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提“革命”?共产主义的起落对于美国艺术家的影响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920   最后更新:2016/12/12 20:47:15 by 灰常灰
[楼主] babyqueen 2016-12-12 20:47:15

来源:scope艺术客



如今,你很难用某几个词总括当下年轻艺术家的实践,年轻艺术家仿佛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小时代。丰富多元的艺术实践,展览的频繁、市场的青睐混杂着雀跃和躁动的情绪,构成了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状态。


年轻的界限已经延及到九十年代出生这波,他们不像那些从政治的困局中靠斗争获得创作自由的“85新潮”的前辈们,也不像赶上了中国当代艺术最火热那几年的幸运儿们,他们处在中国艺术系统最迫切寻求规范化,也最模棱迷顿的时期,这个时期,购买方是冷静的,学术是低迷的,艺术家更加渴望冲出重围。面对空前复杂的局面,年轻艺术家们拒绝在表面的共性中求得力量的汇聚和强大,而是选择回到个人的价值中重新审视艺术,放大差异性带来的丰富和多样,回馈他们的,是遍地的伯乐和良友。


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对年轻艺术家的自发性关注,实则是艺术系统自身的要求,市场对“年轻”的期待,如同期待下一个杨福东、下一个王兴伟,其中的心态不仅指向可能的财富神话,也是对个人眼光的判断和证明。


但选择了年轻,就选择了这个时代最超前、最前卫的艺术和思想吗?这个问题似乎难有答案,因为曾经年轻的艺术家依然能保持“年轻”的,已是凤毛麟角。历史不断轮回,但无论接下来的岁月中将出现怎样的起伏,这些还在艺术里不断深入的“80后”、“90后”的 “年轻”艺术家们已经站在了个人艺术道路的十字路口。


我们相信“年轻”,不再是依据年龄对应作品的时代性,而是观念、知识结构对应的作品本身,加入历史观和社会学的批判角度不再有效,人们开始把讨论转向了艺术内部,当这样的特质以更加广泛又整体的面貌出现的时候,对艺术新一轮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Scope艺术客》为您缩小搜寻范围,以字母表顺序排列这份最值得关注的新锐艺术家名单,这份名单基于《Scope艺术客》编辑部近年来在各地观展的经验、有影响力的策展人和藏家的意见,入围年龄被定格在35岁以下。关注新兴起的一代艺术家,不仅因为他们是如今艺术圈中的弄潮儿,也是谈论未来的可能和基础。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构成了当下的鲜活和丰富,但哪颗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还请且走且看。


蔡 磊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蔡磊,着迷探索空间与错觉之间的关系,他的许多作品介于浮雕、雕塑与绘画之间,是从三维到二维的过渡尝试,空间透视的视错觉被蔡磊最大限度的在浮雕作品中放大,空间探索成为蔡磊作品的内容,此外蔡磊还擅长利用光影色调及材料的特质强化空间的错觉,使观众体会绘画中物理平面与真实空间之间的张力和转换。在较强装饰性基础上同时有向艺术本体探索的深度,蔡磊的作品毫无意外地在一级市场中收获了许多关注,如2015年于林大艺术中心开幕的第三次个展“模棱”,作品在展前便已基本售罄,而在国内各地的青年藏家收藏展中,蔡磊的风格独特且极具辨识度的雕塑也是展览中的常客,其市场认可度可见一斑。

△  蔡磊  《转角8 布面丙烯 120x140cm   2015

△ 蔡磊《30度角》   铁、玻璃 280x110cm  


陈 飞


陈飞虽仍归在35岁以下这拨,却是艺术圈的老人儿。他的绘画看上去似乎易被理解,也易于阅读:明亮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以及如同电影分镜头似的场景,叙事性强。但在其视觉的简洁掩饰之下,更多的是一种与80后所遭遇的生存现实相近的表征,从来不吝将自我和身边的人、事、物带入作品中,并时常以自画像的方式出现,叙述一个故事,讨论一个理念。他以细密的“超扁平”画法将画中一切事物清楚地描绘出轮廓,精准、实际的场景对比画面奇幻的叙述,造成一种“锐化”的感知冲击。而陈飞有意为之的、邪典似“坏品味”,为基于现实而营造的画面,涂上了一层尖刻却无害的幽默。虽然一直用卡通风格进行创作,陈飞并没有在“卡通一代”大行其道时爬上过市场高峰,反倒是在“卡通”偃旗息鼓后,收获了市场的峰值。陈飞在国内外一级市场的表现因此也得以更进一步,成为青年艺术家当中的佼佼者,不过不像一些大起大落的前辈,陈飞没有被一些外部力量冲昏头,依然保持着低调、平稳的创作节奏,用精细的画笔一步步推进自己的创作。

