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博物馆”开幕了,女策展人却在一周前为情自杀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308   最后更新:2016/12/08 22:13:42 by clclcl
[楼主] 橡皮擦 2016-12-08 22:13:42

来源:Hi艺术 文:杨天帅


2013 年,我在台北艺博(Art Taipei)主持过一场欧宁与姚瑞中的对谈。席间少不免老掉牙地谈到社会介入式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SEA)的美学标准。比如姚瑞中有名的“海市蜃楼”艺术行动,将台湾的“蚊子馆”(闲置公共设施)问题揭露出来,批判台湾政府文化政策错误导致浪费,引起社会关注,更一度逼得政府不得不作回应,可说是颇成功的SEA案例。那么从美学角度分析,又该如何论断“海市蜃楼”?
当时姚瑞中的答案是“没有”。创作SEA的时候,他不大关心美学问题。姚瑞中的答案并非孤例,不如说是主流。许多艺术家和论者谈及SEA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与传统美学概念割裂。你很少会听说某项目的目标是连结一个社区,或者提出某种政治主张,然后sublime——无厘头sub什么 blime ?

割裂原因有许多。其一是传统美学被认为与社会政治无关。如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就一般被视为艺术家在画室内的孤独作业。其二是动机迥异。传统美学追求大多是艺术形式(art form)的求索,也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而SEA却是以处理社会议题作目的,艺术仅是方法。此外,传统美学往往与画廊艺术挂勾,而画廊艺术界向资本主义严重靠拢,资本主义逻辑又一般被认为是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元凶,因此三者往往就一并成为SEA敬而远之,甚至批判、攻击的对象。加上艺术市场炒作严重,好些画廊家、策展人、艺术家,总爱用传统美学术语吹捧作品,这就更令追求实干的SEA想要划清界线。
如是许多人便会自然有种想像,即传统美学与SEA无法兼容,结果导致艺术家在进行SEA创作的时候,亦往往倾向不考虑,甚至回避作品的传统美学价值。
但千百年来全球各地文化对美学的讨论,在SEA的领域是否真的毫无价值可言?不,我不同意。以Mark Rothko为例。在传统美学的发展脉络上,这位画家创造出他着名的Color Field作品,乍看不过是红红蓝蓝大色块。可是当观众站在这些大幅画作前18寸位置,却会莫名奇妙地感动以至流泪。
为什么?艺术史上不乏回答此题目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这种感动源于人类“共通”的感受。之所以要把“共通”用引号框住,是因为这个词语老是会被质疑为“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好吧,既然你说人类“共通”感受是看了Rothko会感动,那我看了不感动,是否代表我不是人——不,这里说的“共通”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这感动并不仅限于某种文化,而是源于人类更普遍的,对光的感受。比如人在黑暗中的“共通”感受是恐惧。固然这个世界也有不会恐惧的人,理论上这恐惧亦可透过古典制约(Classical conditioning)改头换面。然而这些特例并不否定不同文化的人,均有许多害怕黑暗。这畏惧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担忧自己在黑暗中被野兽偷袭。它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就是因为这“共通”的情感,Mark Rothko的画作震颤来自不同族群的观众心灵。
于是我们便会问:SEA与这种心灵震颤,难道一点关系也没有?我的答案也是否定。
犹记得 2014 年在巴勒斯坦访问过和平组织Holy Land Trust。他的主事人告诉我,眼下组织正在策划的项目,是邀请专门治疗创伤后遗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专家前来举办和平工作坊。和平与创伤后遗症有何关系?主事人说:“因为以巴冲突,就是两个PTSD患者打架。”犹太人曾经历大屠杀,阿拉伯人长期被西方社会压逼,当这两个族群走不出往日痛苦的阴影,这种阴影便会转化成攻击性。所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就是以巴冲突的本质。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概念:人类的冲突、社会的问题,并非只能从权力与物质角度理解;它们也可以用“心”去理解。这两套角度,缺一不可。我很讨厌有些人老是在发表这种言论:“社会这么乱,让我们喝杯茶,寻求安宁。”喝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啊!同时我也要说,倘若我们只着眼于政治与经济角力,而忽略了心灵调节的空间,对追求社会公义其实也是有害无益。

本来传统美学有很大空间让我们作心灵调节,只是大多SEA艺术家未有开拓这金矿。比如说,若你让一个SEA艺术家介入这场冲突,他会做的很可能来来去去是(超级老套而沉闷的)那几招:与双方平民访谈,制造双方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让他们共同创作艺术品,组织他们建立发声平台……诸如此类。很少人会想到Mark Rothko。一如很少人会意识到,原来PTSD的专家也可以建设和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