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倩:没有围墙的美术馆是怎样炼成的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114   最后更新:2016/11/17 15:31:22 by colin2010
[楼主] 蜡笔头 2016-11-17 15:31:2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菲


艺术家关小

  11月8日,青年艺术家关小个展“弹性睡眠”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包括《天气预报》《如何消失》《小鼓》《公共椅子》《调色板》在内的一系列新作首次展示在中国观众面前,其中部分作品曾展于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该展是K11艺术基金会和ICA合作以来的又一次尝试。

  关小生于1983年,其创作方式包括影像、装置和雕塑。

  毕业于导演系的关小并不自己拍摄,她从网络上大量下载视频素材,针对不同的需要来剪辑。关小说:“常常有人问我是如何做到的,事实上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下载素材,我只是遇到了它们,或更确切地说,是它们遇到了我。有人用现成品制作雕塑和装置,我用现成品来剪辑成片。”

  大量的图像素材并没使关小迷失方向,她说自己“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转换”是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关小眼中,“转换”可能是一场可视的、由A至B的旅途过程,也可能是隐现的、流转于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建立“转换”价值的过程中,她不断创作作品,就像在枝繁叶茂的大树里,不断找到支撑生长的树干。

  在关小的影像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似关联不大的文字。事实上,她的不少作品是从撰写大量文字开始的,这些文字基于某个她想传达的概念,篇幅最长的有“半本书”之多。然而,当她制作图像时,最初的想法可能已“不记得了”。她说,那是一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不记得”。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文字从来不具备解释录像的功能。关小觉得,用一段话来解释作品,实际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是“特别暴力的做法”。

  除几件视频作品外,关小还陈列了一系列的雕塑或装置,内容涉及博物馆级的远古文物、球鞋、音箱、和其它运动器材设备等。关小说,这些装置或许和她的生活经历相关,她爱街头、爱音乐,但她不想为这些符号划定特殊的意义,它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

  在2013年在国内举办首次个展后,关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升温。2015年,她入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今年3月,她受邀在法国波尔多CAPC当代美术馆展展示新作《天气预报》并于6月巡展至巴黎网球场画廊。4月,她的首次英国个展“扁平金属”在伦敦ICA展出,这也是K11艺术基金会和ICA合作后,继张鼎之后举办的第二个中国艺术家个展。

  “弹性睡眠”的策展人Katharine Stout认为,关小的作品“突出实体和概念性的对等”,它们在第二与第三维度之间的等同元素中,在各种理解世界的方法之间,建立相依的关系,同时具备某种流动性。

  “这一系列作品,阐述我们如何理解一件事情。它们往往是联系着另一件事情──时而理性,时而相反。”Katharine Stout告诉雅昌艺术网。

下面,我们听听关小怎么说: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如何消失》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小鼓》(左)《从集合3到集合7》(中)《大理石地板》(右)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一个和剩下的全部》

雅昌艺术网: 这次的展览和在ICA展出时有何不同?

  关小:除了在ICA展览的一系列装置(如《小鼓》)之外,还包括《如何消失》、一件三屏影像《天气预报》以及一系列《调色板》作品,当年为里昂双年展做的作品《一个及剩下的全部》等,这些作品在之前都没有向中国展出过,对中国、亚洲的观众来说,都是新的作品。而且除了里昂双年展的那件之外,其它作品都是新做的。

  在布展上面,几个装置的摆放和顺序和ICA不一样,《如何消失》和在巴黎展出时的效果也不同。当时受到场地大小的限制是不能像这次这样展示的。这回的呈现方式是我最满意的。《天气预报》的录像在之前展出得都比较小,我以前所有的三屏录像都会用电视的方式展示,这次用展得比较大,对我来说也是新的方式。

雅昌艺术网:《天气预报》里,三屏的影像之间有什么关联?

  关小:这件作品是受波尔多CAPC当代美术馆邀请做的,当时策展人的策展方向是关于海洋居民身份变化的讨论。我的作品不会讨论身份问题,因为我认为,从生物学来说,人类就是一种身份,即人类本身;而人的社会身份有太多种,在我这里可以随时转换,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因此,在那个策展主题下,我跟根据自己的工作重点——“转换”——来做一组作品。我将“旅行”作为一个切入点——我说的旅行不是地理上的切入点,而是关于感官体验收集的过程,在录像中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一种“转换的方式”,对于某个概念的转换的过程。这是我对于“身份”的理解。


关小作品《天气预报》,录像截帧,2016

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中有不少近距离的运动过程,有些带有危险性,比如动画蛇的运动,您在选取素材时做了哪些考虑?

