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弹劾案波及文艺界,三星美术馆馆长再度辞职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303   最后更新:2017/03/08 12:55:18 by 欧卖疙瘩
[楼主] 蜜蜂窝 2017-03-08 12:55:18

来源:非池中艺术网  编译/林钰芸


三月是香港艺术月,为了迎接艺博会的到来,Intelligence Squared年度文化辩论将在3月23日进行,主题是「社群媒体杀了艺术」。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图/取自artbasel


这个惊心动魄的描述真是事实吗?许多人会抨击社群媒体是拉低文化水准的凶手。「Affordable Art Fair」(AAF)经理Stephanie Kelly针对此议题反驳,她认为,与其说社群媒体杀了艺术,不如说社群媒体让艺术平民化。

Kelly:「看看艺术在这几年的变革,从岩洞时代到教堂,到现在,我们拥有丰富的管道可以进入博物馆观赏艺术。而下一步,就是艺术的平民化。」

「许多人会觉得艺术世界很遥远,总觉得那是大富翁在玩的东西;到现在,人们相信自己可以是这群人的一份子。可以去参加艺博会,照张照,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其中一员,『视觉上的一员』」Kelly补充。

香港季丰轩画廊(Kwai Fung Hin)创办人Catherine Kwai近日造访了巴黎、维也纳、米兰、苏黎世的美术馆,她仔细观察人们是如何看待艺术,看看人们是否会拍照。结果令她十分惊讶,因为非常少人这么做。

Kwai表示,「亚洲地区,大家总是非常疯狂地拍照,让大家知道自己在哪里。很多人前往艺博会以及其他艺术会场,并不是要去了解艺术,他们是想要拍张照,发佈在社群媒体上昭告朋友。就是一种身份认同。」

前香港艺博会的经理以及ARTHQ集团的创办人Magnus Renfrew,回忆年轻时游览欧洲美术馆,当时还有「禁止拍照」的标示,他表示,这个场域被设想成是一个安静、让思绪沉淀之地,拍照可能会破坏这个期待。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图/取自artbasel


Renfrew也发觉,「部分艺术创作设计成在社群媒体上方便传播的形式,特别是那种有几何构图强烈的颜色、或者像是IG那样方框造型的平台促使艺术家去创造符合该社群媒体的样式的创作。」

「艺术品愈来愈容易以某个形式散播出去,某种程度上还是会影响艺术家创作呈现的方式」Renfrew说。社群媒体引导艺术的走向,就会产生「艺术品公式化生产」的风险,Kelly对此不抱乐观:「当艺术走向公式化生产是有潜在危机的。」


社群媒体对艺术家的影响深远

社群媒体是否强大到可以改变艺术家的生产模式仍然存疑,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社群媒体改变了整个商业模式。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图/取自artbasel


特别像是租金价格高昂的香港,部分艺廊无法负担起租金,改租小型的办公室,透过社群媒体、参加艺博会增加商品曝光机会。

社群媒体对于不同的族群有著不同的意义。艺廊使用社群媒体作为市场工具;艺术爱好者透过社群媒体来张贴喜欢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则多了一个管道去分享创作。Kelly表示,社群媒体使得艺术家能够直接接触顾客,「规则正在改变,对艺术家来说这是好现象。」

Hsu也说:「我享受在社群上追踪艺术家。看著他们的创造以及被启发的过程,彷彿与艺术家共同体验生活。」

但是,会放艺术相关照片在社群媒体上的人,是否真的会购画呢?

Kelly表示,「拍照打卡让人们可以尽情表达『我爱艺术,这是我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第一年不会买,但是第二年、第三年,他们可能就会有想要购买的欲望。所以说,那些看起来只是拍照打卡,跟那些想要跟画廊建立关系的人,这两种人都是我们要去拉拢的。」

最终,社群媒体不会「杀死」艺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的限制。

Kelly认为科技并不能取代人与艺术品面对面的经验,「艺术品具备的自明性尚无法被社群媒体取代」,但是她也同意,社群媒体是一个接触新受众的有用管道;新加坡歌剧画廊(Opera Gallery)的创办人Gilles Dyan则表示,真实经验艺术的感受无法被社群媒体取代;相反的,社群媒体给了网路使用者一个深入了解的动机,其功在促销。

原文:Is social media killing art or bringing it to the peopl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