△  陈飞《马蜂》  亚麻布、丙烯  180 × 240 cm 2013

△  陈飞《不合作》亚麻布、丙烯 180 × 240 cm 2015


程 然

2004年从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程然为艺术家杨福东做了五年的助手。期间,他发掘了一些在杨福东的作品里常见的主题,尤其是对时间的关注、电影和绘画(中西传统)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观看图像的视觉经验以及中国都市化和全球化文化生态下好奇的年轻人所关注的话题,奠定了程然此后的创作根基。2009 年,程然凭借作品《野鸽》在艺术圈崭露头角,随即与麦勒画廊达成了长期合作。他最近执导的新作,是片长达九小时的电影《奇迹寻踪》,当中牵涉三个耐人寻味的真实失踪事故,由K11 Art Foundation赞助制作,并于2015年“第14届土耳其双年展”首映。程然也借由K11 Art Foundation在纽约新美术馆(The New Museum)合作的针对中国新兴艺术家的驻留和展览项目,举办了其在美国的首次博物馆个展“狂人日记”。程然的影像中有许多智性的思考,他尝试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但并不拘于某一种专用材料的使用,跳跃的,抽离的,更具实验探索的精神,在作品中他改变了原有物质的空间,结构与感知。知识分子气质让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很难得的在做着自己的尝试,如一个行者。


△  程然 《奇迹寻踪》 电影截图 9小时 2015


迟 群


迟群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央美壁画系,师从陈文骥,耳濡目染传承了其师对抽象手工与心灵合而为一的创作状态,这一创作态度也是迟群近几年备受关注,快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迟群致力于线和空间的探索,用自制的竹片、铁片进行创作,以极简结构和单纯色彩表达其理性的生活态度。迟群选择以线入画,让线成为表达她自己的载体,为视觉语汇提供了极简的创作可能,挖掘了线本身的无限性与深入性,这也正表达了她的思维特质及视觉风格。随着近几年抽象艺术在国内市场逐渐受到重视,艺术圈也难免出现了一批重复、空洞的跟风抽象创作,迟群因其独特的个人面貌和长久的抽象实践得以从中脱颖而出,并收获了相对中肯的市场认可。目前迟群二级市场共上拍9次,8次成交,1平米尺幅的作品成交价约在10万元左右。

△  迟群《平行-粉蓝1》 布面油画  150x100cm  2015

△  迟群《两条竖线》 布面油画   100x150cm 2014


董 大 为

董大为作品的可辨识度很强。从2008年起,他用小小的马克笔,打造了一个严谨、冷静而又富于诗意的抽象世界。董大为最具标志性的抽象手法运用到许多干湿“晕染”的技巧,即通过颜料和色粉的自然流动来创造宛若天成的抽象效果。2011年从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回到北京后,董大为开始与空间站合作,在空间站前后举行的3次个展,以及2015年与贝浩登画廊合作的个展“奇点”中,一路走高的不仅是董大为的创作技法以及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还有一级市场的认可程度。从首次个展中万元价位的作品都几乎无人问津,到如今作品价位和受众范围的大幅提升,董大为因其不可替代的个人语言而在国内抽象艺术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绘画作品之外,董大为在2016年还与杨画廊合作了个展“普通读者”,呈现了董大为的装置和观念作品,也将一直缠绕在董大为绘画作品中的诗意作了另一维度的呈现。

△  董大为 《尘归尘 12a》 木板色粉笔  200x244 cm 2014

△  董大为 《尘归尘M 》木板色粉笔  255 x280 x130cm  2014


龚 辰 宇


2015年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龚辰宇个展“陈列物”,让艺术界又发现了一位行动跟得上思想的实力派新秀。本科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雕塑的龚辰宇,在研究生阶段转投绘画,长达五年的雕塑学习经验为龚辰宇绘画表现的维度铺陈了更多种可能,这种跨媒介的摸索学习,也令其平面创作中更多出现了雕塑般的手感和心理空间。虽然2015年才刚走出校园,但龚辰宇在个展中所呈现的作品,已显出强烈的个人造型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法。如在新作“陈列物”中,笔法及画面张力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隐匿着即将贲张而出的表现力。