  关小:你说的“危险性”或刺激感官的镜头不是我的工作重点,因为每个人看到同一组画面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看到蛇觉得很危险,有些人觉得它很有趣,这是观看者很私人的体验。在这件作品里面,三个屏幕里每一组段落都有各自的关联。比如有的是在旅途一样变换的轨迹,从A经过B的过程;有的是一个在发展的故事;有的是在概念上、逻辑上深入的方式,对我而言,这都是一种“转换”。当然,“转换”有很多种形式何可能性,这件作品只是其中几种。

雅昌艺术网:您当年是学导演出身,这段经历对于您处理影像有哪些影响?

  关小:我的影像作品和我导演专业没很大的关系,我作品中所有的图像素材都是下载的,我自己并不拍摄,这已经失掉了作为导演而言很大的工作,我不在乎拍摄的权力。就像一个艺术家用现成品制作雕塑和装置一样,我在用现成品做录像,仅此而已。






关小作品《认知的形状》,2013年,视频,8分12秒

雅昌艺术网:您在网络上找到素材后,如何根据不同作品进行甄选?

  关小:很多人会问我“你怎么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我的资料很庞大,选择素材理应是很漫长的工作。但我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下载素材,我的工作更像是一种“遭遇性”,我遇到了它们,甚至是它们遇到了我。我对于关联的方式有很确切的感觉,很多东西看似完全不一样,但在这里感受它们的方式是一样的,这是我关联素材的理由之一。举例来说,用手指在触屏上点击图像查找它的细节,和你用身体去攀岩、去穿越,这两种身体体验某种层面上是关系的,我会放在一起。

  在做录像时,我大致会有一个主题。做图像之前,我会做大量文字工作,可能已经能出小半本书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整理出一些简单的句子。之后,我再开始做图像的工作,这时我会完全忘记之前设定的主题和文字,但我会有个方向,这个方向清晰到你可以忘记它。所以我做得很享受,很即兴,但我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很多图像是关于“体会”的逻辑。就像我的文字对我的图像不是那么一对一地解释,文字和图像是共同完成“表达”的。

关小作品《纪录片:地心穿刺》(装置局部),2012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影像作品都是从建立文字模型后才开始做的吗?

  关小:有些是,但也有从图像开始的。但无论如何,在做一件作品前,我会非常清楚这个片子是关于什么的,我要做什么。

雅昌艺术网:如何看待文字对作品的解释功能?

  关小:我不喜欢在作品旁边放一组文字解释它,这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暴力的干涉。一个作品做完后,它对于观众而言是一个私人的体验,不应该是被明确引导或规定的。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亚马逊黄金》2016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小鼓》

上海K11展览现场 关小作品《调色板》


雅昌艺术网:影像和雕塑、装置作品之间是如何转换的?转换的逻辑是什么?

  关小:我以前在Frieze里面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我关注的方向。比如,我们看到讨论博物馆展览的访谈片,里面充斥大量的作品的镜头,我们知道这片子在说展览和作品,但画面中真正的主角似乎是介绍作品的这个人,这种“模糊性”对我而言是很有意思的。还有一种图片,你明明看清了一切的细节,有小孩、有蓝天,近处有个人的手,远处有个孩子在沙滩上画画,但你依然不知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什么。我一直很迷恋这种感觉。因为,在这种没有主观意图投射给你的环境里,你是自由的。没有人在试图影响你、干扰你。所以,我在录像、雕塑、装置作品中,我一直试图在这么做。

雅昌艺术网:您在试图弱化在作品里的主观意识,让观众进入“自由的状态”?

  关小: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我传达的内容是很明确的。

雅昌艺术网:作品中的球鞋、音箱和声音的控制和您平日喜好有哪些联系?

  关小:我平时比较喜欢街头感的东西,我也很喜欢音乐。但我并不想强调球鞋、音箱等物件的社会价值。我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概念来使用,它们只是我应用的多种素材之一。当你看到音箱,不用放声音,你也知道它有这个功能了。因此,我只想用现成品传达它本身的概念。

雅昌艺术网:录像、装置、雕塑您都有尝试,它们的核心方向是什么?

  关小:我一直知道自己有个方向,可能一眼看去观众很难找到它的联系,所以我才会做各种各样的作品。我不可能做一件或一组完全没有指向性的作品,如果是那样,人们不需要艺术。艺术里永远有艺术家的存在,它既矛盾,又不矛盾。我会找到方向,至于做了几件作品后,如何更精准地表达核心方向,如何修正它,就是我的工作。

雅昌艺术网:谢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