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的许愿天使,祝你梦想成真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642   最后更新:2017/02/27 11:18:35 by 猴面包树
[楼主] 橡皮擦 2017-02-27 11:18:35

来源:美术报


  实验艺术这个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依然有拓展和深化的空间。我们整理了一下目前各个院校已经有的课程,再思考一下我们这个学科未来的思路。实验艺术学院的老师们需要一份自己的规划,以便能够形成共识,知道每一个教师去努力的方向。这个部分我们今天暂且称之为“自由艺术”,这个词当然是从德国借鉴过来的概念,它指的是要培养那种能够在798的画廊里面把画卖掉,或者在香港艺博会上把画卖掉,可以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或者去卡塞尔文献展拿一个奖回来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最保守的、是当代艺术里面最古典的这类艺术家们。如果我们要培养这样的人,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课程?

 自由艺术

  首先可能涉及到自我建构,以前在中央美院称之为“自我表达”的课程,我们觉得那其实是一种自我调查跟身份建构,包括方案与文本制作、个性化的表达、个人生活史的叙述如何体现在作品里面。最近几年我们都在思考“工匠”的问题,所以正在开发一门“工艺理论”和“艺术史体验”的课程。这个当然要对当代艺术常见的语言样式通讲一遍。这个部分里“传统语言转换”可能是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的一个特色课程。以前的传统语言转化的课程偏重民间,那么我们也有责任把中国的“雅艺术”拉进到我们需要转化研究的内容里面来。此外还有一部分内容应该是艺术体制研究,涉及到“创意写作批评与阐释”、“艺术家的自我管理”,包括“展示制度研究”会涉及到展览室、艺术市场和整个国际当代艺术版图的描述。我们希望在这几个板块的结构里面夯实某种核心的当代艺术本体。

社会艺术

  第二个板块其实是各校都已经展开了的社会性艺术方面的教学。中央美院吕胜中、邬建安老师开发的“家庭审美调查”系列课程,也是明确地提出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社会调研的方式,来构造一类当代艺术工作基础。在广州美院,设计基因进入到实验艺术学院,一样有着社会调研的方式。我觉得是时候把它整理成一个明晰的单元,我们现在把它称为“社会性艺术”。

  它的基础当然是社会调查的技能,特别是田野调查的方法,怎么做问卷和访问,怎么思维加工,如何形成调查报告,包括基层文本采集,如何口述史和纪录片,如何梳理家族史和地方志,以及最后一种社会角色体验的一种实习课程。它的理论是社会学研究,涉及到艺术社会学。

  社会介入和社会参与的这个系列理论,这些其实是国际当代艺术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研究,关于殖民史和全球化的研究,这个是他们会涉及的相关理论。从形态上来说,我们愿意把这些社会性的艺术,套在一个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概念里面。有时候是针对特定场所的创作,有时候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互动,有时候是谈传播型的公共艺术,有时候是谈采集型的公共艺术。今年我在中央美院实验性地开始上一门叫做“语境艺术”的课,从内容上讲,它可以叫新形态的公共艺术。比如说中国现在的二胎政策,中国在未来10年之内将缺失一万所幼儿园。关于儿童创造力开发和美育的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以儿童美育为“语境”的艺术。再比如说中国现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艺术跟养老之间是什么,中国所有的地产商都知道他们要做养老地产,那么我们的艺术该如何做出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称其为以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为语境的艺术。我们可以把它整合在语境艺术的这个框架里面,有谈内容的,有谈形式的,有谈社会学的,有谈理论的,构造起“社会性艺术”的框架。

生物艺术

  现在我们各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图像媒体专业或者是新媒体系,应该把它整合成为媒体与互动艺术。因为像动态捕捉其实已经是互动艺术,这里面还有媒体艺术史的相关课程。我觉得今天媒体艺术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限制同学们的想象力,使同学们疏于关注更广阔的科技发展领域。这些学生会把互联网当做唯一重要的事情,或者是为直播而欢欣鼓舞,甚至把民间非常狂热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当做唯一重要的目标。我不是说它不重要,但是其他一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在这样的热潮中被忽略了。随着新来的芝加哥美院的科技艺术专业系主任上任,我们注意到他们开始了生物艺术的教学。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我发现他们在做很多关于生态和环境的东西,比如说关于精准农业和关于无土种植的专业。我去访问麻省理工的时候,刚好看到他们的学生在用粉红色的光,在种番茄给自己吃。实际上他们会做很多这方面的东西,关于能源科学的、气象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媒体艺术的概念所不能覆盖的,他们这些东西都会用到通讯,都会用到信息技术,实际上是溢出的媒体艺术的概念,特别是关于一些材料运用。我们知道现在的材料科学进展非常快,速度完全不亚于互联网发展,各种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磁性材料,这类的东西对视觉艺术的影响将是非常直接的,这块即使在麻省理工或者是加州大学、斯坦福也几乎是刚刚起步,有个别人去思考和设计,并没有大规模地展开,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板块其实我们存在着机会。我们目前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面是有艺术与科技这个编号的,只是它被放在设计学科下面。我也在思考我们是不是要在实验艺术这个学科的框架里面去发展出我们自己的艺术与科技。既然学科目录有艺术与科技,那么我们如何来重新阐释和定义呢?我的基本思路是我们目前有必要去推动科技艺术的概念。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缓慢地发展出这方面的一些教学实践。

  注,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