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物 资本之物:星美术馆第一届思想者国际论坛开幕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666   最后更新:2016/12/13 17:14:33 by 蜡笔头
[楼主] babyqueen 2016-12-13 17:14:33

来源:参考消息网


美媒称,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喜欢谈论关于全球化的宏大项目,它们一直在挑战一个陈旧的观念:艺术家是可以根据地域归为一些自然的群落的。然而事实依然是:西方艺术家能够获得个展,而美国和欧洲之外的艺术则通常是通过以地理区域为主题的展览展现给观众——它们把各不相同甚至毫不相干的艺术家按照国家或区域混合到一起。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7日报道,习惯问题只是次要原因,资金来源才是主要的。虽然策展人和艺术家可能对地理框架有所怀疑,但捐款人很喜欢这些概念。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最近的三场展览展示的是新近从南亚、东南亚、拉美和中东购得的作品,该购藏项目由瑞士银行瑞银资助,2012年,该银行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们正在重新关注面向新兴市场的战略,这个项目似乎与我们的战略非常契合。”但有些人尖锐地批评它们忽视差异,对非西方艺术进行隔离。

现在,一场名为“故事新编”的新展览展示了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虽然它也做出了一些地域即宿命的可疑暗示,但要优于之前关于该地区的展览。这次展出的作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7名艺术家个人或团体,这些作品都是受古根海姆博物馆委约创作的,命中率要高于一般水平。不同于那三场地区艺术大扫货,拼命给毫无共同之处的东西贴上统一的标签,这场展览更具开放性,它通过自己的多样性隐晦地谴责了自己存在的原因。

“故事新编”的艺术家们都出生于1970年至1980年,包括博物馆的助理策展人翁笑雨和罗马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侯瀚如挑选的几位。侯瀚如也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顾问策展人,正在为该博物馆在全球背景下探讨中国艺术的一个规模更大、更具雄心的展览提供咨询。

报道称,“故事新编”以录像作品为通用语言,但也有一座巨大的雕塑:一个装备着擦刷器的疯狂工业机器人,被安装在一个房间大小的透明小室里。这个项目是北京艺术家夫妇孙原和彭禹创作的,他们被誉为中国版的“口无遮拦的孩子”。那个机器人按照一套规则,把有着糖浆的粘性和血液的颜色的液体拖干净:感应器探测到液体流过某个界线时,机器人手臂猛扑下去,把液体从地板上擦干净,溅到白色的画廊墙壁上,就像一部砍杀电影。它显然是在略带牵强地暗喻电脑算法和自动化潜藏的社会危险,也是一个相当昂贵的Snapchat诱饵。

孙逊和周滔这两位艺术家用录像探索中国的工业化和环境恶化。孙逊的《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是一件超现实主义作品,某些片段是他的北方故乡阜新的夸张动画场景,那里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矿。货箱、矿工、化石和山脉的场景过渡为扣人心弦的梦境,其中一个展现的是渔夫们拖着一条像鲸鱼那样搁浅在沙滩上巨大鲤鱼。没有关联的场景沿着长长的银幕展开,让人想起了中国风景画的轴侧构图,虽然沿着画廊灰暗墙壁排列的充满活力的粗线条绘画更多地让人想起威廉·肯特里奇的犀利,而非中国传统艺术的书卷气。

而周滔令人不安的双屏录像《咽喉之地》则是在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拍摄的,《咽喉之地》漫步在广州和深圳周围被抛弃或破坏的地区,没有人物和情节,只有无声、阴郁的镜头,而后过渡为可怕的梦境。一个赤脚男人在广袤的泥地上艰难跋涉;一只海龟在污水中上下浮动。干裂的褐色土地被红白警戒线一分为二,小山遭到严重侵蚀,看起来像起皱的皮肤。

报道称,如果说“故事新编”以及之前的三场由银行资助的展览是博物馆拓宽馆藏的初步行动,那么地域束缚便是必要的牺牲。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确正在筹划推出更全球化的、跨领域的现当代艺术展——规划中的那座引发争议的阿布扎比分馆,面积是曼哈顿这座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螺旋形博物馆的12倍,将把1960年之后的艺术置于全球框架内。至于纽约,“故事新编”和该博物馆即将开幕的特大型中国展览给人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思考依然不太常见的艺术。

▲周滔的2016年双屏录像作品《咽喉之地》在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