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或者被搁置的......”7月16日香格纳上海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180   最后更新:2016/07/09 21:18:1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愣头青 2016-07-09 21:18:15

来源:空白诗社 泥巴



艾未未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人。第一次了解到他还是在08年的《读者》(原创版)杂志上,有篇题为《艾未未,我是一个无聊的人》对他的访谈中,他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说他是艺术家,我更倾向于他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的身份与混合的个人文化就已经极具当代艺术的某些特征。

整体与局部的极简


当极简成为一种技法

艾未未的作品通常带来一种极简的美学体验,极简的形式符合在美术馆类似场合中的观看习惯,毕竟这些装置作品还不是直接介入社会公共场合。当作品呈现在一个艺术空间中,极简的语言使得阐述更加有效。不论从整个展览策划还是单件作品创作来说都是需要重视的。一个展览的适当不在于作品的数量,一个作品也可以构成一个展览。与其让策展人设置各种陪衬,让观众众里寻“他”,不如将极简的策展修辞作为首要选择,毕竟这不是艺术北京的摆摊。

从作品本身来讲,极简的语言保证了作品的形式感与视觉传达效率。可是当极简也成为一种技法被不停套用的时候就有问题了,重要的不是极简本身,而极简只是作为一种传达观念的形式,如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重要的是符号而并非符号学。通常某些作品形而上的极简其理解只是,数量少、平面感、单一化,这样的极简同时也造成所指的局限而让观者实在云山雾罩。


光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就像是从右往左绕场一周的参与,构成这个作品


中国特色当代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的艺术并非当代艺术。在当代艺术这一概念下的艺术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追赶的潮流不过是一艘随时可能倾覆的船,但是潮流中的元素可以用来作为词汇。直观感受作品中的符号元素立刻映射出某些概念、词汇或者含义。回到这件作品的表面,从符号上一眼可以看出美国国旗与中国陶瓷。“China”是中国也是陶瓷的英文。而陶瓷曾经作为中国的特产征服过欧洲公爵夫人的巴洛克式下午茶餐桌,征服了公爵夫人自然就征服了公爵们。这三千只独特的瓷杯又曾与中国曾经的领导人们有着肌肤之亲。国旗代表着国旗出场的各种场合,国旗飘起来,国旗降下去,平放的国旗……尽管成千上万面机械复制的廉价化纤材质的旗帜本无意义,但当这六十四面旗帜组合在一起放置在这里,又将旗帜的含义综合成一种新的所指。

有趣的是,六十四面国旗中夹杂了一黑一白两块与国旗等大的旗帜。这是经过审核之后新生的特色产物,然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审查的进行更进一步完善了旗帜的最终意义,所以不得不说审查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强烈建议在文献记录时应该将这一件备注进去。黑白,实属画龙点睛,刻舟求剑。


加入黑白,更像棋局对峙

作品不是一天做成的

艾未未的许多作品像是一个社会项目或者田野调查衍生的文献展,或者衍生品。比如这件作品中大有来头的三千只“九龙杯”,整个瓷杯的搜集过程触及到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角色的各种场景中,这些经历就像是这一个个杯子一样都是独一无二人工打造的。所以伴随这个作品逐渐集合的过程亦是触角一般透入到这个社会各种方面的过程。直接呈现在现场曾用来装瓷杯的包装箱,更生动描述了展厅之外作品的来龙去脉,背景再现。他的大部分作品并非一蹴而就,或者灵光一现,瞬间火花的激情呈现,而是作为一种经过考虑,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续性的社会活动。譬如曾经在景德镇烧制的一亿颗葵花籽,艾未未在受访时曾说,那些制作葵花籽的女工工资良好,这也是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情。


