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热议:特朗普当总统了,弗兰克·盖里会去哪?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724   最后更新:2016/11/25 20:09:11 by 欧卖疙瘩
[楼主] 蜡笔头 2016-11-25 20:09:11

来源:艺术界LEAP 武漠


鬼魂青年》,2009年,聚丙乙烯打印,尺寸可变


阿彼察邦·韦哈斯塔古:狂中之静

地点:香港Para Site 艺术空间

时间:2016.09.17 - 2016.11.27



清迈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馆特展——阿彼察邦·韦哈斯塔古个展“狂中之静”在夏末巡回至香港ParaSite。如同为阿彼察邦粉丝量身打造的饕餮盛宴,在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展览呈现了多部难得一见的实验短片和多媒介作品,意图在为人熟知的剧情长片之外,提供更丰富的维度来感知阿彼察邦的创作逻辑。

一般而言,观看移动影像展览并不是什么轻松体验,因独处于黑暗空间中坚持看完那些经常缺乏叙事性、晦涩难懂的作品,往往需要上乘的耐心和领悟力。但“狂中之静”自有其平易近人之处,从题材来讲,展出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具表演性质的人物影像(包括阿彼察邦的男友、他所钟爱的演员等)以及各类影像素材。在后者当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零散片段是如何逐渐聚合、扩展成型为阿彼察邦后来的剧情长片,另一些就带有强烈的语言实验性质。而类似《烟花(档案)》这一类由流动影像、摄影、灯箱组成的项目则更像是两类题材的综合体。因此,观看“狂中之静”的感受更接近于通过翻阅某个画家的速写簿来追溯对方的思考路径,本质上是一种坦率直接的交流过程。特别是当面对阿彼察邦这样有着国际奖项光环加持的艺术家,此展所具有的祛魅意味倒是不可多得。

《动力男孩(湄公河),2009年,艺术微喷,150×225厘米

学习建筑出身的阿彼察邦深度参与了展览空间的设计过程,ParaSite原本规整、明亮的展厅被改造为一个曲折幽暗的影像迷宫,阿彼察邦作品中的一些标志性元素——密林、烟火、废墟般的庙宇、采样于自然声响的背景音——犹如重重叠叠的热带湿气般氤氲在整个空间。对光源有需求的作品皆布局在迷宫外部,包括2009年探讨湄公河水坝发电站所引发社会争议的摄影《动力男孩》、几部剧情长片的剧本选集和长片拍摄过程中的拍立得照片记录等。更为抢眼的是作为《烟花(档案)》项目一部分的灯箱(《原始记忆》和《电力先生(致RayBradbury)》)及摄影(《TEEM(忧郁的雾气)》)作品,阿彼察邦利用烟花爆裂的形象大做文章,在前者中他使用了数码上色手法,而能承受5000伏电力的电力先生故事,仿佛正是在描述《动力男孩》中那个满身披挂着电灯串坐在河边的男孩。后者则拍摄了阿彼察邦的男友TEEM躺在床上慵懒呼出雾气的肖像,他的身体被无数烟花围绕,令整个场景显现出斑斓而鬼魅的气氛。

TEEM(忧郁的雾气)》,2014年,彩色打印,灯箱,80×120厘米


这种斑斓而鬼魅的气氛弥漫在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中。最为震慑的作品莫过于在黑盒子空间中、投影于一块玻璃之上的《烟花(档案)》影像部分,在烟花闪烁不定的光照下,泰国东北边境小城神庙里的动物石雕也影影绰绰、令人生畏地在无边夜色中闪烁着现出轮廓,一对男女缓步穿行在这些雕像间,相拥坐在长椅上,烟火闪过后忽而变为一对骷髅。阿彼察邦成长于泰国东北部的依善(Isan)地区,他着迷于这里被神鬼传说和泛灵论包裹的历史、政治现实(尤其在冷战期间)与风土人情,碎片化的叙事和诡异的光线运用使他的镜头即便对准现实之物,也还是富于超现实感,展览中的其他作品——比如《通灵感应》、《鬼魂青年》《烟火素描》、《灰烬》——也反映了类似的逻辑。


即便那些极具私密性的作品也与泰国本土的宗教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以家庭录影方式,记录了阿彼察邦的父亲接受肾透析治疗的过程,粗粝的画质似乎加强了肉身所遭受的痛苦;在同一空间内,一个名叫Sakda的男人伴随着轻缓音乐讲述关于转世和记忆的迷思(《Sakda》)。记录男友冬眠过程的三屏录像《TEEM》,游移的脸部特写镜头让人无从判断熟睡的TEEM的生命体征,而冬眠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重生的隐喻。与《烟花(档案)》人与骷髅互换的结局所暗示的轮回往复一样,其间人的身体只不过是具承载思想的躯壳,在影像中,阿彼察邦镜头下的人物身体又再次转变为传达导演本人灵魂的媒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