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未来”已来,艺术与科技将会怎样的开启新对话?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2203   最后更新:2016/11/01 10:04:50 by 愣头青
[楼主] babyqueen 2016-11-01 10:04:50

来源:ARTYOO 杨凤连


  • 艺术家沈瑞筠


沈瑞筠创造了一个生长的场域,空间中视觉交错、叠加、呼应,混淆着虚实的界限,使观众在“经历”作品时联想自身的经历来作自我关照。

沈瑞筠说,“这个世界是更加立体的,可能就是那些我们认为不存在的事物支撑着世界。”

  • 春暖花开 2016 综合材料 1060×950×43cm


两种认识


沈瑞筠本科读的是油画专业,父亲是画国画的,从小耳濡目染,慢慢地开始用中国画的工具创作。“我读《论语》时发现,其实我们讲的很多词语都来自其中,貌似我们小时候并没有接受那么多的传统教育,但这些传统已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们的言谈举止以及与人的相处方式。我发现传统的绘画语言与我追求的东西特别接近。”但比起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她更关注的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

  • 湖 2009 绢上水彩、蛋彩和水墨 43×51cm


沈瑞筠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现在也常去,她在那里目睹了很多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孤独无助,对西方文化体系的优缺点深有体会。作品《湖》的创作背景是美国士兵侮辱伊拉克士兵的事件,“这件事情对我的刺激很大,我之前觉得美国的制度很完美,因为这件事我对此产生了质疑。”因此,中国和西方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辱骂 2009 绢上水彩、蛋彩和水墨 43×51cm

  • 战争 2007 绢上墨和蛋彩 61×76cm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通常沈瑞筠经由拍照和谷歌搜图获取素材,平时她会拍一些自己感觉有运动感的形象,谷歌时通过搜索有动势的词语找图。“有一次我谷歌‘腐烂’一词,想找一些腐烂的植物,却出现了朽坏掉的牙齿,这些形象的视觉效果与腐烂的树根很相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到与这个词语的多个维度相关的图片,这很有意思。”

天鹅湖 2016 综合材料 300×300×250cm

  • 天鹅湖(局部)


在作品《天鹅湖》中,沈瑞筠最初想表现风光漂亮的模特,前段时间她参观阿姆斯特丹的色情博物馆时,拍了很多妓女的形象,发现妓女的动作和模特很相似。她谷歌了解了模特的幕后,为了塑造完美的形体,模特在拍照时衣服后面夹了很多夹子。沈瑞筠觉得两者在实质上没有区别,但模特体面光彩,妓女却被踩在地上,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距作品名为《天鹅湖》,听起来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她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让人感觉不适的东西,矛盾充斥其中。

  • 天鹅湖(局部)




混淆虚实的界限


沈瑞筠一直对空间特别感兴趣,在多年的绘画创作中掌握了很多关于空间的绘画方式,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做装置,学动画,作品面貌逐渐地从平面转化为多维空间。


  • 白雪皑皑的小池塘 2016 综合材料 14×58×34cm


这次展览的装置作品就是沈瑞筠对空间的新探索,其中作品《浅滩》与动画结合,她将自己拍摄的飞虫、滴下来的墨水等录像画成一帧帧的动画,压缩至二维的绘画空间,制造了一种幻想。

浅滩 2016 综合材料 28×46×30cm


  • 春暖花开 2016 综合材料 1060×950×43cm


《春暖花开》是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件作品,空间四周为单透玻璃,从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景象,错落衰败的树干枝丫,残破的墙体,角落里不起眼的小鸟。




沈瑞筠根据影子重绘了一些新形象,败落的枝干在影子里开出了花,充满生命力。“影子是虚幻的,不可触摸的,没有光就不存在,但可能就是那些我们认为不存在的事物支撑着世界。”






在空间外部的展墙上,沈瑞筠画了一些画面,透过玻璃,空间内外的画面交叉重叠形成了新的景象,混淆了虚实的界限。“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我们该怎么判断真实?空间中虚幻与真实相互交错,更接近我内心寻找的东西。”




世界是更加立体的


沈瑞筠=沈 杨凤连=杨


杨:作品中那么多的元素,你是以什么逻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沈: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好的厨师不需要把所有调味料都称好克数,再放入锅中。我做作品就和厨师做菜一样,油放多少,盐放多少,什么时候放,按感觉慢慢组织起来。统领作品的往往是一种“味道”,一种“态”。



故事发生在山的那边 2008 板上透明胶片,铅笔,胶 152×114cm


  • 下滑 2016 综合材料 45×120cm


杨:《回音》这件作品是你根据董大为个展的展览录音创作的,当时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件作品?

沈:我之前做过一系列作品,去一些人多嘈杂的场所,比如农贸市场、购物商场、拍卖行等,记录来往的人们说的话,然后尝试着通过这些记下来的只言片语还原当时的场景,这是我对整个场域叙事的一个实践,但从来没有展出过。我希望这次展览能和这个空间发生的事件产生关联,比如作品《春暖花开》借助了董大为个展的展墙,而声音作为无形的道具也可以占据空间,分割空间,所以我把杨画廊的花园做成了声音的空间。录音分为开幕导览、开幕式、开幕晚宴和艺术家导览四部分。我们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是作品本身,但由作品引发的系列事件也很有价值


  • 回音(局部) 2016 墙上水墨 600×1400cm


杨:现场的声音模糊不清,而你记录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连接该如何建立呢?

沈:我画下来的不是展览录音的全部,是从里面挑选了和我有关联的信息。这件作品不是强势的叙事,观众可以从那些碎片中找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信息,再重构另一个叙事


  • 天圆地方 2016 综合材料 27×27×20cm


杨:你是怎样看待世界的?

沈: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更加立体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逻辑。这两年我在研究园林,今年去了一趟原始森林,发现我们生活的城市远没有自然的生态错综复杂,我希望看到这个世界更加复杂化的真实,包括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存在。


特别鸣谢:杨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