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前进”长征空间3月4日开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9774   最后更新:2017/02/22 10:28:28 by 展览预告
[楼主] 橡皮擦 2017-02-22 10:28:28

来源:雅昌艺术网 文:彭菲


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

  最近,邱志杰“有点忙”。2月21日上午11点,他以2017威尼斯双年展(下称“威双”)中国馆策展人的身份来到上海,参加国内唯一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结束已过12点,他先后接受了至少四家媒体简单访问,便要赶去火车站,搭2点半左右的车去苏州。“民艺大师们作品当然很好,但他们已习惯了慢悠悠的工作节奏,要让他们快节奏地完成这种体量的工作,我得时不时过去‘抽两鞭子’。”邱志杰说。

  今年两月,两位民艺大师汪天稳、姚惠芬受邀参与本届“威双”中国馆展览,他们将和汤南南邬建安一起围绕主题“不息”进行创作。民间艺术纳入“当代艺术航母”,让人评论道“威尼斯双年展开始拥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邬建

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汤南南

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汪天稳

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姚惠芬

  事实上,十多年前,还在读研究生的邬建安已和汪天稳结识。两人第一次见面后,就决定要一起做一些皮影作品。2015年,两人合作展览“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就是用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观念与形态,结合传统皮影的样式语言讲述了《白蛇传》的故事。邬建安曾说:“这是依托传统皮影语言而作的当代艺术创作。它不是传统的,而是当代的,不再是皮影,而是使用传统皮影的工艺去创作全新的当代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是自主找到邱志杰想进行合作的。姚惠芬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邱志杰正是被姚惠芬尊重师承脉络而打动,他还记得第一次去她工作室的场景:“别的手艺人会在绣庄里放‘三花’奖,但只有姚惠芬把她整个师承关系挂在刺绣馆里。比如,乱针绣里,她的老师是任嘒闲、任嘒闲的老师是杨守玉、杨守玉的老师是吕凤子;仿针绣里,她的老师是牟志红,牟志红的老师是金静芬,金静芬的老师是沈寿。这些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我想,这种传承机制不就是中国人的‘生生不息’吗?”

  提到本次中国馆展览主题“不息”,它摘自《周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邱志杰以此回应本届“威双”主题“艺术永生”,是基于一种中国人对“永生”的特别理解——它是愚公移山式的,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此基础下,本次展览将由两件重要宋画作“引文”——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它们都涉及到中国人对于生死观和时间观的理解,共同指向了“不息”的意象。展览中,每位艺术家都将和其他艺术家进行合作,完成新的艺术项目。目前已确认的是,姚惠芬将以上百种针法再现《骷髅幻戏图》和马远《水图》,并将参与汤南南《遗忘之海》和邬建安《崖山》系列;而汤南南将参与姚惠芬《精卫》的创作。另一方面,邬建安与汪天稳将针对马远《水图》和山海意象展开新的创作。

  当代艺术家和民艺大师将擦出怎样火花?邱志杰撰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它势必引来一片叫好,也势必引来一些质疑。“叫好的,大概是觉得能把民艺带出去到威尼斯这样的好的平台,本身就是好事;质疑的,大概会觉得民艺在这样的场景里只是被利用——被策展人利用,或者被当代艺术家利用。所谓合作,根本不会是平等的。但是,很可能这样的叫好和质疑,都还太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和传统中蕴涵着的能量。”


邱志杰竹编作品(资料图片)

  其实,邱志杰对“民艺”早不陌生。近七、八年来,他不断地在作品中推崇“匠人精神”。2009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展上,邱志杰尝试了竹编作品;两年后,他在佩斯北京的个展中,首次全部采用竹编完成作品。他曾说,这些竹编“就像妈妈手打毛线错了可以拆掉重新来,坏了可以补,它跟现代工业里用模具做生产的方式不一样,需要耐心,在手工的劳动中缓慢生长起来”。目前,由中国文化部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让邱志杰接触了更多民艺大师。他说:“有些人手艺特别好,但是拒绝做他们习惯之外的事。我并不觉得要把这类群体改造成当代艺术家;有些人已经具有明确的现代意识,他们会把自己的画做成装置,甚至在艺术馆里装配一套投影仪和其他器材,但一旦和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合作,他们又变得很自恋,觉得这是他们的灵感,反而让合作变难了。所以要促成一次完整的合作,是很微妙的,要有好手艺、要理解现代(艺术理念艺术史)、还不能太独立拒绝合作。”

