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金刚》主角到反特朗普行为艺术家,希亚·拉博夫的争议跨界之路
发起人:八卦连环掌  回复数:0   浏览数:1886   最后更新:2017/02/21 11:27:29 by 八卦连环掌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2-21 11:27:29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梁玥,《山中美术馆》,多屏影像


山中美术馆”是由四方当代美术馆发起的“地形学”项目的第二回,“地形学”项目关注南京的历史与自然空间,是一个基于研究与调查的长期在地项目。在 2015 年 3 - 7 月进行的第一回项目“麒麟铺”中,我与艺术家考察(想象)了遍布南京城内外的历代陵墓。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投向处在南京的城市边缘,同时也是四方当代美术馆的所在地——老山山脉,试图寻味老山与美术馆之间的内在关系。展览邀请了 20 余位艺术家,以委托制作的形式,将作成的 20 余件作品散布在山里山外。


走进老山之前


▼ 2014.12.1


在今天下午之前,我老是想象着独自一人骑着摩托,在幽暗狭窄起伏的七珍线[1]里穿行。不过现实也差不多,这次我带着王彦钧[2],在老山里头游荡。


我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一点,和“全部”比起来又算什么呢?如果我再年轻几岁,我就会对今天下午在山中调查的成果沾沾自喜,相反,我想比老人们更多一些好奇心,所以对老山的现状,又基本还是满意的。


这个阶段,我们的工作首先是培养自己对老山的兴奋劲儿,是关于老山的“身体性”调查里的入门课。今天的身体肯定是敏感的,十二月初的南京已经是天寒地冻。冬天不就应该冷吗?冷一点好,当你身体的表皮麻木了,你就会用更内在的身体感觉去摸索,捕捉那些身体性的信号,比如描绘七珍线和某处老山的形状,关于那些废弃村舍过往生活和未来图景的想象,把那些粗鄙的地名、山名联系起来写成一部小说,在国道上提心吊胆的想象着不大可能的危险。


总体而言,这是南京周边的山,很难说是凶险。凶险需要去想象吧。

山中考察


第一次深入


▼ 2015.7.17


老李[3]嘴上不说,身体却表现的急不可耐。我们第一次深入到老山那样神秘的地方,自然会流连期间。他就特别惹人厌的站在某个溪谷、滑坡、巨石的拐角处回望我们,让我们不好意思,加快脚步去追逐他。


因为生性胆小,我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防滑,防荆棘,还有防蛇。最后我却是唯一摔倒的人,这里头还是有我那种表演性人格的原因吧,当脚下被一根藤蔓轻轻的绊倒的一瞬间,我一点都没挣扎,配合的倒了下去。盛夏中的山间草甸还算柔软。


里黑路[4]里的众多传说可以称为是瞎扯,有些还特别猥琐,简直让人尴尬。连老李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用笑容掩饰那些故事的粗俗,谁能想到闻名遐迩的“老母猪沟”有那样的来历啊。


快到“乌龟驮经书”[5]前的那段溪谷,因为刚下完雨,被打扮的云蒸雾绕的,是最美的一处景致了。但溪水中死蛇无数,才让我们察觉到危险的气味。

山中考察


▼ 2015.8.14


面对南京城的文献,我们的问题是材料太多,需要甄别。老山的情况正相反,除了浦口的县志以外,我们没什么材料可研究。也许我们会因此做出第一本《老山志》出来吧。[6]但我不想写一本传统志书出来,应该是那种文人笔记式的,像顾起元[7]那样。


但老山还是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丰富一些,现在看起来,它更可以被称为被自然、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某种山区,城市边陲的山区。既非传统的山,也不是“非城市”,和中国正在发生的情形一样,城市与非城市的边界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寻得。才用了不到一年,那条幽邃的七珍线就被改造成了宽阔的沿山公路,而它的数年前的形象还留在百度的全景地图里,在这个虚拟的时空里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山中考察


数十次考察后……


▼ 2016.2.3


“地形学”到底是什么呢?我当然可以给别人一个回答,但我又不想说的那么明白,如果能说明白,我们还做什么项目呢?


落到它的字面意思上,地形起码是大地的形状吧。在这个项目里,“山中美术馆”,就是描绘山和美术馆,以及这二者关系的形状。围绕着这个目标,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有具体的方法了。


我们从去年夏天以来的数十次考察,一方面是让身体和空间产生连接(王彦钧和我),我们现在所能认识的老山,就是我们的这些身体性掠过的那些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就是在寻找一些场所化的地方,因为我们要做一个展览,在展览里,身体有时候得有固定的,可供寄托的地方。


眼下我们挑了二三十处这样的地点了,矿坑、寺庙、废弃民居、山洞、水库、山路、荒地等等。我能想象到我们构建的这种老山形象与真正山民眼中的那种天壤之别了,但我们也唯有这样开始。我们只是瞥了一眼老山吧。


在整个项目开始之前,我特别幼稚的想过我们的艺术实践会多多少少的影响这个区域,哪怕那是再小不过的影响。但是现在我才明白,我没必要也不可能改变老山什么,倒是老山,影响了我。在这种影响力面前我双手投降,还乐在其中。