△  龚辰宇 《陈列物-狠角色》  布面油画 150×130cm 2014

△  龚辰宇《 陈列物-健身》 布面油画 250×300cm 2015

△  龚辰宇 《陈列物 - 一餐》  布面油画 150×200cm 2014


关 小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的关小,擅长雕塑及录像的创作。对于关小而言,两种创作开始的方式虽然南辕北辙但总是在一个中间点相遇——无论何种媒介的工作都是在用各异的编织方法传达对她的周遭环境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关小的工作方式可能并不和“传统”艺术家的工作室实践大相径庭,只是她的“颜料”可能是从网上下载的。而互联网,作为今天最主要的信息载体,无疑成为她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在关小的作品中,过去和未来、原始和经典等元素常被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蛮荒和高科技并存、饶富深意的作品,去检视所谓“新”和“旧”。虽然深深植根于互联网,但关小认为自己并无意对网络进行评述,而更在意于现今数码影像及信息主导的时代,人们观看及赏析的模式如何被影响。关小从不以地域文化为框架讨论自己的创作和身份。自2013年在魔金石举办了首次个展“幸存者的狩猎”后,关小的展览和工作轨迹也多数在国外展开,虽然对于国内市场显得相对陌生,但在一些国际化视野的藏家的收藏谱系中常会出现关小的作品。

△  关小  《纪录片:地心穿刺》 装置 综合材料 230x280x210cm(3组) 2012


郝 量


作为近几年当代艺术市场中备受瞩目的新秀,郝量年纪虽轻,其作品却并不明显带有这个年代的印记,反而因其作品的形式及母题而显得“古旧”。这份早熟,或许与师承当代水墨艺术名家徐累不无关系。郝量坚持传统绢本画的程序,探讨当代的观看制度,赋予水、花、人、石再生的寓意,在残损的画面中传达出当代人与传统文化似远又近的距离感。因为年少时对古籍和玄幻的喜爱,郝量的艺术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吸取养分。“知识考古”是郝量的工作方式:深入到古老文本的时空里进行考掘并从中提炼出明晰的线索与方向。郝量已然确立起他的个人面目,并且显示出在传统与当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与反思的能力。他以一种片断化的、引经据典而又充满奇想的方式对传统与现代进行激活、重构。早在2013年,郝量凭借《寒林独立》(2011)的256万港元成交,跻身百万级艺术家行列,而郝量目前的市场最高价为2014年上海佳士得以675万元成交的《云记》(2012),成为同辈艺术家中的翘楚。

△  郝量《 绢本水墨 92x145cm 2012年


何 翔 宇


何翔宇得以在当代艺术界迅速走红,主要归因于其作品中与年龄不甚相符的巨大尺度与恢弘气势。如其第一件作品“可乐计划”(2008)便把127吨可乐熬成了炭渣,整个计划有全面的方案、草图及衍生作品。其后无论是制作一具仿真的艾未未(《马拉之死》,2011),用黄金做一个鸡蛋托架(《200克黄金,62克蛋白质》,2012),或是用奢侈品皮革翻制一辆中国坦克(《坦克计划》2013)。材料的转换、物性的呈现、达达的美学政治,这一切,对于一个出生于1986年的年轻艺术家来说,除了显而易见的在资源调度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系统中“学术行情”的判断力。其市场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跟进,国际画廊的代理,拍场的成功,在获得了同龄人渴望的创作环境后,何翔宇却暂别了令他声名大噪的,那种“产业链”想象中的“当代艺术”,转而用一系列朴素的水彩(《我们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2014)回到切身的感性、经验与问题中,这些尝试开启了何翔宇更深层次的转变,并展现出某种属于他的问题意识。

△  何翔宇《马拉之死》 2011

△  何翔宇《可乐计划》可乐渣 尺寸可变  2009-2010

△  何翔宇《200克黄金,62克蛋白质》2012


胡 为 一


2014年底,一场华宇青年奖将当时还是中国美术学院大四学生的胡为一推到了媒体焦点的位置,虽然90后在当代艺术圈崭露头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这位生于1990年的年轻人身上,从艺术家父亲胡介鸣的引领,到个人以往创作、策展、个展的经历,再到对上海当代艺术圈的了解和介入程度,CAFAM双年展上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一番颇具风范的发言,胡为一成长的每个细节都可圈可点。而在获得“华宇青年奖”后,胡为一的展览行程也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UCCA、台北亚洲艺术中心和东画廊的个展,各种群展和胡为一作为策展人参与的展览也不在少数。曝光度累积的同时,市场也对胡为一进行了同步跟进,包括获奖作品《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在内的几个系列都得到了藏家的青睐,可谓一朝成名天下知。但突如其来的名利,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从小便浸淫在当代艺术圈,但胡为一的艺术道路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而对胡为一艺术的定位,或许可套用一句他用以描述“两点之间,没有直线”的话:无尽的公路,年轻的身体,离家出走的决心。