  多年来,邱志杰很熟悉威尼斯双年展,他曾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中国馆和主题展;邱志杰也不是首次当双年展的策展人,他曾总策划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不过,他“自黑”自己是个“画地图的”,却“每一次都要在威尼斯迷路”。如果说,每一次威尼斯的旅途都是新鲜的,那么,这一次,他将在威尼斯,向世界证明,中国传承的机制,以及生生不息的坚韧力量。

邱志杰作品《邱注上元灯彩图计划》装置:北伐

对话邱志杰:

雅昌艺术网: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为何是“不息”,我们如何理解它和“艺术永生”的关系?

  邱志杰:有人问,中国人用什么方式来思考“永生”的?我们的答案是:“愚公移山”式的。中国人存在一种一代一代接力、师承的机制,这就叫“不息”。中国的师承关系自古以来就有,它需要一种谦卑的合作精神,就好比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不是我创造的,是上天给我的机会。今年,中国馆就要说清楚这样一套尚未被理解的运行机制,因此,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会被推到最主要的位置。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将和其他三位艺术家进行合作,当然也包括两两合作,就连我也参与到一个大型的综合表演项目里。我相信,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会有合作的经历,我们只是从艺术理论上,要认可艺术家之间是相互连接的,这种连接比个体的力量更强大、更生生不息。

  除了展览理论的讲法外,我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很多书法家没有停止过对传统的追求。当时,我的老师们天天在做毛主席诗选的雅集,但他们是用石鼓文、隶书、颜真卿体来写毛主席诗词,“传统”以这样的方式保全下来。文革之后,他们以各种方式“冒出来”。这就是艺术家之间师承的体验。我想把“生生不息”的机制介绍给威尼斯。

汪天稳的皮影作品 展览现场(资料图片)

汪天稳 世界最大的《清明上河图》皮影作品

雅昌艺术网:为何选择这四位参展艺术家?

  邱志杰:上一届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我在玻璃岛里看到那些民艺匠人们非常快乐的工作,这种快乐是和我在国内看到的苏绣大师、木雕大师、皮影大师是一样的。所以一切是有机缘的。首先,邬建安与汪天稳已经合作很多年了,而姚惠芬是自己找到我们的。姚惠芬的先生在外企工作十几年,他常常各处看展览,有一次和我介绍起他太太姚惠芬,于是我们去她的刺绣管看了。现在文化部每年都在做非遗传承培训班,这个班现在是我在管,所以接触了很多民艺人,去了很多国大师艺术馆。通常大师们会在馆里放一些“三花奖”记录,但只有姚惠芬把她整个师承关系挂在刺绣馆里,比如乱针绣里有任嘒闲、任嘒闲的老师杨守玉、杨守玉的老师吕凤子;仿针绣领域里有金静芬和她的老师沈寿。这给我们很大的触动,所以马上就定下是她了。

邬建安 《浅山》 装置 2016年

邬建安 《大骨架》 综合材料  装置 2016年

雅昌艺术网:当代艺术家和民艺大师的工作节奏和观念都有所不同,如何促成完整的合作?

  邱志杰:民艺大师们很棒,但是他们习惯非常慢的工作,要在短时间内做大体量的工作还需要时刻去看一下的。要促成合作并不容易。有些人手艺特别好,但是拒绝做他们习惯之外的事,我并不觉得要把他们改造成当代艺术家;有些人已经具有明确的现代意识,他们会把自己的画做成装置,甚至在艺术馆里装配一套投影仪和其他器材,但一旦和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合作,他们又变得很自恋,觉得这是他们的灵感,反而让合作变难了。所以一切是很微妙的,要有好手艺、要理解现代(艺术理念艺术史)、还不能太独立拒绝合作。

雅昌艺术网:目前,四位艺术家的合作进展如何?