现场的背景带入


艾未未

艾未未本身特殊的身份、文化混合、个人经历就已经是一种现成的当代艺术文献,当然说他是文献似乎有点不妥。在今日这个看似多元的文化环境下,依然有各种主义大行其道。虽然主义上各执一词头头是道,但走近一看总是模棱两可不知所云。或者人云亦云。譬如政治,譬如波普,这成为当代艺术快速入门指南,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前期政治波普是做给酷爱这些主题的西方世界藏家观看,时至今日,这种被观看的中国式政治波普已经成为一种套路。实际上“政治碰瓷”屡见不鲜,当我们谈论政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这个政治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党国的、或者被西方观看的中国政治。可以从近在咫尺的离奇事件谈起来,关于事件的分析不一定只限于法律,还有其他各种通道敞开,只要是通往正义与道德,那又何必局限于修辞。艺术应当如此。艺术的政治担当不在于简单的披露指责,更重要的是打开一些通道,帮助我们的观众进入关于事件或者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艾未未强调自己是一个做艺术的生活的状态。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必然要求一定的真实与自然状态,唇亡齿寒可来形容艺术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说谎的时间过长其实自己也会忘记在说谎,甚至对自己的谎言一本正经成为一个偏执的圣斗士。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常常反问自己,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多一点真诚


严肃的题材不一定就要用严肃的方式去讨论,为什么在今天这个索然无味的时代我们的幽默感还是那么得少得可怜,甚至有一本正经者无法接收艺术里的戏谑与调侃。艾未未其人其作品共同散发出一种生活状态下的气息,这并非人间烟火饮食男女的生活,生活也是作为一种表现语言而存在着,譬如在具有微妙不同的《艺术之书》和《The book of Art》上所做的批注,幽默的表达和领会是需要才能的。当然,从理论和纯粹的角度去分析,我还是倾向于悲剧所带来的力量感与真实性。


《艺术之书》和《The book of Art》

左边批注的文字为“眼不见为净”,右边为“塌了为好”。

在展厅入口处惊呼,诶,这个作品不错。尤其在这样的天气里。



番外篇


无聊的人们都会在美术馆相遇然后矜持地点头微笑,正当我在展览现场像猿猴一样姿势拍作品的时候,没想到朝我微笑的是1×3GALLERY空间的设计师Alex。作为开馆展,在这个炙热的朝阳夏日美术馆观者寥寥。很高兴能够和设计师交流关于作品和空间的看法,第一句当然是where are you come from.在得知他是来自罗马尼亚后,我说前段时间在读齐奥朗的《眼泪与圣徒》,觉得非常不错。他说齐奥朗是他最喜欢的哲学家。真棒,站在这件作品前面和罗马尼亚设计师讨论一个从罗马尼亚到法国的哲学家,这样混搭的身份和艾未未、其作品相映成趣。后来他问我在哪里可以吗买到这本书,他想要买来送给他的中国女友。很可惜齐奥朗的作品只有这一本翻译为中文,而且网络上可以选购的平台实在很少。我带有不确定性地表述,我对罗马尼亚的历史很感兴趣,某些程度上觉得和中国的历史有些相似。Alex回答,Yepp,is right.


设计师Alex Damboianu


说到眼前的这个铺陈开来的作品,他说他更关注这个空间的设计,对于这个作品,感觉太多波普感觉了……我同意这个观点,有的时候波普总会流于肤浅的玩笑,一晃而过只是表情,我想说还是需要更深层次对苦难的思考但突然卡壳不知道怎么样用英文表达,朋友说" Deep thinking",是的,深入地,陷入到这片沼泽中去,这片泥潭中去,去窒息,去呼吸,去挣扎,去寻找一种或多种或某种可能。


若不是我们心知黑夜降临,

生命本来会是一个欢快的黄昏。

——埃米尔·米歇尔·齐奥朗《眼泪与圣徒》



玩笑:艾未未作品收藏展

策展人:俞愉

主办:1x3画廊展览时间:2016.07.02—10.02

开幕时间:2016.07.02 15:0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中街音响北路 A0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