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从个体艺术家到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991   最后更新:2016/11/09 18:40:5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babyqueen 2016-11-09 18:40:5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随着各大艺博会的展开与私人美术馆的纷纷建立,香格纳画廊、艾可画廊等上海本土画廊纷纷进入西岸;外来画廊也把落户上海定址西岸,把西岸作为其进入中国内地的首站,马凌画廊于11月6日在其西岸新址举行开幕新展,举办中国新晋艺术家崔新明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个展《节日》。与此同时,在西岸不断扩张的今天,曾经的画廊聚焦区M50未来的发展也成为了热议话题之一。《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了4位在西岸开设了画廊新空间的画廊主,就其选址和对上海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对谈。


香格纳画廊

劳伦斯·何浦林

Lorenz Helbling

香格纳画廊创办人


Q:香格纳是上海滩成立最早的画廊之一,作为上海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你认为这2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几个阶段性的发展态势?

A:跟1990年代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是孤立的板块,而是在不断走入甚至改写全世界的艺术格局——海外博物馆和美术馆举办的与中国当代艺术相关的展览越来越多,也有更多人好奇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发生。不过随着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愈加深入,艺术市场和画廊之间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


Q:2000年以后上海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画廊生态圈,近几年来上海甚至超过北京,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艺术市场。从收藏群体和艺术家创作而言,你觉得上海的艺术市场有哪些特点?

A:1996年上海双年展首次举办,1997年第一届上海艺博会继而召开。上海有其自身的艺术土壤,而这20年可以说是上海艺术生态的发展初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尽管处于发展初期,但上海的艺术市场并非泡沫,而是在缓慢却持续地往前走。教育、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包括画廊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方式都与此前大不相同,这也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知、理解和接受程度都在提高,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市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90年代初期,西方藏家起初抱着猎奇的心态收藏中国艺术。2000年,香格纳画廊第一次参加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出现在“艺创宣言”(Statement)板块。当时我们带去了周铁海的“安慰药”系列,这个系列以西方名牌香烟广告中的骆驼形象来解构西方古典名画。这些作品对西方观众来说还是充满了异域风情——人们认为新奇的不仅是作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本身。近几年的情况则好得多,尤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在全球范围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藏家群体更加关注艺术家个人的整体创作道路和作品的艺术风格本身,而非单件作品背后的名头或所谓“中国艺术”的标签。


Q: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画廊入驻西岸,西岸群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A:这次迁址是香格纳画廊的一次重大举动。我们会保留画廊在 M50 的一个空间,但需要更多时间去重新定义保留空间的性质和功能。西岸新空间面积更大,因此为我们举办展览提供了更多内容和陈列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也会展出更具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空间来举办对谈和论坛等艺术活动。


M50已经有15年的历史。西岸则相对更新,主题会更多地围绕当代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分布集中、相互距离很近,艺术活动和展览等质量也都很高,包括政府的支持,这些优势都给画廊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然而,M50也会一直存在和发展下去,不会被西岸所取代。上海有约2600万人口,人们需要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艺术区。对画廊来说,一座城市的艺术区则越多越好。 M50 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西岸则是下一个20年很好的新开始,二者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可以说西岸是上海艺术生态发展的下一步。西岸就是上海当代艺术的未来。


马凌画廊

江馨玲

Lorraine Malingue

马凌画廊联合创办人


Q:马淩画廊在上海西岸的新空间会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

A: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于上海西岸的新空间在11月6日正式开放。西岸聚集了许多美术馆、私人博物馆和画廊,也是众多艺博会的举办场所,我们非常高兴画廊的新空间可以在这里开放。上海新空间是画廊在香港空间的延伸。我们将持续推出来自亚洲和国际艺术家的个展及群展。西岸空间的展览与香港的展览不会彼此重复,西岸将为画廊的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做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增强与内地的联系。


Q:将上海和香港的艺术市场放在一起比较,你有怎样的看法?