△  胡为一“低级景观”荷兰展览现场

△  胡为一个展“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现场

△  胡为一“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系列-《接吻》 收藏级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4


胡 向 前


1983年出生于广东雷州的胡向前并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行为艺术家”,他声称更恰当的称呼应当是“表演艺术家”或者“演员”。在许多以身体为媒介的同辈艺术家中间,胡向前显得既不出格也不尖锐,而他的“生猛”存在于似乎是无限发散的思维中、也存在于出乎意料的行动中,幽默感能让他的每件作品都相当好看和有趣,不过这并非意味着他的作品流于浅显。胡向前的创作形式可定义为以录像为载体的表演,从大二至今,胡向前长期且反复地思考“何为表演艺术”,从最初对周边生活环境与现实的敏锐观察(《我一定把你开到太平洋》2005),到利用作品来营造空间,典型如《向前美术馆》(2010)。而在与长征空间合作,走上职业化道路后,胡向前的表演维度也被拉得更广,有关“体制”、“成功”、“教育”的外部现实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胡向前的表演内部(《再造米开朗基罗》2015;《土尾世界之演讲》2014)。在创作之外,胡向前还参与运营了广州的非营利机构观察社和广州画廊,凭借着对周围环境中矛盾事物的高敏感度,以及对艺术的信任,他的作品娴熟地强调出了我们社会中的种种差异。

△  胡向前 《再造米开朗基罗-完美剪辑》表演现场  2015

△  胡向前《土尾世界之演讲》


胡 子


一直以直率硬朗线条塑造人物肖像逐渐得到外界关注的胡子(1981年生),从四岁开始画画,之后几乎一半的人生都在中国美院度过,从背景来看,这应该是一位中规中矩的乖乖女画家,但就像她听不出性别的名字一样,胡子形容自己是女儿身,浪子心。简练、概括的平涂色块、粗犷有力的黑线、不带有感情色彩凝视你着的人物形象,这个从作品看来这是一个对电影和摇滚都有极大热情的叛逆Rocker,而胡子也从不吝于自己的兴趣表现在画中:“剪刀手爱德华”、大卫·鲍伊、基思·理查兹、帕蒂·史密斯……这些在荧幕上耳熟能详的人物,被胡子简约却有力的笔触变成了纸上一个个厚嘴唇、大眼睛的形象。自2008年首次个展“角色”以来,胡子一共做了五次个展。而每一次的展览也部分记录下胡子创作或生活中的转变:从上海到巴黎再到苏格兰,从水粉到油画再回到水粉,从真人尺寸的肖像到散落在小纸片上身体局部,胡子混合肖像和身体,以从不拖泥带水的下笔方式来描绘人物的性格与其经历。胡子作品的魅力似乎也正如其自己所言:“撕开人性最真实的欲望和残酷,面对自己,是艺术最动人之处。”

△  胡子《小孩子》纸本水彩 74.5x104cm  2012


黄 然


黄然今年34岁,常驻北京,是一名创作媒介多样的艺术家,尤以录像及装置见长。他先后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和金史密斯学院,作品在国际艺术舞台中有活跃的表现。黄然在国内被大家熟悉源于2010年8月在空间站的个展“愉悦悲剧”,展览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化影像语言能力让他从中国众多年轻艺术家里脱颖而出。此后黄然与长征空间和Simon Lee画廊都有稳定的合作关系。海外教育背景对黄然影响体现在多个方位,包括观念先行的创作理念,对艺术语境的习惯性警惕,以及超越其年龄的“自觉性”与“职业化”。影像作为黄然最标志性的媒介,在其创作生涯中有很重的地位,包括令其在国内知名的作品包括《下一轮才是真实的生活》(2009)、《愉悦悲剧》(2010)以及入围了第67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对荣耀的管理》(2014)。通过电影质感的作品,黄然极力创作了一个语境,却尽量避免过多地自我阐述,而让观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故事。在市场端,黄然的表现也在升温,如在上海佳士得“+86”专场上以20万元的成交价留下第一笔拍场记录,其在国外一级市场亦有不少的支持者。