  邱志杰:都在进行。邬建安和姚惠芬、汤南南和姚惠芬的合作在苏州进行;他们和汪天稳的合作在西安进行。最终我们在北京会和做演出。

汤南南《居凰》汤南南  5分11秒  彩色单频录像  2013

汤南南《刺船》 汤南南  4分57秒  彩色单频录像  2015

雅昌艺术网:他们将带哪些作品?

  邱志杰:姚惠芬绣了两张马远的宋画,还有《精卫填海》,她和汤南南会合作“海”,邬建安、汤南南以及汪天稳合作一套新的作品,邬建安合作造型,汤南南合作皮影,这当中会产生动画,但对汪天稳并不陌生,他在1976年就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皮影、木偶剧《皮影轻骑兵》。我们还会在开幕的前几天安排综合演出,这场演出融合了我和四位艺术家的工作。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看待民艺大师和当代艺术的合作?特别在威尼斯双年展的舞台上?

  邱志杰:其实我觉得挺好的。以前我和卢杰把郭凤仪带到横屏三年展,当时她在横滨还很安静,但去东京森美术馆时,进了六本木大厅她就急得气哭了,她的傻瓜机坏了,她是被大量的信息刺激到的。当你把民艺匠人很尊重地当成艺术家来看,他/她的身上会唤起更大的能量,你不会知道经过合作以后,汪老师和姚老师的作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虽然也有人到了798就学会卖画,但也有好的例子,郭凤仪后来一直是我们的朋友。

雅昌艺术网:谢谢。


以上两图均为 邱志杰作品《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局部)

还没看够?邱志杰还给我们留了“彩蛋”:

  (邱志杰/文) 今年的威尼斯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名单之内,我放进汪天稳和姚惠芬两位民艺大师,势必引来一片叫好,也势必引来一些质疑。叫好的和质疑的,一定都是对中国民艺传统有感情的人。所以都是我们的朋友。叫好的,大概是觉得能把民艺带出去到威尼斯这样的好的平台,本身就是好事;质疑的,大概会觉得民艺在这样的场景里只是被利用——被策展人利用,或者被当代艺术家利用。所谓合作,根本不会是平等的,等等等等。但是,很可能这样的叫好和质疑,都还太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和传统中蕴涵着的能量。

  前一阵子,我在苏州镇湖绣庄做调研。我看到苏州的刺绣家们大量地在复制现成画稿。用传统的平针绣复制宋画或者郎世宁的花鸟画;用沈寿的仿真绣和杨守玉的乱针绣复制油画效果。刺绣家们对于“来稿加工”完全不抗拒,似乎几百上千年来她们早就习惯这种做法。苏绣,是这么精美的工艺,一定会有当代艺术家,特别是商业上成功的画家,找到他们,“征用”民艺资源,企图苟延残喘他们的市场生命力。这是一定会有效果的。而且他们也一定会打着非遗保护和非遗活化的旗号进行的。而刺绣家们并不会有强烈的被征用的感觉。因为她们早就习惯于“来稿加工”。