我的家乡在苏北里下河平原上,那属于真正的平原,平均海拔不到 1 米。我现在一头栽在“山”里头,工作在山里,做的研究和展览都指向“山”,这很有意思。

山中考察


▼ 2016.2.16


我不指望过年这两周的放松后,我能在明天一下子把自己调试到“工作”的状态里头去。但我觉得我对那即将到来的繁重劳作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随后我就可以用一种绝然相反的,轻快的,甚至带点游戏的态度去调和 2016 年的这桩苦劳。这工作一下子成了另一件趣事的素材,而不复我数月以来一直怀疑的那样。以前的工作就是工作本身,这一次工作的主题是“工作中的身体”。


▼ 2016.2.19


下午,老李、王弦、王彦钧和我,登上了美术馆西面的石婆山。以往只要过了秋天,石婆山和石公山的山顶都会有数百只黑耳鸢【鹰科齿鹰亚科,老山一带的猛禽。】盘旋着,这次我们终于不用那样远远观望了。


我自己对“地形学”项目的一个愿望就是,它首先能成为我个人把生活、工作、志趣结合起来的事情,然后看看大家能不能参与进来。现在看起来,起码在美术馆里面,我们暂且把不同形式的劳动用同一个内容打通了,这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


从石婆山上下来的时候我们没有走原路,连老李也开始纵容我们从一条危险的沟壑中下山。但那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我有好几次差点从石坡上摔下来。

许力炜,《白马村壁画笺注》,壁画


“进山”“出山”


▼ 2016.3.6


艺术家对待那些场所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说美术馆的工作是描边,艺术家介入之后,内部的纹路也逐渐显现出来了。


但看到艺术家初次看到某些“奇观”化的场景时产生的惊异,我们也能反观自身。我每次都跟老山考察小分队的成员说“进山吧”。这里就有一个山“里”山“外”的概念,进山最后还是要出来的,我们似乎始终都是外来者——艺术家也是外来者,但在展览中他们的任务和我们又不大一样。我们是还将继续生活在这山下,在这片荒原上孤零零存在着的美术馆中做着各色的“实践”,然而跟老山的关系却还是,“进山”,“出山”,美术馆成了我们的安全岛,山里头只是我们对异域情调的需求在作祟了。


那什么才是“山中美术馆”呢?希望这个展览能稍微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但也许现在还不是时候。

郑国谷 ,《金光釆矿区》,装置


▼ 2016.4.12


在我们最早出来考察的时候,我们会兴奋的对别人说,啊,今天我发现了一处废弃的房屋,一个空无一物的荒原,一片无人的角落。现在呢,各自街道办、村委会、林场、管委会和地痞流氓——这些山里人——会出来提醒我们,我们这么认为是很蠢的。所以我所谓的身体苦痛,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指因为展览使用到的各种场所,反复的和这些机构打交道。


在山中,树归机构 A 管理,山归机构 B 管理,矿藏归业主 C 管理,但树是长在山上的,矿石又构成山,山肯定又囊括了前者。在我们来这个至少有 A、B、C 三股势力犬牙交错在一起的区域之前,一切都那么平静,纯粹,那些场景就是从史前社会直接切换过来的一样,但当我们的艺术实践进入,麻烦就来了。我们才是被改造的对象吧,藏家、策展人和艺术家们一道上山下乡接受再改造。


但这就是老山。当我们试图以轻轻掠过的方式去进行这场艺术实践的时候,老山就立即对我们示以其真面目。因为实施的难度,以及其它户外制作带来的影响,有几个艺术家主动让自己从老山中撤离,回到美术馆。美术馆的“边界”在这里是游移不定的,有时候还是透明的,你会发现山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即水火不容,也会交错在一起。

王卫,《山中的自然史 4》,装置,玻璃马赛克


几天后开幕


▼ 2016.5.29


现在,这些作品都处在未完成的状态。当你在展厅里凝视这些物件的时候,你就一并卷入了艺术家对于作品意念的挣扎了吧。反过来说,艺术家也一样,他 ∕ 她也在与藏家、策展人一起分享苦痛。


这些作品正停留在未来那种可能的起点上,如果你懂得在这紧张情势下放空自己,你就会在恍惚间进入一种进程之中。从现实情形来看,我们正处在最终完成这个展览成形的作品的临界点上,但这之后呢,这些在山里山外的作品何去何从。也许和老山的风化、冲刷、剥蚀一样,在这个项目刚刚发生的时候,这种自然作用就开始了,我们的观念在这个进程中一直在发生变化,作品的形态也在山野中不断转化。几天后,展览开幕之时,应该成为一个起点,而现在,我们正踏足在这个项目的中点上。

郑波,《稊地》,野草、土、昆虫、微生物





[1]四方当代美术馆西北方向,通往老山森林公园的一条狭长公路。

[2]“地形学”项目的另一位发起者。

[3]任职 20 余年,老山林场东段的守山人。

[4]四方当代美术馆西侧,纵贯老山的消防用公路,其路北侧密林中有多处遗迹。

[5]里黑路中的地标,一块形似“乌龟驮经书”的白云岩巨石。

[6]老山恰巧处在传统南京及安徽文化圈的边缘,几乎是方志写作的空白地带。

[7]明末文人,著有描写南京史事的《客座赘语》。


文、图 /刘林(“山中美术馆”策展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