△  黄然 《破坏性的欲望,镇定剂,遗失的清晰》  录像截屏  2012

△  黄然 《愉悦悲剧》 录像 14分56秒 2010


孔 令 楠

孔令楠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从毕业之后第二年就开始进行油画创作。2011年,孔令楠顺利获得在UCCA的展览机会,也通过这个展览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位新锐女艺术家。采用最为普通的油画颜料,秉持对技法的严谨态度和对线条编排的理性要求,孔令楠绘制每一条“霓虹”线的过程都似乎是在寻求一种客观而本质的状态,孔令楠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反复描绘着一根根简洁的线条,然后不断将其晕染开,晕眩出一种秩序感的梦幻效果。由“霓虹”作为载体的绘画新颖而特别,立马就成了大家对孔令楠的印象符号,使之初入市场便获得极高的辨识度,孔令楠也随即与杨画廊开始合作。2011年同杨画廊签约后的孔令楠把重心偏向于展览和创作上,经过近5年的一级市场积累,在2016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孔令楠UCCA个展中的标志性大尺幅作品《漂逝的半岛之一》(2011)以超估价近一倍的25万港元成交,为其今后的市场道路开了一个好头。

孔令楠 岛7布面油画 300x180cm 2014

△ 孔令楠 《漂逝的半岛之一》(三联作)油画画布 190×157cmx3   2011


冷 广 敏

在2015年的当代艺术市场中,抽象和青年一直是热度居高不下的两个关键词,如果要找出一个兼具二者特性又还有不错潜力的例子,冷广敏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冷广敏的每件作品都有一个明确的具象符号,但其创作明显聚焦或玩味的却是物之上的形与色,这让他在进来高企的抽象热潮中显得尤其独特。2012年,冷广敏获得艺术界颇有分量的“罗中立奖学金”,翌年又在朱朱的推荐下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签约,同年5月首次个展“看见表象”大获成功,十几件作品在藏家预览日全部售罄。2014年11月,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冷广敏第二次个展,全部作品在开幕前就被预订一空。由于每年创作作品仅有10件左右,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冷的作品从首次个展每平方米4至6万元的价格涨到了每平米10万元左右,经纪人夏季风更透露订画的人“排到后年都打不住”。而在2015年上海佳士得秋拍首推的“+86 FIRST OPEN”专场中,冷广敏的《骑云》亦被选入并取得了超估价近一倍成交。市场虽热,但冷广敏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创作步调和脉络,在与蜂巢的稳定合作中,冷广敏也对未来三五年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规划。

冷广敏《骑云》

广敏《浅层


李 燎


李燎的艺术实践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迄今为止的行为艺术中,他只是用一种不加修饰的行动介入不同的环境,并用自身的参与换来结果,他乐于直接地甚至有时是痛苦地,把自己放置在公共场合,这时常像是为了实验而放弃自我。如六年前,李燎当时闭上双眼站着,等待一位他在网络相识的陌生人到指定的公共空间并让其掌掴他的脸(《一记(武汉)》,2010);接下来的一年为了《单人床》,他在商场外的广场上睡觉,他呆在那儿直至自然醒来或是被人干预。李燎最有名、且最易令人理解的作品是《消费》(2012年),为创作这件作品他到深圳富士康工作,为了能够挣到足够钱买下一部iPad,一直在流水线上工作。这件作品经由他穿过的富士康制服、身份证件以及iPad展出,最初展出于2013年UCCA的“ON|OFF”令其声名大噪,并摘下次年的华宇青年大奖,后来《消费》还入选了2015年的“新美术馆三年展”并大受好评。相比国内同类型的行为作品,集中在李燎行为的合法性或事件所引起的道德刺激上,更有效地激发此一类创作长久以来在语言有效性方向上的薄弱环节。

△ 李燎《一记武汉》 行为  2010

李燎《消费 2012


李 青

李青涉猎的媒介很广泛,油画、装置、摄影、录像等等,都是他运用自如、交替玩转的游戏工具,但李青对待艺术游戏的态度十分主动、专注,直至从游戏中提炼出一种精神。李青成名颇早,早在研究生阶段,他便凭借“大家来找茬”系列(2005开始)和《互毁而同一的像》(2007开始)为大家所熟知,画中画图式的油画,较为明显地展现出他对马格利特的兴趣,其中既有名实之辩,又涵盖着真实、虚构、真实的虚构、虚构的真实等多层次的复杂语义。毕业后的李青,选择将职业艺术家作为今后生活的常态,艺术于他在游戏之上,更增添了一种无法逃离的现实意义,这种生存状态的转换也使激发出其作品中的“日常”记忆和体验。从2011年开始,他便积极地将作品纳入空间,这种积极的尝试完整地体现在其2015年的个展《大教堂》中,李青通过引入窗子、教堂等的现成品与绘画对峙对观众的观看方式进行了介入,而这种间隔感的形式,也造成了一种观看的仪式感。李青的市场走势与其成名之路十分吻合,2008年李青作品便在拍场中达成了近50万元的成交,国内诸多知名藏家也对李青有长期的关注。

