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郑达、林欣“后机器:想象HOLOS”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134   最后更新:2016/05/17 10:51:50 by 蜡笔头
[楼主] wangxiaoer97 2016-05-17 10:51:50

来源:Hi艺术 文:罗颖


安迪沃霍尔把现代艺术的精英主义面具揭开,一股波普风试图让艺术变得随目可及,甚至是唾手可得。艺术真的从此走下神坛?走进了大众的世界吗?假如艺术作品与人的连接方式没有改变,所谓的艺术大众化只是艺术史当中的一个流派或是一段插曲。就如今天,悟不透的玄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个展览上,让艺术变得浅显不是流于装饰就是变得卡通,装饰取悦眼睛,卡通愉悦内心。真正的艺术大众化有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但互联网时代的确急剧加速与改变了艺术作品与人的关系,就像霍夫曼的大黄鸭不知什么时候就突然闯入了我们的世界。艺术作品可以以最快捷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和生活。互联网让艺术大众化至少在技术层面变得轻而易举,而在某种程度上也生成了传播意义上的大众艺术。当我们扎扎实实的作出一篇内容详实的文章,所获得的关注远不如某些网红的几句口水的结果说明,艺术就是一小撮人的游戏,专业的艺术媒体做的本就不是个大众化的事。就像以车代步,服务的是我们的双脚,讯息服务的是我们的大脑。扁平的世界中,网红就像某件大众艺术作品,它悦眼愉心,但却无法拓展我们大脑中知识与思维的边界。
艺术让人的思想变得可观可感,甚至让人变得有趣。人的思想也正是越多样越独特才越有趣。互联网或许改变了人思维世界中的某个神经元,但未必能让人变得有趣。所以,没准当代艺术的“互联网革命”根本不会发生。但如果艺术是一场交易,那那些满脑子互联网思维的资本大亨们又岂能放弃任何一个商业角落。资本的反复试水,只是要不留遗憾地清除心中布满疑惑的死角。在一个大数据时代,艺术品交易怎么可能不迎来一股互联网的小旋风呢?尽管大家都很清楚,旋风所到之处,也可能是一片茎断苗折的狼藉。但既然是交易就离不开数据,既然离不开数据,就必是互联网革命的战场。这个逻辑链条中,艺术注定要接受互联网的洗礼。试验的成功与失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错过契机。
两年前,我们曾做过一个《静候东风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的小话题,当时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电商、微拍两个交易平台展开。两年后,当我们再次谈论这个话题时,已经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的普及,无数人时时刻刻开着手机活跃于此。微信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的代名词,传统媒体、自媒体纷纷在其中开辟阵地,以此证明自己的在场。各类名目的电商网站、App层出不穷,今天来看,它们虽未臻成熟,却风头正劲,也许是前往未来世界的探路者,但谁能成为真正的明星产品?或许两年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时便能见分晓。
科技不仅造就器物繁盛,未来也可能颠覆游戏规则,这些会带来哪些机遇,又埋下何种隐忧,最终又将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也正是这些谜一样的未知,挑动着我们的热情。VR(虚拟现实眼镜)的出现,连网购衣服都可以360度虚拟试衣了,艺术现场还有什么不可能替代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