻的木木美术馆,每一次他们的展览开幕,都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前来。去年安迪·沃霍尔个展“接触”的开幕活动,据统计,仅门票就卖出去了2000张。最新的展览:“克里斯托弗-伊沃雷回顾展:哀歌”也同样迎来了大批的观众。于是在开幕展览的导览环节,由美术馆的两位创办人晚晚与林瀚带领了两支队伍分别进行介绍。

  与木木美术馆一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每一次展览的开幕都会设置新闻发布会及展览导览的环节,在新闻发布会上是策展人或特邀嘉宾与艺术家就展览的背景、概念、主题、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等进行对谈,之后的展览导览便会详细地对每一件作品进行讲解。

香格纳画廊最新个展:韩锋《Somewhere》,展览开幕现场,艺术家正在介绍作品。


 和美术馆相比,当下画廊的展览导览环节更多地是针对媒体的群体性导览。对许多画廊来说,这样可以省掉很多重复跟艺术家约采访的时间。在统一的媒体导览环节之后再针对性地约艺术家专访,也许可以交谈出更深入的内容。

  除了统一的媒体导览,也有针对画廊的客人,以及普通观众的分散的导览,这是考验每个画廊工作人员素质的时候。因为如果一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可能影响客人们对于作品的判断,甚至影响一次交易的产生。一位有经验的画廊经理告诉雅昌艺术网:“我们当然常常遇到一些奇怪的问题,很多人会揪着某个细节不放,一直问你,这个时候就要懂得绕开问题。比如当他问你‘艺术家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这件作品究竟表达了什么内容’等这些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时,可以尝试从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方法,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关系,艺术家个人的生平等其他的方向来回答,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占据主动权,换一种方式压制住对方,或者向他提问。”

站台中国邱瑞祥最新个展“兔子,巢穴和谷仓”展览现场,艺术家邱瑞祥(左)与策展人鲁明军正在进行作品导览


  当代艺术展览 由谁如何来导览?


既然导览已经逐渐成为各个机构当代艺术展览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由谁来做这个导览?又该如何去介绍一个展览或一件作品?既不让展览、作品显得生涩难懂,又不会把作品讲述的过于直白,实在是一门艺术。

  由艺术家本人来介绍是许多展览导览的最佳选择,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列也许是汪建伟。这位艺术家并不排斥与人交流,但他从不会去谈一件作品是如何创作,为什么创作,以及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些问题,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能清楚地把他的每一件作品完全地解释清楚。“对于他的作品,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画廊总监梁中蓝对雅昌艺术网说到:“也许只有他自己能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述清楚。”

  当然,一个当代艺术展览的导览工作大部分时候还是交给展览的策展人来完成的。尤其是在开幕与特殊的导览活动时,一般的机构所采取的方式都是策展人讲解为主,艺术家在旁做补充。但这样的机会往往是有限的,因此机构都会有相应的员工导览培训,由策展人或艺术家先对他们进行一次内部的讲解。在展览开幕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通常都是由机构的工作人员完成这一导览的工作。

  如何讲解不同的展览,已经开始成为导览者们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展览的类型决定了讲解需要侧重的不同之处。

邱瑞祥 Qiu Ruixiang,无题 Untitled,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60x200cm,2013-2015


比如站台中国刚刚举办的邱瑞祥个展“兔子,巢穴和谷仓”,是一个绘画类型的展览,作品既不抽象,也没有明显的叙事性。很难从中找到一个关键线索将展览串联起来。此时,策展人鲁明军从艺术家的个性以及个人经历着手来介绍。比如艺术家是一个喜欢将自己“锁”在自己世界的人,对外界保持着不闻不问和不疾不徐的态度。并将绘画当做一种“重复劳作”,试图接近一种日常的工作习惯。且展览主题“兔子,巢穴和谷仓”不仅是艺术家画面中最常出现的母题,也与艺术家的工作、生活相关联。它们分别指向了艺术家、绘画(工作室和工作方式)与日常生活的经验。策展人观察到了三者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困境:艺术家希望跳出画外,但实际又总是在“原地”爬行;他期待能够“脱离”工作室,但工作室已然成为一种语言媒介,渗透在他的实践中;而作为营养容器(或“谷仓”)的日常经验,同时也会成为感知的障碍。通过策展人的解读,很好地理解了艺术家这些绘画的背景,包括艺术家所采取的黑色基调,以及他选择绘画这一创作形式等原因。也许观众没有办法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含义,但至少懂得如何去读这位艺术家的作品。