△ 李青 《英雄归(两图有八处不同)》 布面油画 170×130cm×2  2005

△ 李青《乡村教堂》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600X560X500cm 2014-2015


李 然

在2011年以前,年轻艺术家李然更多的是以一个称为“公司”的艺术项目的成员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在他2012年于魔金石空间的首次个展“圣维克多尔山”中,仍可见到“公司”一贯关心的话题,如艺术家的实践状态、艺术史和艺术体制的压力,还有反现代主义的态度等等。在以个体身份进入公众视野后,李然短短几年便受邀参加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并于2014年获第四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最佳艺术家”奖,并入围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纵使绘画和装置也属于李然创作中所使用的媒介,但他最惯用的表现方式还是影像。更与众不同处在于,艺术家本人经常亲自出镜扮演五花八门的各种角色,配音也亲力为之,通过戏剧化的故事短片和传神的“模仿”制造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偶遇”。但在李然的多数作品中,这类戏仿的作用并非对其主体的简单模仿,而是某种保持一定距离的玩弄。误解和错位的角色令观看李然作品如同猜字游戏,并能将多种不协调转变为幽默的玩笑。

△  李然 《圣维克多山 》影像 2012


厉 槟 源


厉槟源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在经历了毕业之后的一次艺术创作上的瓶颈时,厉槟源选择宣泄的方式是在望京的街道上裸奔,这样的一次宣泄让他意外“走红”,并且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尝试了很多“胡做非为”的创作。抛却这种发自本能的即兴“裸奔”,厉槟源另一部分作品更加展现出来自雕塑劳动、或者说源于隋建国的影响:身体经验、即兴创作、抽象思辨。相比一件雕塑作品在造型体量方面的妙处,厉槟源“前作品”的劳动经验或许更为打动人心:如其中最具雕塑感的《死了都要爱》(2012),当用锤子击打坚硬对象时,要么对方被冲击破坏,要么反作用力沿着工具击打回艺术家肉身,锤打作品与锤打自己的强力互搏此后也经常出现在厉槟源的创作中。在中国,做行为艺术有时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厉槟源的行为却常常有一种兴之所至的谐谑和通达,其中当然有着对现实的反抗和挑衅,不过可贵的是,在这些行为里,也始终有爱的痕迹。

△  厉槟源 《死了都要爱》 行动与录像 2012


林 科


在2014年林科获得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田霏宇宣布其获奖理由时曾提到:林科的创作是用经典写实的方式在模拟现实,他将创作的素材由线条、色彩转换成电脑中的各种图像。其复杂的观感和内在具有逻辑性的线索结构,让人沉迷。其所能引发的人们对于自然与人工、现实与虚拟关系的多重想象,超过了图像本身的意义。从林科的作品中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时代的寂寞,在电脑屏幕前的现代人的心性和情怀呈现出一种温暖,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林科认为他过去的大部分工作并非作品,而是一种互动,这些工作不是跟物理空间发生关系,而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实现的。作为80后的林科,同时也是双飞艺术中心的成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荣获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林科的作品不但将虚拟世界中无比真实的世界,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更用这些作品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在这种新的创作媒介中,艺术家可以借用虚拟技术的思维语言进行创作,而媒介本身也会为作品赋予新意。

△ 林科 《数据泡沫板》  收藏级打印 120 x 57.56cm  2013

△  林科  《》 录像装置 02分21秒 2011


刘 唯 艰


刘唯艰的创作在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以往刻意寻找与现代社会繁华、光鲜的表象相对立“微末而艰辛的存在”,也不再是带着“坏画”趣味的所谓“观念”。在2014年的个展“太阳下”和2015年的最新个展“我爱你”中,刘唯艰从叙事、观念转变到以绘画性为中心的本能创作状态中,其描述对象也变为不太会唤起社会悲悯的“日常景物”。然而相对于那些特征鲜明的社会悲情,这些更寻常的“日常景物”所表述的显然是一种更幽微、更隐秘的“日常体验”,如同美国艺术家霍珀对现代社会“日常”隐痛的感知。当喧嚣的当代迷雾逐渐消散时,能够敏锐而深刻地触及一个时代的社会隐痛的艺术,它们的生命力是不会衰退的。


