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評:还是B站更好看!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1724   最后更新:2016/12/21 09:33:49 by wangxiaoer97
[楼主] 叮当猫 2016-12-21 09:33:49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17日下午,香港艺术家杨沛铿首次大陆个展“不暗的暗房”在魔金石空间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从新的方向探索了人类的行为或那些未曾言明的欲望是如何经由生活方式、生态系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结构而表述出来的。展览空间被看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当观众进入其中时,即与之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进而得以从固有的观看模式中被解放出来。本次展览中每一个展示的作品都是一个意向,都表达了艺术家一种生活体验,在观看展览的时候,每踏出一步,都是在和艺术家进行一个新话题的交流。

更衣室,2016,更衣柜、镜子、衣架、印花T恤,190x90x40cmx5


工作人员,2016,印花T恤 (x10)


进入展厅,开门见山的便是这一排镜子做的“更衣室”,更衣室代表着一种平等,进入更衣室之前,人们的着装就代表了他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而从更衣室出来,所有人的着装统一,看不出任何贫富差距地位高低。同时,镜子作为更衣室衣柜的材料,又反射出了一种窥探的心理。在更衣室中,陌生人的搭话和注视是十分尴尬的,而镜子就很好的化解了这一情形。在窥探别人的时候同时审视自己,这是艺术家对自我内心的探索表现。40个更衣柜里
只有十件印有【工作人员】字样的衣服,不知情者打开的柜子不同,得到的信息反馈也不一样,是运气,还是命运注定的不平等?每个人的概率相同,却有不同的结果,引发对命运的思考。

艺术家工作室派对,2012,图像投影,尺寸可变


穿过更衣室,一个白色回廊上投影这一张照片,青年男女在亲吻。这是艺术家在巴西时的一次派对体验,参与派对的人们饮酒欢笑,而站在热烈气氛中的艺术家却无法融入这种快活。身处狂欢之中,这种热闹与我无关,是空虚孤独最锥心的时刻。由于是投影,每个走过的人都会使墙壁上的图片改变形状,明明暗暗的光影交错,每人都是参与者,都是作品的创作者。

暗日,2016,红外线加热灯、红色涂层射灯,90x90x10cm


走过回廊,一片红色笼罩了整个大厅,唯一的光源是这一圈红色的灯泡。红光有许多意向,邪恶的,喜庆的,停滞不前的,警示的,血腥的…诸多意味包裹着这种特定颜色的光线,但光线本身并没有许许多多的象征,它就是一种光。灯泡排列成圆形,发出的光线并不刺眼,犹如一轮挂在墙壁的温柔太阳,艺术家命名其为“暗日”。

杨沛铿亲自“登高”





暗房亭,2016,混合媒介,336x200x200cm


一间伫立于展厅正中的亭子,窄而陡峭的楼梯连接地面与顶部,楼梯上挂着标示牌,只有穿着在“更衣间”得到的员工T恤才能上去俯瞰展厅。由运气得到权力,权力提供特权,活生生一个社会的缩影。因为承重,亭顶只能上去寥寥几人,下面的“员工”想上去参观,就得等上位者下台,一轮一轮生生不息。想起了钱钟书《围城》中的精妙比喻,这就是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永远嫉妒,永远不满足。楼梯后面是一间暗房,刚进去时都会出自本能的对黑暗恐惧,经过短暂的习惯,发现黑暗反而是最好的庇护所。暗房里的加湿器和暖灯以及小小红色灯光都给未知蒙上了恐怖色彩,一旦身入其中,这些反而变成了温暖潮湿的舒适环境。




鸽翼(七枝玫瑰),2016,白色人造玫瑰、瓷、橙花水,尺寸可变

鸽翼(三枝玫瑰),2016,白色人造玫瑰、瓷、橙花水,尺寸可变


人造的玫瑰散发着不属于玫瑰的香气,一切都是人工创作而非自然产物。每只玫瑰正中,本属于花蕊的地方被白瓷小球代替,属于橙花的人工合成香气取代了玫瑰天然的芳香。乍看去一切都那么自然,细细观察则会发现满不是当初想的那样,此间深意,无需赘述。


极可意,2016,鱼缸、鱼缸加热棒、LED 灯,141.5x100x50cm


没有鱼的鱼缸,保持着合适的温度与氧气,供给本属于其中的生物。人们看到鱼缸,第一反应是去观察里面的鱼和装饰,鱼缸充满了水,里面的恒温器仍然不停运转,一切都那么正常,除了鱼。当鱼缸只是鱼缸,不再是鱼的居所,它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雾镜02,2016,蚀刻镜面,49.7x119.7cm


镜子是光滑的,能够将物体通过光的反射原封不动呈现镜面效果,而艺术家通过蚀刻,将镜子反射的功能抹去一部分。又将强光斜射入镜面,使光折射在墙面上,形成新的图形。当初不完整的地方变成了最抢眼的图案。万物均无缺陷,只是看的角度和使用方法出现问题。当出现问题,换一个方式去看,会发现它积极的一面。

晚菇群 (6) ,2016,夜灯、转换插头,25x20x23cm


一串蘑菇造型的小夜灯,在昏暗的环境中发出微弱的光明,给茫然的人一种安全感。它虽然是灯,但并不是主要光源,只有被人需要时才会点亮,犹如星星,白天被太阳掩盖光芒,夜晚又被月亮抢去了瞩目点,只有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它们微弱的光芒才被人发现,不可谓不悲哀。


现场直击








关于艺术家


杨沛铿,1988年出生于广东东莞。2010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目前居住并工作于香港。


杨沛铿在创作中使用自然物体和系统作为媒介,描述人类社会的各种进程和关系。他没有因循浪漫主义那种使用自然现象作为隐喻的传统,而是利用生物替代品来激发情感和智慧的联想。他用自己的逻辑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一个由他使用的物体和动植物的自有逻辑形成的,不受干扰的世界。他在这个世界中加入了自己的规则,并借之呈现出一幅与其个人社会经验密切相关的戏剧性场景。


主要个展有:不暗的暗房,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16);上个夏天的日落,刺点画廊,香港(2016);该聚会里的那只狗,安全口,香港(2014);杨沛铿的百科全书,观察社,广州,中国(2013)。近期群展有:他∕她从海上来,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2016);Des hôtes: —人,外人,外来人,Spring Workshop,香港(2015);中国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展,Osthaus博物馆,哈根,德国(2015);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华国家想象,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5);时间图景,第四届三亚艺术季,三亚,中国(2015);第二届CAFAM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社会工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2014);青春,诚品画廊,台北,台湾(2014);故事的部分当那部分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201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