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世界当代摄影文献库作品展”全球公开征集
发起人:独立映像  回复数:0   浏览数:7208   最后更新:2016/11/01 13:16:26 by 独立映像
[楼主] 蜡笔头 2016-11-01 13:16:26

来源:烟囱ㆍPSA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即将开展,许多观众对其怀揣着好奇与期盼。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曾将本次双年展比喻成众星闪烁、轨道交错的行星宇宙。这个宇宙里,有四个“终端站(Terminals)”,它们是宇宙网络中的连接点,贯穿整个展览。其中一件就是牟森+MSG的跨媒介巨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这件史诗级巨作将于上海双年展首次亮相,也是本次规模最大的单体作品。不如让我们来抢先了解一下这件广阔宏大的作品,并探班其复杂的布展过程吧!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效果图,图片来源于牟森+MSG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的名字来源于诺夫乔伊的同名著作里将“存在”作为一种连续不断地巨大链环的观点,作品起始于三个历史点:红旗渠、塞缪尔·贝克特和威廉·莎士比亚,并以三部曲的结构呈现:无限视角(Infinite Perspective)、时间尽头(The End of Time)和黑暗深处(Towards Darkness)这是一个没有人表演的戏剧,一个讲故事的机器装置,所有进入其中的人都被拉进场景中,成为演员和场景的一部分。


这件作品的戏剧性与概念基于牟森过往的戏剧与剧场经验,本次他化身为总叙事,带领一支名为MSG的“星舰团队”进行集体协作。这件作品囊括四十多位艺术家生成的四十八件作品的“巨构”,集结了建筑、声音、灯光、装置、影像、雕塑、生物等多类媒介。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效果图,图片来源于牟森+MSG


“巨构”(Megastructure)一词源自60年代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所提出的建筑概念,是一种功能复杂、尺度庞大,由多种功能单元构成的集合体建筑。牟森将这个概念引入了戏剧与艺术领域,他尝试以场地为第一媒介并融合多种媒介手段,以大体量艺术作品发射的能力驾驭整体空间结构。

▲《上海奥德赛》演出现场,牟森曾于2013年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艺术双年展”创作的另一件跨媒介巨构,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连接、打通、整合不同媒介方式时,牟森采用了叙事(讲故事)的功能,他以叙事来阐释各种媒介之间的关系与源流。在参观《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时,你会遭遇各种故事。例如当你走入这件作品的底层,将必经一架介于宇宙飞船与越战直升机之间的“原型机”,这架原型机也是一座20世纪60年代的声音纪念碑,它既包含了越战纪念碑的故事,也系念了河南林县以集体之力克服天命,共同建筑“红旗渠”的故事。


而《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中还有更多互相交织、循序无限的故事等你来发掘,你可能还会遇见一片星球表面,一道刻有箴言的窄门,两道在黑暗中指引的光、七条道路、十三棵碳化树、三十件与时间相关的作品、二十万只蜜蜂……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布展大揭秘



▲以上照片皆为PSA上海双年展作品《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布展现场



▲《存在巨链》中直升飞机部分搭建过程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组织结构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

承办: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制作: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开放媒体系、实验艺术系)、青道坊、萧丽河灯光艺术工作室、容德美大、有信展览

总策划、学术主持:高士明

总监制:管怀宾

总叙事:牟森

策展人:刘畑

总导演:马原驰

整体构造艺术家:李凯生

整体声音艺术家:姚大钧

整体灯光艺术家:萧丽河

制作总监:魏韬

雕塑总监:范明明

平面设计:廖祎明

统筹:梅悦子、徐寅、吴冰

艺术家序列:李凯生、萧丽河、姚大钧、林向平、宋戈文、王天然、杜三川、顾文甲、潘子申、施政、马原驰、梅悦子、徐侃、廖祎明、媒体创意策划高级研修班全体(白小墨、蔡雅娇、蔡艺芸、沈超蕾、沈京京、陈炳奇、陈笛、丁洁、傅正宇、高士淯、高相发、高嫣沁、顾桃、何发、黄芳翎、李冰尔、钱泓霖、孙晓星、魏颖、夏慰、叶楠、叶丝丝、张傲霜、张珂珂、张抒、张丝甜、郑皓宇、邹萍)

