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看这6幅图片如何带来社会影响力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344   最后更新:2017/02/01 17:49:48 by 蜡笔头
[楼主] clclcl 2017-02-01 17:49:48

来源:798艺术 王薇


《景-别》尺寸可变 草地、镜子、窗户、灯 2016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览“景-别”呈现了蔡磊2016 年的新作。以电影术语为题的展览名称提示了一个关于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思考维度。在延续探讨有关空间、视觉、材料等艺术本体语言的同时,展览亦清晰地显示出存在于艺术家创作中愈发强烈的观念性趋势。


步入展厅的首个空间仅展示了一件名为《一段距离》的作品。在幽暗而空旷的室内,一束清冷的光线投射向展厅地面上的另一个“地面”,这是一段由数百块地砖拼合而成的人行道。作品延续了蔡磊近年来所惯于采用的以表现对象固有材质为媒介的水泥材料,并以空间透视的形态加以呈现。

《一段距离》664×380×3.5cm 水泥 2016年


事实上,《一段距离》所展现的场景源于艺术家对路灯照射下的人行道的记忆。暗夜下的路面,被昏暗的路灯所照亮的那“一段距离”被单独截取,与展厅所塑造的环境氛围有效重合。然而,抽离了具体情境的场域设置,又提示着观者这并非一个真实情景的现场还原,而是对某个时空作用下记忆片段的心理追溯,由此巧妙地打通了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路径。


与为《一段距离》营造的寂寥氛围所不同的是,仅一墙之隔的另一个空间却显现出一派生气,这正是此次展览的同名作品《景-别》。当踏入空间的一霎,即能感受到其与真实季节的反差,脚下的绿草如茵与室外的寒风凛冽形成了感知上的强烈对比。

蔡磊个展 “景-别”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泊 161201》79.5×65.5×3cm 水泥 2016年


为作品临时搭建的墙体被有意抬高,从而产生一种悬空的错觉。而墙体下方与地面草坪之间的缝隙则以镜子连接,通过镜像反射的原理将草地的面积向外无限“延伸”。西侧墙面,以400瓦电灯模拟的“日光”透过一扇微启的窗户撒入室内。艺术家正是通过介入式的在场体验,以及由时空错位所带来的多重心理错觉,打造出一个真实的幻境,从而将存在于其创作中的视错觉的载体从单件作品转换为整体空间。


然而,有如蔡磊创作的那些有着相似视错觉特点的作品,我们从《景-别》中所感受到的并非仅限于作品在表象上所呈现的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在看似魔术一般的形式游戏背后,实则隐含着某种形而上的观念传达。无论是镜子中看似无限延伸实则早已被牢牢封闭的现实空间,抑或是被无法直视的人造阳光阻隔的那个并不存在的外部世界,仿佛都在不断地提示着观者,大多时候,对他者的认知或许仅仅是自我的投射,对事物的理解大概不过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自以为是。而真实,似乎永远不可把捉。

《剩下的》255×10.5×4.5cm 水泥、钢筋 2016年


展场中,一件名为《剩下的》雕塑作品独自矗立在一楼南侧的小展厅中部。事实上,这件根据展厅空间创作的作品展现的是一座经艺术家主观化处理后的“毛坯楼”。被压缩侧面宽度的楼体纤细高耸,以一条竖线的形态将方形空间的气场有效聚合。当近距离观看时便会发现,剔除了一切附加元素的楼体空旷孤寂,剥落的边缘更加剧了作品所散发出的废弃之感。而随着高度攀升逐渐缩减的体积,使“毛坯楼”在整体上呈现出有如纪念碑一般的形态。由材质带来的坚固性,以及由形态传达的时间性,使某种有关永恒与消逝的浮想油然而生……

《给我一个空-之间》248×140×8cm 画布 2016年


在连接一层两个空间的走廊及整个二层空间中展示的作品承接了“毛坯房”系列的创作形式及理念。在该系列的创作中,蔡磊以平面形式为载体,借用浮雕语言展开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并以类似现成品挪用的思维方式,利用水泥材料这一表现对象本身的固有材质为媒介,通过最自然的方式实现对物像的表现。

《裸 161127》52.5×31.5×18cm 水泥 2016年


“毛坯房”系列的新作在延续上述理念的同时,亦呈现出形式上的悄然变化及与其它作品之间的微妙关联。譬如,《给我一个空-之间》以接近水泥色的油画布为媒介,呈现了一个向内凹入的空间形态,这与蔡磊之前使用相同材料并以向外凸出的视错觉手法塑造的《模棱》显然存在着创作方式上的联系。而与“毛坯房”系列其它悬挂于墙面上的作品不同的是,陈列在展示架上的新作《裸》则应用了高浮雕的表现手法以及圆雕的展现形式,进一步打破创作的形式壁垒,从而实现对空间的多维度展示,清晰地显示出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有序推进。(文王薇 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