空白空间何翔宇新作展开幕现场


不同于许多架上作品的导览对观众的美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另外一类偏观念性的装置、影像类的作品或许需要针对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意图进行大量的阐释。比如空白空间刚刚举办的何翔宇个展,展出了三件影像作品。在第一件视频里,艺术家邀请了三位朋友,大家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赢的人可以去咬一口用泥铸成的罗马柱。在这里,隐喻着只有赢的人才有权利享受荣耀。第二件视频,由一群人共同玩一个声音模仿的游戏,这件作品在探讨人类发明语言之前,是如何进行沟通的。第三件作品,也是一群人围在一起,模仿彼此做出的各种表情,输的人要接受惩罚:所有人往他脸上挤蛋黄酱。观众也许可以通过观看影像对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但如果缺乏对于艺术家一直生活于美国,以及他对于跨文化,权利等主题关注的了解,就比较难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所希望传达的理念。因此在展览的导览环节,画廊艺术总监张迪对艺术家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016年12月9日,“新国际: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展览策展人尤洋(左)与戴卓群(右)在开幕式上介绍展览


机构多样有效的导览方式


  当代艺术的导览与博物馆类型的展览本质上存在不同,由于它在概念、意义上的多重、复杂性,往往要求大量的讲解工作,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当下,许多机构已经在尝试一些多样的导览方式,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当代艺术,又不会因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为机构增加过重的负荷。

  进行过无数展览导览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表示:“今天艺术空间策划展览的使命和以往已经不同了,以前观众走进一个展览是寻求知识导向,现在更多观众是多维度导向的,所以展览的导览并不是要教育公众。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一个好的导览员应该在技术层面上去解读展览,比如艺术家的简历,作品的材料,创作背后的故事等,将这些客观准确的信息相对清晰地传递给观众。通过导览者的引导,建立观众与作品个人之间的联系。”

  木木美术馆负责导览环节的工作人员邹馨仪也表示:“‘如何调动观众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导览中一直摸索的事情,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的概念很生涩,我们很关注什么样的内容和语言更生动、更易懂。希望能在导览中与公众交流,在传播展览的同时也能了解观众的兴趣点,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我们的导览体验。”

画廊最新个展:“杨淞”展览现场


另外,除了直接的讲解之外,不少画廊会在展览现场提供图文资料的导览,方便观众自己观看,甚至将这些文字提前发布在其公众号上,为前来看展的人提供更多的展览相关背景。比如杨画廊,从2012年左右就开始在其前台放置了展览作品的PDF介绍,新闻稿,以及部分媒体的文字。现在画廊在考虑将每次展览内部导览的资料提前在其公众号上呈现出来,以供对展览感兴趣的人了解。

  而美术馆的方式则会更多样化一些,比如招募志愿者参与到展览导览的工作中,帮助分担导览的工作量。像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木木美术馆等都会有许多志愿者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木木美术馆表示:“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微信自媒体及微博平台发布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也有在各个学校的校园大使,帮助美术馆召集一些在校的志愿者。而且很多志愿者一直在支持参与美术馆的活动,他们至少和美术馆有1年的交流互动,还有很多新加入的。一般我们有3-4次的培训课程,针对美术馆,展览的内容,艺术家的简历,作品的信息等进行介绍,之后还会有一次上岗培训,达到我们基础导览的需求。”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艺术感兴趣,越来越多的新藏家进入到当代艺术收藏领域,如何通过有效的导览、讲解让更多的人去更好地观看、理解、走进、甚至收藏当代艺术。也许除了上述各项“技术性”的工作,美术馆、画廊等当代艺术机构还应该去探讨更多样化,有效的当代艺术导览方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