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 David NO.2 | 热度对艺术行业是伤害,还是帮助?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307   最后更新:2016/10/31 09:36:25 by 猴面包树
[楼主] 蜡笔头 2016-10-31 09:36:25

来源:NATIONAL ARTS


时间:2016.10.28-2016.10.30

地点:上海公益新天地园2号楼广场


展览通过十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发散性的演绎生命与死亡在交错过程中的呼应与关联,在多种媒介的参与下传递个体对生命终极的审视。借以“靠近我”这一主题,“死亡艺术节”试图传达一场有关生与死的深刻对话。


丨 死亡可以是温暖的

“死亡”似乎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我们很难去正视死亡,同时也很难笑着接受死亡。可是终其一生,“死亡”又显然不可回避。身处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试着更豁达或更理性的面对死亡呢?“‘死亡艺术节’其实是很温暖。筹办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并不是在拘泥于“死亡”这个状态。相反,我们是通过它来衍生出更多议题。”策展人张吉星介绍:“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十一位艺术家,希望能通过他们多样的艺术表达媒介,提供给观众多重的感官体验,让观众对死亡能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在传达这样一个社会意义:其实‘生和死’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为什么活着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的确,正如加缪所说的:“我们活着,是为了惧怕死亡,然后又重新爱它,正是因为它的缘故,有时会让这一点点的生活,在某一个小时显得如此美妙。”参展艺术家杨振中说,你看来这个展览的人似乎都很开心。所以“死亡艺术节”应该可以是一次狂欢。在这场以“靠近我”为主题活动上,“死亡”得变得更轻松、更温暖。它教会我们用“有意义的人生”去学习面对死亡的豁达。


▲“死亡艺术节”展览现场


▲施少平作品展出现场


▲刘毅作品展出现场和现场表演


▲杨振中参展作品“我会死的”

▲程广峰作品展出现场

▲杨一行作品展出现场


▲冼朝干和伊可合作的“流氓兔之分离的练习”现场互动


▲张赢作品展出现场


丨 死亡没那么简单

“死亡”仅仅是生命的完结吗?其实它不仅仅是肉体的消亡,也可以是精神的死亡、人与人关系的疏离,以及即将开启新篇章的一个“逗号”,也正因为如此,“死亡艺术节”所创造的是一个我们可以共同面对的世界。你觉得它离你很近也行,你觉得它还很遥远也好,你甚至可以改变它的定义。这场以“靠近我”所集合的“死亡艺术节”,没有凝重、没有恐惧,它温暖的告诉你,“死亡”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完结。

▲吴昊作品展出现场


▲刘周栋的作品“黑色气球”被悬挂在场地上方

▲陆平原的带来的故事《蛇,农夫与死神》


丨 以艺术靠近死亡

无论在哪个领域,“死亡”都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意义的话题。对艺术家而言,“死亡”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程广峰在死亡里探寻“景观”;刘毅将死亡化解为轻松的“休息”;陆平原眼中的死亡是“未完待续”;刘周栋以死亡唤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施少平在死亡中感悟历经生命的意义;吴昊以死亡警惕生活;杨振中在死亡中看到平等;冼朝干和伊可用练习应对死亡;杨一行的死亡盛大而混沌;张赢以死亡直视情感的负面性……在“死亡艺术节”上,我们靠近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通过他们所传递的观念更诚实的靠近我们心中的“死亡”。



策展人 张吉星

“死亡艺术节”其实是很温暖。筹办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并不是在拘泥于“死亡”这个状态。相反,我们是通过它来衍生出更多议题。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十一位艺术家,希望能通过他们多样的艺术表达媒介,提供给观众多重感官体验,让观众对死亡能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在传达这样一个社会意义:其实“生和死”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为什么活着才是最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艺术家 程广峰

“死亡”无疑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经历的问题,尤其是艺术家,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在我看来,有时候静止的东西反而更有一种张力。所以,我眼中的“死亡”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景观。


艺术家 刘毅

我的作品不是在回答什么是死亡,而是在讨论是不是有死亡。从目前这个阶段来说,我愿意将死亡理解为“休息”,是我们放下精神和灵魂静下心来躺下休息的一个状态。同时,用“休息”来描述死亡,也可以更轻松一点,好像它就是很寻常的存在。我有时候会想,死亡会不会就是这样存在的呢?我们只是暂时躺下休息缓冲一下,休息之后我们会重新爬起来以更好的面貌迎接下一个阶段。



艺术家 陆平原

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死亡”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素材。但是我作品中的“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篇章的开始。所以,我眼里的死亡应该是一个“逗号”,逗号之后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发生。



艺术家 刘周栋

我所理解的死亡有三个部分:肉体的死亡、精神的死亡和关系的死亡。我的作品所关注的是关系的死亡,即一种关系的疏离。我这次参展的黑色气球作品,就是想由此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并提醒大家在如今这个社会不要忽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艺术家 施少平

这个活动吸引到我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它是一个公益性的活动,相当有意义;其次,活动关注的主题“死亡”相当有意思。它体现着一份终极关怀,我们活着的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很多人都忌讳谈论死亡,但作为艺术家应该会对这个主题更感兴趣。我绝不会去回避它,相反它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体验,由生到死最应该被重视的是这个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果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经历是一样的,那它就没有意义和意思了,正是因为生命经历的不同,才是人生最精彩的所在。



艺术家 吴昊

对我来说,生命的“死亡”还是有些沉重的,而且还显得有些遥远。我更关注的是“思维上的死亡”。这几年来的创作,我都在精神层面和独立思考方面进行探索尝试。2016年我创作了一件有关“精神之死”的作品,这也是我参与此次展览的一个契机。可以说,我的作品是在用另一个角度叙述我对死亡的理解,它反映了我对未来生活和现状的警惕。



艺术家 杨振中

我正在做一个关于“我会死的”的艺术项目,所以这与此次展览可谓不谋而合。我觉得“死亡”是相当公平的,不管是有地位的人还是普通人,都只能平等的接受死亡。从我的角度而言,其实“死亡艺术节”可以再热闹一点,再狂欢一些。我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很有期待。



艺术家 冼朝干

和流氓兔(伊可)合作“分离的练习”,是我根据她的主题配合完成相契合的声音装置。她所提出的“分离”概念让我非常有感触,并且看着她和不同观众的互动,也让我对自身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关注点。



艺术家 伊可

我们很难直面死亡,那也意味着我们更应该好好练习如何面对死亡。死亡的确是会有充满恐惧的一面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勇敢的面对它,还是无可奈何的接受它。我和冼朝干合作的作品分离的练习就是试图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在心里反复练习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呢?我想这是一场坚固我们心灵承受力的有意义的练习。



艺术家 张赢

死亡、悲伤、离别是我创作中尤为关注的题材。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似乎更愿意去追求美好的东西,但我更关注人类的负面情绪,因为它们是极其平常却又不可忽视的存在。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让大家直视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因为当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时,才能试着去治愈这个世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