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我对这面墙之外的许多认知,都不一定是真实的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755   最后更新:2016/12/13 10:40:04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点蚊香 2016-12-13 10:40:04

来源:其人之道 文:朱其


哲学总体上,西方哲学侧重普遍的和绝对法则的总结,中国哲学侧重合理性。一开始,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将普遍性和绝对性归结为数学和几何学,中世纪归结为一个人格化的上帝,18世纪康德以逻辑的形式体系取代上帝,19世纪的科学认为世界的确定性在于实验数据的实证,20世纪的语言学认为哲学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定义及内在结构。


普遍性和绝对性的认识,可以保证人类在认识上不违背基本的常识、科学技术上突飞猛进、经济上更精确、政治制度设计上防止走向更恶、更不公正;但普遍性、绝对性的认识不能保证人的境界更高,比如民主制度让人有言论自由,但大部分人发表见解的水平是很低的,而且修为上无节制的、低水平的众声喧哗,真正有见解的人的声音反而被淹没了。现代社会提倡给予每个人以法律上的人格权,这是普遍的制度法则,但在社会的日常交往中,学术水平差别太的两个人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水平低的人会觉得对方瞧不起自己或语带不屑而生气,指责别人不尊重他。这就是只讲法律关于平等的绝对性,而不懂生活境界的合理性,在合理性上,水平低就好好向别人请教,非要平等对话,实际上是不自量力,哪个水平高的人会愿意跟水平低的人按照两个大师的平等关系对话?现代社会提倡人的独立,这是伦理理想性上的绝对法则,但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虽然追求独立,但实际上没有独立的能力。比如有些人在经济上、事业上、性格上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从合理性说,这种人在社会上不妨扮演一个配角或辅佐别人,人生会更顺畅、更活得好,如果没有独立的能力非要强行追求独立的人生,实际上就是折腾了。艺术上更是如此,理论上,艺术的创造每种模式、每种风格都可以出大师,但具体到某一个时代,实际上只有一二个方向和模式才能出头,后者就是合理性,如果非要按照普遍性的方向,即使每天很勤奋也没有用的。


无论做艺术或做人,最好的做法在普遍法则的认知基础上达到合理性,一个人才会渐入佳境。在这个意义上,中西方哲学是互补的。相对而言,20世纪西方在二战后的哲学和文化开始吸收东方强调合理性的一面,但东方或中国还者迷的固执于所谓不讲逻辑、科学实证和语言哲学,非要强调靠直觉和顿悟一步到位达到孔子、朱熹、王阳明等大师的合理性认知。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先天素质是达不到大师的一步到达合理性至高境界的,西方之所以产生普遍的现代文明,在于普遍性、绝对性的文化方式保证每个人达到中等水准,亦能保证文明的平均水准。但东方哲学追求直觉的合理性至高境界,结果,东方在社会文明及文化水平上很容易两级分化,少数人高的高处不胜寒,大多数连中等境界也达不到。现在的中国依然如故,比如微信上谈民主政治,对民主政治谈得通透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是在低水平简单化的谈一些理想的普遍法则,虽然在话语上政治正确,也需要这种良知的声音,但看多了难免会觉得拉低自己的智商。中国有关民主的公共话语往往两个极端,五毛极左强调中国哲学的合理性,既然宪政法制不是完美的,就还是靠人治的合理性来把握国家的问题;大多数普通人则强调只要民主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理想社会就诞生了。这两种视角都是一个民族思想方式上幼稚的不成熟表现,事实上,西方对普遍法则的强调和中国传统对合理性的强调,中西哲学不仅不冲突,还是互补的,即在把握普遍法则的基础上追求合理性的精准境界。

[沙发:1楼] guest 2016-12-13 11:48:36
实话实说朱其还是不错的
[板凳:2楼] guest 2016-12-14 15:30:31
什么样子的先天素质是能够达到大师的一步到达合理性至高境界,想听听具体的阐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