特别致谢:虎哥回收

致谢:江山福赐德蜂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大学郑火青教授、何悦、贾勤、宋哲、芬雷、彭玉婕、黄文忠、王志军、杨忠、过肖云、杨帆、刘沫言、李凌子、胡津嫣、陶梦晨

[沙发:1楼] guest 2016-11-07 21:28:51
来源:烟囱ㆍPSA

上双布展揭秘 | 50只鸽子等待起飞,共奏《幽灵旅行者之歌》


▲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中的动物元素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不乏许多热衷研究动物的艺术家们,有鼎鼎大名的“蜘蛛哥”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试图与一只鸽子讲述和平的森纳·奥泽曼(Sener Özmen),拍摄宠物坟墓的阿甘·哈拉哈普(Agan Harahap)等。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被《自然》杂志评为“虫群艺术大师(Maestro of the Swarm)”的罗班·迈耶(Robin Meier)


罗班·迈耶:动物学家、艺术家、音乐家


罗班·迈耶是一位常驻巴黎的瑞士艺术家与作曲家,他关注自然智能、人工智能,以及人类在机械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迈耶对动物行为有着强烈的兴趣,他曾与专业的实验室合作,深入研究了蚊子、蜜蜂、鱼与细菌等生物行为。迈耶尝试着以艺术与音乐将他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呈现出来。


参展上海双年展的两件作品皆与动物有关,一件是记录了一亿五千年前昆虫飞翔声音的《化石唱片》,一件则是将于“开幕周末活动”上表演的《幽灵旅行者之歌》


《化石唱片》:一亿五千年前昆虫飞翔的声音


▲《化石唱片》(2015),罗班·迈耶,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旅行者1号”与“旅行者2号”,它们皆运载着“地球之声”的铜质镀金唱片《旅行者金唱片》。这张唱片记录着地球文明与生命的声音,它承载着人类与地外文明交流的冀望,虽然这个寄望需要我们等待40,000年。


▲《化石唱片》(2015),罗班·迈耶,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三十年后,罗班·迈耶尝试重现150,000,000年前昆虫飞翔时,翅膀振动的声响。他基于计算机科技的物理建模算法,并分析昆虫翅膀化石的可见静脉结构后,创作了一张《化石唱片》。为了呼应寄托人类声音的《旅行者金唱片》,这张记载着昆虫声响的唱片以铜质与钢质材料制作。


▲《化石唱片》(2015),罗班·迈耶,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幽灵旅行者之歌》

▲《幽灵旅行者之歌》(2015),罗班·迈耶,视频来源于艺术家vimeo官网


最近,这位爱好飞虫类的艺术家深受中国北方的信鸽传统启发,开始转向以飞鸽为创作母题。不像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即时联系,久远以前的人们是用飞鸽传书的方式来沟通交流,鸽子是承载信息的使者。而迈耶则将鸽子化为了音符的信使


▲《幽灵旅行者之歌》(2015),罗班·迈耶,© GaelleAstier-Perret 


2015年,迈耶在一个不断有列车来往的火车站中,创作了一件融合的音乐作品《幽灵旅行者之歌》。他在鸽子的尾部绑上鸽哨,随着鸽子飞翔产生的空气振动,哨子会发出不同的音调。伴随着飞鸽发出的音乐,三位在地的乐手们以迈耶谱好的乐曲进行演奏。此时,列车、飞鸽、鸽哨、乐器、旅行者所发出的声音此起披伏,融合并交织在一起……




▲《幽灵旅行者之歌》(2015),罗班·迈耶,©Ivan Mata Austerlitz


这件作品将助阵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开幕周末活动”,罗班·迈耶在艺术电厂的车库顶楼准备了50只鸽子,他尝试将《幽灵旅行者之歌》带入全新的语境与环境下进行演奏。届时会发生何种奇特的音乐,就等你来见分晓了!


《幽灵旅行者之歌》前期准备大揭秘




▲ 50只鸽子PSA的车库顶楼,等待起飞

▲ 养鸽人在艺术电厂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周末


罗班·迈耶 《幽灵旅行者之歌

表演地点:PSA 车库顶楼

表演时间:11月12号11:30-17:00

*每次15分钟,次数待定,可留意PSA 馆内广播


*本次作品及活动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展出。


开幕周末活动指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