A:上海和香港两地的艺术市场都在不断成长。过去6年间我们一直在香港,而现在正是迈向新一步的良机。我们希望更直接地吸引中国藏家参与进艺术市场,并为他们提供更多途径去了解和欣赏画廊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而这对我们的艺术家来说也意味着更多机会。


Q:从藏家群体和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讲,你认为上海的艺术市场是否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转变?上海的艺术市场又有怎样的特点?

A:通过举办艺博会、双年展、海外艺术展览和不断涌现的私人博物馆,上海在一步步走向国际。而无论就私人收藏还是公众收藏而言,上海的艺术市场都发展非常迅速。当代艺术将在上海继续蓬勃,在接下来几年会飞速发展、更具影响力。

没顶画廊

金利萍

Vigy Jin

没顶画廊总经理


Q:与往年相比,今年感觉到上海本地的藏家在选择作品上发生了哪些改变?

A:上海本土藏家收藏作品的类型更加多元化了,从影像、雕塑、照片甚至是观念类的作品都有涉及,这也看得出来藏家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观察,很多藏家本身就有国外生活的背景,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还是有一定的接纳度。


Q:从收藏群体及艺术家创作的两方面来看,上海的艺术市场是否正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从今年整体的情况而言,你还观察到了上海艺术市场的哪些其他特点?

A:上海的艺术市场肯定是越来越国际化,这和这个城市本身的定位、经济都有关系。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本身就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特征。上海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肯定是越来越好,大量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艺博会、拍卖行等成立,肯定能助推上海当代艺术的飞速发展,不过反之对于艺术家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才是最好的发展状态。


Q:越来越多的画廊进驻到西岸区域,西岸能够取代 M50 吗?

A:这两个区域还是有各自的特点。M50 当时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自发形成而慢慢建立的艺术园区,有一定的草根性质,也是很活跃的。而西岸区域开始就是以两家私人美术馆和艺术博览会的方式集群式亮相,一开始就亮明了自身对于当代艺术的高端定位。两者定位的不同皆能丰富上海的艺术环境与氛围,两者的互进互助更将使得上海迈入国际艺术指标城市。

艾可画廊

Roberto Ceresia

艾可画廊创办人

Q:与艾可画廊在 M50 的原有空间相比,西岸新址会和以往有何不同?

A:新空间改造自一座废旧的工厂建筑,厂房面积达400平方米,房顶近8米高。更重要的是,此前画廊的旧空间在场地上非常受限制,但西岸的新空间拥有独立的结构,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去做更多事情。在选择艺术家方面,我们不会改变原来的标准,但我们也希望可以利用新空间的优势,为艺术家带来更多可能性。


Q: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廊迁入西岸或在西岸开设新空间,你是否认为M50会被西岸取代?西岸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到西岸未来的艺术生态会怎样发展?

A:我认为西岸和 M50 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两者的规模、背景和涉及的艺术领域均有所不同。M50 建立自以前的旧工厂,这片区域林立着大约20座建筑楼;西岸则面积宽广(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的面积大概有20平方公里),东临黄浦江,地处徐汇滨江带,而且遍布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景点——比如上海最古老的龙华寺和上海最早的龙华机场旧址。


目前西岸是众多国际艺博会的举办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在这里开放,这些都为热爱文化和艺术的人群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西岸已经具备了持续向前发展的一切因素,西岸艺博会等艺术活动已经是艺术圈不容错过的一环,目前我还没发现这里有任何局限。


Q:艾可空间2008年在上海创立。在过去的8年间,结合画廊参与艺博会的经验来看,你认为中国艺术家在国际市场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A:接受度显然是越来越高的。中国艺术家参与国际艺术市场进入了新阶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廊在自己的项目和展览中推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今有不少艺博会专门关注亚洲艺术,中国在其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Q:从藏家和艺术生产的角度而言,你认为上海的艺术市场有哪些特点?

A:上海艺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在越来越高。从藏家群体而言,藏家在挑选作品时都很讲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他们也愿意去谈论作品和自己的见解。同时我还发现藏家对影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兴趣愈发浓厚。虽然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预料,但我始终坚信这样一个事实,即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都市将始终拥有自己的声音和个性,而它们随着城市本身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强大。(采访/TANC 译/王婧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