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免息贷款新模式,Art Money的横空出世将为艺术行业带来什么?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14   最后更新:2016/09/22 10:10:17 by colin2010
[楼主] 点蚊香 2016-09-22 10:10:17

来源:新浪收藏


一边是正在演奏肖邦的钢琴少女,一边是赵半狄拿起画笔画下灵感。


近日, “熊猫人”赵半狄变身钢琴行为绘画派对主角的事件背后细思极恐:艺术家已经从纯粹的观念”婊“(表达)到商业开发运用的”心机婊“阶段,而且,这个叫做“中国party·肖邦”的文化派对,实际上活生生的上演了一场艺术家个体发起的艺术界”供给侧改革“,而下雨天出场的”需求侧“的藏家们真的很配合。


这个作品有四个重要信息,非常值得分析和思考:


一是,仍然是赵半狄制造的令人熟悉的行为场景,但是他导入了绘画的部分,所以说观念的创新性释放得十分稀薄。尤其这种类型的绘画实践行为,在近些年当代艺术的现场是非常不新鲜的,比如最具典型的是刘小东画三峡的作品,甚至还助推了一部电影《三峡好人》落地。这是艺术家个体试图通过艺术观念,借用社会更多资源从而达到思考当下中国某个现实角度的展示以及观念折射。这类艺术现象可以统称为“事件艺术”,早期这些艺术家在没有“网红现象”出现时,凭借这种宏观的社会现实新批判作品,从而获得显著的名利双收。虽然赵半狄之前是一个充满争议,甚至具有魔性的艺术家,但是面临一个全面“网红时代”,以及“事件艺术”早已经不是原创力的表现,因此,这件半行为半绘画的作品信息表现力是比较弱的,社会现实曲面的有效连接度也是缺乏有效的。不是艺术家不够智慧,也不够浪漫,甚至不是不够清新和冷静,而是当下面临这样一个在网络化各个阶层普遍感知的尖锐的现实社会磁场,这类伪现实表现的作品,你很难把它拔高到很伟大的作品行列里去思考。虽然40多位组成超豪华的收藏家为其站台背书,但是这件作品的意义上限是有待时间去检测的。


赵半狄


二是,赵半狄对于自己行为绘画作品的解释是个人感悟似的,可能无法转化现实社会的残酷性,“肖邦的音乐,如此遥远,又这样贴近,不仅和我的内心感应,还和周围的一切呼应,他的伤感,优美,欢快,绝望,为我理解眼前的中国,今天的现实,添加了一个细腻的触角。而我,经常是把中国的现实当party 来看的。”但这只是一个观念艺术家的“单相思”,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展示中国现实的维度,是不是最敏感,是不是最有效,是不是最智慧,这都是需要再思考,再确认,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完美。即便你要让那些现场的拥有丰富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们,进行这样的脑计算,脑转化,也是颇有难度的。总而言之,对于这件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界定,艺术家本人赵半狄希望借助肖邦的钢琴声,完成他对中国沉重现实举重若轻地艺术反思,就像一些时事批评家或者异见分子,艺术家选择的方式只是不同而已,但是不能认为艺术家的行为就是最有价的,我想今天是到了一个对艺术所承载的社会价值能够进行重新界定的时候了,而不是艺术家一旦做一个宏大的作品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了,这是非常恐怖,很可能它只是一个被消费的作品。


三是,40多位被称为“文化贵族”的各路收藏家亲临现场感受赵半狄为他们特别订制的“派对”,这是一件观念艺术家变成“心机婊”的标志事件。从新闻照片上可以看出,其中配合度最高的是站在水上木桩的乌里稀克,这个表演型的收藏家,当然最知道配合艺术家想要的氛围。希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中说:“我对在创作中有想法的艺术家很有兴趣。赵半狄曾是画家,后来又不是画家,但现在又是一个画家。他就是一个有很多想法的艺术家。”往好里说,赵半狄和他的精心策划本次活动的团队非常擅长把握“围观的力量”,不过要指出的是,虽然你们大动干戈的从北京上海等地请了这么多人去称都一个小院“围观赵半狄”,但是你们围观不出一种新鲜的文化现象,更谈不上通过这样一件艺术作品就企业把作品的价值拔高到另外一个艺术世界里,这难免很牵强的。再补一句,网友的力量更重要,而不是权力者。40多个收藏家可以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走向,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创造出网友认同的艺术价值,更无法造出一个承载有新信息网红版本的“赵半狄”,虽然他之前“网红”过。


四是,这只是艺术发生现场,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而不是急于给它一个定性。可能它最终什么都不是。“肖邦”对于赵半狄也只是暂时的触动,赵半狄说,“关于肖邦,我并不是行家。但是我平时也喜欢听,尤其是他某首练习曲(作品25号中的一首),我听出了绝望的神情,所以我让演奏者又重新弹了一遍。那种绝望很触动我”。当记者问赵半狄:”这幅画什么时候会完成“?他说:“看我的感觉吧。也许很快会画完,也许我就不画了。这次主要就是来找找灵感”。赵半狄倒是很镇定,自我言说是来寻找艺术创作“灵感”的。


但是仔细想来:这种人工制造而成的”灵感“,在公众眼里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但是它又是一个派对,花那么多钱,是一次针对藏家的公关?还是试图重新聚焦眼球的炒作?总之,艺术“心机婊”时代已经彻底来临,赵半狄钢琴行为绘画事件只是最佳形象代言案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