  我很讨厌IP这个词,似乎某个画家形成了风格和符号,就可以变成一种“IP”,等到他江郎才尽,符号凝固下来,就开始今天把它变成苏绣,明天把它变成贝雕,后天把它变成漆艺,大后天再把它变成瓷器。把所有的民艺资源利用一番,让自己的图像获得一次又一次物质化的机会。传统工艺的精美,将会重新拓展一次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家——不管是汤南南还是邬建安,还是我,拿一个稿子给姚惠芬还是姚惠琴还是王惠芬或李惠芬来用苏绣的办法做出来,她们都不太会拒绝。因为她们本来就很习惯于用别人的画稿,只是在“不可思议”地像油画或像水墨上,展示自己的技艺之高超。她们也可能贡献一定的能量,比如提出某个部位应该怎样处理,或者最后的成果让画稿的原作者惊喜。但是仅仅是这样,这是一种甲方/乙方的感觉。当代艺术家找传统工艺大师合作,说是非遗活化,其实当代艺术家是强势,民艺大师是弱势。即使当代艺术家很开放,很期待民艺大师们主动贡献创造力,很公平地署名为两人合作,还是改变不了谁是这个“合作”的倡议者和启动者这一基本事实。因此,对我来说,如果只是把汤南南的画面让姚惠芬绣出来,或者,邬建安要求姚惠芬在绣《崖山系列》的时候尽可能用上各种各样的针法,还谈不上释放苏绣中藏着的创造力。

  更让人左右为难的提问应该是:是传统工艺需要当代艺术家,还是当代艺术家需要传统工艺? 在这次的案例中,事实上是姚惠芬因为看了邬建安和皮影大师在恭王府合作的展览而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是苏绣的刺绣家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瓶颈而开始要“征用”当代艺术家的能量。但是毫无疑问,当代艺术家是如此地一拍即合,是因为他们早就质疑当代艺术那一套个人创造的神话。邬建安告诉我说:“是手艺找到了我们,而不是什么我们自己是多了不起的个体。在这样一个有着千年生命的存在面前,我们这些肉身个体根本如白驹过隙,俯下身子好好侍奉才是。”这次,当代艺术家需要传统工艺,并不是要在自己已经品种齐全的工作室/公司中再增加一个品种类型,而是真正折服甚至崇拜传统工艺的能量。这里甚至出现了一种“能用自己的艺术加入这伟大的谱系,我们都觉得是自己沾了光,其实我们哪里配得上”的心态出现!

  上个月在太庙《中华匠造》展出竹编。艺术馆用围栏把我的竹编保护了起来。我说,把围栏去掉吧。岳老师说,作品被破坏了怎么办?我说:没事儿,竹编就像织毛衣一样,哪里破了都可以补的。对方吃惊地为这种态度点赞,我这才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态度是当代美术馆制度和展览制度产生不了的。它来自一种更强大的气场。我回想我自己这几年接触各种工艺,做纸、做竹编、做玻璃、调查陶瓷、石雕,真的是一场广阔天地中的再教育。是对艺术和生命、生活的关系的重新丈量。这些工作经常把我带到对整个当代艺术制度的怀疑中。为什么要做方案?为什么要展出?为什么要署名,都成了问题。………

2017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关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你得知道以下几点:

  1. 可以调好你的“威尼斯时间”了:本届“威双”展期为5月13日至11月26日,预览时间将是5月10日-12日。

  2. 展会总策展人为克里斯汀·马萨尔(Christine Macel),她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首席策展人。双年展主题为“艺术永生”(Viva Arte Viva)。艺术会永生吗?来看看展览,可能不是每个艺术家都会说YES~

  3.共有来自51个国家的120位受邀参展艺术家参与主题展。其中,103位首次参展。中国艺术家有6位: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音译)。

  4. 主题展以九大章节呈现,分别是“艺术家和书本之馆”、“喜悦和恐惧之馆”、“共同馆”、“地球之馆”、“传统之馆”、“萨满之馆”、“酒神馆”、“色彩之馆”和“时间和无限之馆”。从标题就可看出,艺术家将围绕着时间、永恒、信仰、政治、生态、政治等话题展开讨论,策展人认为,它就像一面镜子那样,照向整个社会的万千群像。据透露,九个部分不会用明显的展墙来区分,观众可以有机地、流动地、自然地看到各个作品。

  5.除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还有很多其他项目。比如,每周一次的“圆桌”将艺术家与公众一起对谈,是你邂逅艺术男神女神的好机会;或者,来“打开我的图书馆”看看,那些参展艺术家的心中,哪一本书是TA的最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