△ 2015年刘唯艰个展“我爱你”现场


陆 扬


陆扬在中国美术学院期间师从中国影像和新媒体先锋张培力学习,毕业后她创作了一系列突破界限的多媒体作品,探索神经科学、死亡和宗教。从世俗角度来看,陆扬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是邪恶又荒诞,她最初的惊人之举便是用医学实验结束后要被销毁的青蛙尸体跳舞(《复活,僵尸青蛙水下芭蕾》,2011),此后还将癌细胞(《癌宝宝之歌》,2014)或者子宫(《子宫战士》,2013)的形象进行通俗的改造。一些作品被认为过于敏感,却又改造得极具吸引力。事实上陆扬并非激进的批判者,她的语言清晰地受到日本动漫等二次元流行文化的影响。但在简单的流行之外,陆扬的艺术语言又饱含着艺术家感性、直觉的敏感性,并巧妙地利用世俗语言去触碰世俗的禁忌,由此产生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冲突。生物性之外,对科技和宗教的关注亦是陆扬的重要维度,如2011年在UCCA的个展“由张培力策划-忿怒金刚核”以宗教为元素,探讨神的忿怒和人的忿怒,并从心理和神经学角度呈现大脑活动的机理,2015年出现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和北京公社个展中的《移动神佛》,重新定义了神佛的“光背”,对古代宗教偶像进行了“破坏”。陆扬独特的个人方向和明确的语言特征,令她在同龄的青年艺术家中显得十分出挑。

△ 陆扬《移动光背》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陆扬 《子宫战》2013


苗 颖


苗颖是中国美院新媒体艺术系的第一届学生,与艺术家陆扬同师从于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先驱人物如张培力、耿建翌等人。毕业后,苗颖又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电子综合媒体艺术系继续深造。她自2007年的作品“盲区”开始(google.cn屏蔽词汇字典),就开始专注于网络艺术,因此她的创作语言也是以GIF动画,APP应用,视频,数字印刷,手工书与互动装置等媒介构成。苗颖用一种轻易且幽默的方式再现了中国的网络长城防火墙之下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位“居住在因特网,局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网络艺术家”。苗颖在网络的围墙和篱笆筑成的迷宫里游刃有余,在这里戳开一个口子,在那里凿开一道缝隙,YouTube的视频和gif动画是她用来颠覆无所不能的电子王国之政商规则的同谋。如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她的在线展览“手拿菜刀砍网线”中,将被中国防火墙屏蔽的网站(推特、脸书、优酷等)的模拟网页进行加工,并附上庸俗的中国网络诗歌。今年她受纽约新美术馆的委托创作“Chinternet Plus,”并进行仅限在网络的展出,由此来讽刺地回应中国的大数据倡议“互联网+”。

苗颖 局域网情诗—手拿菜刀砍网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GIF动画畫 2014

△  苗颖 《健康的恐惧》 网页截图 2015.


钱 佳 华


钱佳华的绘画笔法与构图老到又阳刚,乍看作品令人以为出自成熟男性笔下,但其本人却是一名说着吴侬软语的上海女子。她作品中最多出现的是一些方块和格子,看起来有点“几何”却也有着精心设计,“无聊”的色块和画框边缘的小“断裂”营造出一种有点失衡的悬念。虽然作品尚未完全摆脱某些艺术大师影响的痕迹,但在近来在国内较受关注的抽象领域,钱家华仍凭借2013和2014年的两次个展站稳脚跟,并获得了许多业内藏家的关注。2015年钱家华作品《23:35》首次登陆上海佳士得“+86”专场以远超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而在近两年的上海一二级市场中,钱佳华的作品也有不错的表现。钱佳华对于色彩的运用既严谨审慎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对结构主义的构成有着很好的感知力,她的大部分画作中能看到抽象绘画令人愉悦的经典元素:“韵律”、“和弦”、“格局”、“色调”、“悸动”,通过不同颜料和姿态的结合,钱佳华也善于将自己的记忆和欲望融入作品中,由外至内细腻地描绘艺术家周遭环境与自身内在的发展状态。

