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游行中的粉红小猫帽读取政治艺术的意义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187   最后更新:2017/01/27 16:25:02 by babyqueen
[楼主] 猴面包树 2017-01-27 16:25:02

来源:选择Choices


上海,自从有了莫奈展的60元票价打底之后,上看100元的门票都很理所当然,消费起来顺理成章。

这种心理屏障怎么突破的呢?随便挑一个购票平台的数据,格瓦拉,来分析一下。

在427个正在展览与已经结束的展览(2012年5月至2017年3月)中,购票数量 TOP 10 如下,第一名的梵高(2015年,4个月展期,17.35万张票,票价:60-110元)、第四名的莫奈(2014年,3个月展期,7.5万张票,票价:75-100元)、刚结束位列第五名的蓬皮杜藏品展(2016年,3.5个月展期,7.14万,票价:75-150元),说明艺术家的大众认知度高的展览能保证一定的门票,但是,从观众点评上来看,莫奈(为见真迹而狂排队),蓬皮杜(展品少/展场喧闹),梵高(没有原作,PPT投影播放)来看,场地运营与展品挑选都是观众主要关注点,其中当代艺术展览只有第三名的“雨屋”(2015年,4个月展期,8.4万张票,票价:150元)与刚刚开幕的“James Turrel”(2017年,5个月展期,5.5万张票,票价:180-200元),这说明观众能够为不具大众知名度,但能对沉浸感互动性强的作品买单,于此,可以评估龙美术馆的“James Turrel”展览,作为门票最高展期最长的沪上当代展览,门票售卖至少可以到达8万张,而这个收入会在1440万人民币左右。


那么,如果是以网络购票的方式买到180元进场去看James Turrell的展览,到底值不值?如果我们不看这位艺术家国际知名度与高度,光看这次展出的光作品,就有10件可以让你自拍的作品,其中包括控制人数(需要排队)的2件大作品,也就是说,为了自拍,在每一个件作品自拍时,你付出的成本是18-20元,于是,在排队的时候,我思考的是,为了一个不同凡响,具有谈资与美美照片的自拍景点,我要付出的是180元,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是愿意(在上海,聚餐也这个价钱),尤其是当敏感的艺术家跟我分享他的观察——来美术馆参观的人,大部分都是女性/LGBT人群,或者约会/把妹/家庭聚会为目的而来的直男们。

对于在海外艺博会、国际美术馆和威尼斯双年展都看过James Turrell作品的我来说,这次的展览是一种复习与学习,为了这个目的花180元会心疼,因为在海外艺博会、国际美术馆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布展水准都更好,体验时间也更多。James Turrell的光,需要细品,也需要安静的空间让你沉静下来感受,在人多的空间里欣赏James Turrell的作品,有点像是在麦当劳吃米其林星级的汉堡,即使我知道是美食,但很闹心。

关于我的感受,画廊工作人士则把焦点放在各种布展细节上,例如,假如你很大胆地靠近墙面的方框,你会看到布展的电线……或者,内部空间的结构……,于是,那份应该就停留在体验光的极致的感受就被这些细节给毁了,如同你看到卸妆的美女一样,阴影挥之不去。

然而,以上所说的困境,在国内每一个展览中,都可以见到,所以,在国内如果真的要评价一个展览,最好把人多与布展细节问题都从脑海里过滤掉(美图秀秀一下),而只留下对于作品与艺术家的认识上。从艺术家的挑选来说,如果要做到门票收入、大众关注与学术高度的三赢,那么还真的是必须走向大体量、互动经验强的作品。

但是,细致分析“雨屋”和“James Turrell”的展览,其中的学术与教育性都只是通过“语音导览”与“摆放画册”完成,对于深化了解艺术家的重要性处于“蜻蜓点水”状态。就媒体报道的效应来说,欠缺美术馆给出的研究材料,媒体为了要讨好甲方,追求快速报道,也没空好好地细致做研究功课。不信的话,去问问媒体/专业人士,“南加州光与空间运动”的定义是什么,成立时间是何时,成员都是谁?James Turrell为何是“先驱人士”?其影响是什么?跟之前龙美术馆的Olafur Eliasson的创作脉络有什么关系?

能够答出来的人,去看这个展览才能不是“消费”,否则,被展览消费,也有你的责任,对吧?!或者,我们都别这么认真了,拍美美的景点照就好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