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费大为×汪建伟:艺术可以批评吗?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178   最后更新:2016/08/18 20:00:30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天花板 2016-08-18 20:00:30

来源:Numero大都市


即兴是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状态,表演是具有记录时代性质的过程,艺术家张鼎迷恋舞台的仪式感和被控制的氛围场域, “龙争虎斗II”是他最近和音乐人合作完成的项目,我们来到他位于桃浦M50的工作室小坐片刻谈一谈他经常提及的“无政府主义”态度。


八年前,张鼎在桃浦创意园M50建立工作室,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11点到晚间8点。张鼎的艺术实践包括录像、装置、 绘画和现场表演,2014年,他发起了“控制俱乐部”厂牌,以极客、巨型视觉声音装置、音乐等等建立控制与反控制的某种聚会方式。

张鼎和助理们混在一张长桌上工作,他那把金红色的浮夸靠背椅像是一个宝座。出门不远就是香格纳画廊的仓库。第一次去工作室,他们正在和伦敦音乐家Cam Deas一起在香格纳的仓库调试一个全黑的多面声音装置,远看是一只黑塔,再远看发现原来是一座黑金刚。高强度的项目进行期间,带着一种明显的疲倦感,他总是将那副Saint Laurent的墨镜反扣在脑壳上,在工作室里走来走去。之后还要筹备9月在外滩美术馆为期十多天的项目,还有香格纳画廊11月的个展。

2014430日,张鼎的“一场演出”在北京的香格纳画廊上演,4个乐队演绎摇滚史上的13首经典曲目,意图致敬1991年莫斯科“红场”的传奇摇滚演出。重金属加速酒精的化学躁动,在台前组团跳着pogo的男青年们,脑袋快要甩到墙壁和彼此的怀里,但其实也没怎么跟上乐手的鼓点。雕塑和光影构成浓郁的黑,仿佛被腐蚀过的纹路弥散的金,墙上布满吸音海绵。与乐队合作的形式延展到了去年他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的项目“龙争虎斗I”之中,张鼎开始尝试以艺术家和共谋者的身份寻找合作的更多可能。在伦敦,26组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人受邀合作,在精心布置过的同一个场域里尝试即兴表演,寻找和谐或不和谐以及最终融合的“共振”。

今年在chi K11美术馆即K11大楼的地下B3,张鼎重新布局他的“龙争虎斗II”,和伦敦ICA的剧场相比,层高不够高,没有布置成旋转镜面,观众也没有如伦敦演出的时候那样被聚集在两个舞台之间。阵列声音系统和反射面覆盖空间,经过设计的灯光效果是刺激的、彩色可变的、频闪不停息的,让没有戴墨镜的人无所适从待满整场。或许你去“控制俱乐部”的次数越多,你会觉得自己失去控制的机率越大。

“龙争虎斗II”选了17支国内外乐队带来8场演出,国内的乐队偏实验,国外的偏电子:开幕阵容包括美国脉冲电子艺术家Kelvin Lords, “撒把芥末”创办人、从事即兴音乐和田野录音的颜峻,以及独立音乐人Anuar Kaldekhan、“上海Techno之子”马海平组建的先锋音乐团体“上海异人唱馆”VS利兹双人锐舞组合 Chrononautz

“龙争虎斗II”的最后一场演出是之前在伦敦就有参加的日本迷幻朋克乐队Bo Ningen和萨克斯及实验人声与多乐器即兴演奏者李增辉,国内后朋克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和伦敦传奇音乐人Daniel O’Sullivan同台,“重塑雕像的权利”的华东说以前都是老老实实排练,没这么玩过,是通过好朋友介绍的,觉得挺有意思可以尝试。我问张鼎作为艺术家、制作者、组织者,他冒的风险是什么?他回答:“一切都还好,我们只需要真诚,年轻人心里没有风险这个词!”

简而言之,《龙争虎斗》的电影其实是一个徒弟为师傅清理门派的故事,我并不相信导演Robert Clouse没有借鉴Orson Welles的《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7),除却调度优劣有别,结尾何其惊人相似。

镜屋里的主角,无论是1973年的李小龙或2016年的张鼎,走出了白盒子,戴上耳机,这个世界就变成一部无尽的MV,当然,只要人们继续迷恋幻象,夜莺会继续歌唱,简直没有时间去解释忧伤。

Numéro:这次的“龙争虎斗”项目结束了,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有人说你选音乐的品味很时髦。
张鼎:强烈的累,强烈的兴奋,强烈的不知所措,太多强烈……那仅仅是有人说!

现场的灯光太刺激,为什么你不跳舞?
我身体节奏感太差。

“龙争虎斗II”其实算是从2014年北京的“一次演出”衍生出来的,然后是伦敦ICA
2014年伦敦ICA准备把北京的演出移到英国去做,但是这个演出从历史背景上来说和英国并不搭,他们没有莫斯科那个历史背景,在北京的演出也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在中国对听音乐的人来说有某种虚构的意义。我觉得英国的音乐资源很丰富, 可以做一个开放性的合作,能够产生更多可能,可以改变工作的形态。

上次“龙争虎斗”在英国是NTS机构帮你选乐队的,这次K11参与的音乐人有部分是以前合作过的,还有是第一次合作的。音乐人的搭配原则是什么?
创造充满挑战的搭配,挑战吸引我,同时吸引音乐人。颜峻,我很早就认识,马海平和FM3我是第一次认识,舞台演出的煽动性、宗教性是很强的,你说是艺术家占领商业空间还是商业空间占领艺术家?当然,你可以在制作过程当中发现问题。

《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参演的一部电影,也是你这个项目名称的来源和参考,你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
我在甘肃的张掖长大,古代叫甘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就和我们那里有关。我三四年级的时候会偷溜进录像厅看港台片,那时候收费好像是五毛钱,我非常喜欢198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邵氏、张彻……现在 互联网打破了一切,我们那个时候选择不多。前两年有段时间我几乎把那些1970~1980年代的古装武打片重新温习了一遍,置景很剧场、很戏剧,特别超现实又美,特效很有趣,其实在今天看很后网络的,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香港文化,很真实。


看到有艺术评论把你的作品称为“声音雕塑”,那具体是个什么概念?
不是我发明的,但我可以解释这个说法。我提供某种场景,和合作的人一起呈现给观众某种体验,在情绪上有某种表现,这种情绪是不能物化的,是有塑造感的,情绪随着氛围和节奏的变化产生塑造感。这个场域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某种证据,可能这么说太抽象了,但我真是这么想的。证据是文献的东西,可以一直存在。一般大家把艺术家定义为和视觉艺术有关的艺术家,或者至少是视听类的艺术家,我觉得艺术家要冒一定风险,看你敢不敢尝试,这部分当然很重要必须要做,如果演出和项目规则的设定没有一定吸引力的话,凭什么让人家和你合作。

你迷恋什么?
一种关系吧。镜子更容易出效果。

作为艺术家最难的是什么?
坚持。不仅是对艺术家来说对人也是,总是被诱惑,被惯性带跑,跑偏,我觉得挺难的。最近一两年的观影习惯不太好,大学开始看经典的大师电影,睡觉前看至少两部电影,最近两年看得比较少。很多碟片买回去都没看。我喜欢塔可夫斯基、费里尼……我喜欢孤独感的故事。

你的厂牌的公众号叫作“控制俱乐部”,这个名字是怎么(任性)想出来的?
天才的想法哈哈哈!!!

你所理解的乌托邦是怎样的?
控制俱乐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