△ 钱佳华 《》 布面丙烯 150×135cm 2013

△  钱佳华 妄念-弧》 布面丙烯 160x200cm 2015


王 濛 莎

王濛莎初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动画,后又赴欧留学,回国后兼职过航空公司的创意总监,这些经历与过程丰富了她绘画的思维与视角,也使王濛莎的画中有了介于雅趣和俗趣之间的暧昧情趣。雅趣主要来自于着色的淡雅、走线的古拙、形象的奇古;“俗趣”主要来自题材的选择,隐喻的诙谐、诘问的刁钻。在这两趣之间,“情趣”彰显。王濛莎画的题材与内容是地道的中国式“装扮”,不过以稚拙的笔触在白润的纸上勾勒出的假山石林间却穿插着诸多当代流行图像元素,并以清墨淡彩点落缤纷的花与蝶,岁似深居闺阁却自有一番气象,透过画面仿佛能感知到王濛莎爽朗笑声背后的洞察世事,深谙人性之后的坦然从容。既是弱女子,又是大丈夫。这使她有着宽广的视野,飞流直下三千尺,又使她于格局中心定气闲,小桥流水人家。

△  王濛莎 《彼岸花之二》 纸本设色 98x80.5cm 2015

△  王濛莎 《玉边》  纸本设色  33x14.5cm 2016


肖 旭


肖旭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肖旭的水墨展现出中国传统志怪美学倾向,并在水墨这种传统方式下,融入对今日社会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感受,展示了青年艺术家和古老画法间的碰撞。在肖旭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宋画的“写实氛围”,传统国画的笔触方式,但是也蔓延着一种异类的“幻觉”和“神秘”。它们看似水墨,又明显区别于人们心中对水墨的记忆。整体呈现灰蒙,幽微的意境。肖旭在虚实间消解着传统水墨的概念,呈现了视觉结构和审美意图的上创新。2013年肖旭个展“搜神记”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并频频出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展览中,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成为最受关注的年轻一代当代水墨艺术家之一。

肖旭寒林幽鹿》  纸本水墨  90x175cm  2010


徐 文 恺


aaajiao是徐文恺的网络化名,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他曾有豆瓣早期员工和创业的经历,2013年进入当代艺术创作后,徐文恺以aaajiao为名,代表了他媒体艺术家、自媒体、网络活动家等诸多身份。由于长期浸淫计算机和互联网,aaajiao的作品不出意外地用到了许多他的计算机本行技能,其中包括了应用程序生成数据,转换成屏幕上的图像和声音等计算机手法,通过不断的自我展示,带给人类感官与情感的体验。近期在西安OCAT的个展“电子遗留物”中,aaajiao的作品如《空间》、《视窗碑林》等都切中了今天互联网相关的新思维、议题以及现象,其中一些项目都探索了数据处理、自媒体领域以及信息过滤。aaajiao的作品也向我们暗示信息、代码、程序、技术所构成的电子物,将具备与人平等对话的可能,并且孕育着与人共谋一种新文化的可能性。在超越二元对立命题的范式里,达到非线性、多维度的未来,而这种未来的线索隐藏在aaajiao所营造的碎片式命题中,始终向我们展现歧义性与新奇美学的种种特征。

△  aaajiao、许聪 《枯山水》2014

aaajiao、刘晓光、许聪、沈磊 《有限的无限的风景》 视频装置、漂浮 2014

鄢 醒


现居北京、洛杉矶两地的艺术家鄢醒以制作经过精心设计编排的装置、录像、照片和行为表演见长,作品游走在高级坎普风(Camp)、情节剧和真诚表达之间。他喜欢将自己的作品以经典的黑白方式纯粹地呈现,尽可能美,尽可能锐利。其艺术创作无论采取任何视觉形式,都倾向于选取一种话语形式,讲述自己世界中的大小轶事。这些故事,尽管内容包罗万象,但总是带有自传性质,与创造者自己的经历有关,色情的、家庭的、艺术史的。从2011年令其声名大噪的《Daddy项目》开始,鄢醒几乎一路顺风顺水,被被麦勒画廊代理,到获得平丘克“未来世代奖”提名,频繁的国际亮相让同辈们嫉妒不已。而他的个人性取向和在社交媒体上曝光私生活的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成一种新青年文化的特点,其制造话题的能力俨然成了中国艺术圈的一个奇葩标本,既极具共性,又难以复制。

△ 鄢醒 《艺术,太艺术的》   影像(9分16秒)、黑白艺术微喷  2013


撰文/震巽

图片/北京公社、长征空间、东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凯撒世嘉文化传播、空白空间、林大艺术中心、麦勒画廊、唐人当代艺术中心、香格纳画廊、杨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