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梁伟“然前然后”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967   最后更新:2016/04/12 10:10:54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蜜蜂窝 2016-04-12 10:10:54

来源: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 LIVE | 艺术哪能讲

郑皓中、方巍:远离尘嚣——谈谈文学和绘画

2016.3.30 19:00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 淮海西路 570 号 F 座



艺术世界 LIVE | 艺术哪能讲

2016 年 3 月 30 日,艺术世界 live 活动新系列“艺术哪能讲”正式开启。这是一个被交付于艺术家的现场,由艺术家自己来讲述他们最直接的艺术经验,最独特的艺术观念,以及他们最内心的艺术态度,在这个系列里的所有活动,既不是讲座,也不是服务性的公教活动,而是艺术的脱口秀,因为它不对艺术圈负责,只对艺术本身负责。

郑皓中和方巍是来到这个系列的首批嘉宾,他们两位都是钟情于绘画的画家,都有共同的远离尘嚣的世俗生活,他们也都爱好文学,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有人甚至会说他们的画看上去有很多神似的地方。在一个静谧的三月夜,他们从各自的远离开始讲起,勾勒出纪德、卡佛、杉本博司和村上春树,而最终,他们落回到纸面和颜料之中,也落回到生活之中。

郑皓中

画家,1985 年出生,现生活于山东日照。2014 年约翰·莫尔绘画比赛(中国)大奖得主。

方巍

1968 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崇明岛。


▲艺术世界 LIVE | 艺术哪能讲

郑皓中、方巍:远离尘嚣——谈谈文学和绘画


关于远离


郑皓中:作为画画的人,我之前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画法,大学的时候也做过一些装置,我把之前定义成一个没有自我的状态,停留在一个模仿或者尝试的阶段。从北京学画出来,到迫不得已地回家乡的这段时间,我来来回回参加一些法会,那个时候我对信仰挺执着的,但其实是因为我的自我很不完备,于是总跟着这种信仰带给你的一些迷惑走,然后我去了西藏待了半年,并且停止了绘画,跟着家里做一些生意。这半年我挺痛苦的,没有自我,无法强调自己想干的事情,然后就迎来了我的第一次远离,逃到了一个比色达县再远一点的山谷里。那儿有我认识的一个活佛,我和他是好朋友,我住在他的家里,同时我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活佛,我当时认为有一些信众是一件很牛的事情,于是我每天就按照我的理解去修行,捡一些石头或走路去很远的地方……直到我认识一个汉族的师傅,这个师傅觉得我很有天分,可以去学一点神通,然后我们两个就下了山,去了红原县,找到另外一个会神通的活佛,也看到了一些像魔术一样的东西,后来又到了兰州,我就突然离开了这个地方,回来之后,我就对宗教失去了之前那种很深的感觉。但你总不能一直这么萎靡下去,后来,是阅读让我重获那种在宗教中体验到的明确的象征性的喜乐。

▲LIVE 活动现场


方巍:我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值留学潮,很多人都去了国外,这算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去了日本,在东京的时候走了很多美术馆,觉得到处都在办西方当代和近代艺术家的展览,在这个求学心极强的年代能看到是非常幸运的。2000 年回到了上海,上海一直在建设,整个社会运转速度很快,十几年生活下来,我觉得这样的地方不适合我,于是,第二次离开了家乡,虽然距离并不远,但还是远离了被城市化污染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在崇明岛上实现了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其实,我要找的就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不要有太多嘈杂琐碎的事情,来了之后觉得可以安下心来生活和做作品。所以,我的两次远离都是有被动原因的,第一次远离是改革浪潮的推动,就像皓中讲的,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认知状态还比较年轻的时候被这个浪潮推动的;第二次远离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激变让我不得不又一次选择离开。

▲LIVE 活动现场


关于文学


郑皓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是纪德,他是一个法国人,生于一个新教家庭,他的启蒙是圣经,他执着于肉欲,并且他觉得肉欲是可取的,他是一个怀疑一切但不怀疑自由的人,我通过看他的小说得到一种安抚,我觉得有人和我是一样的。这种一样是指,他也从这个虚无里面找到了一种定位,因此,他的书我基本上都看了,再从纪德的书我接触到了卡佛,我看的是他的《大教堂》,这是一本对我来说影响很重的书,我现在都能想起来当时看书的激动。日常是突如其来的,但信仰会让你忽视掉日常,你的日常就活在信仰里,琐碎可以用宗教的方式解释,比如说他踹你一脚其实是在帮你,信仰来的时候是可以很自如的,但如果你不信了,他踹你一脚你会愤怒。另外,卡佛的书也教我观察,阅读卡佛让我找到了自己绘画的方式。

▲法国作家 安德烈·纪德

▲卡佛《大教堂》


方巍:杉本博司我觉得很有意思,他的思维很跳跃,我记得他在《直到长出青苔》那本书里写 911 纽约双子塔被撞机的那段,(他的工作室应该就在曼哈顿附近)在描绘出了 911 当时地动山摇的惊悚状态后,接着就突然跳跃到了京都 11 世纪的某次大火灾,从这个火灾又跳回曼哈顿的高楼,描述这里的建筑空间与历史的纠葛。我觉得他在说人生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标记,可以跨越任何一段时空距离。他的这种跳跃性思维吸引了我。也给了我启迪,但我要说的是他的表现力——我们从他的摄影里面能够倾听到很多东西,那种跳跃且又有关联的状态,和他的思路一样是分段、分裂型的,但同时又衔接的如此富有哲理。正如他的经历也是如此。我再聊一下村上春树。我以前有一段时间在做生意,经营当时业界蛮有名的一家版画工作室,40 岁过后我停止了这些,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虽然画画对我来说很开心,也是我想做的,但人生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就在这个转变的时候,我碰到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那本书,我看这本书更像一本马拉松指南。他切实地改变了我的状态,让我在跑步当中改造了自己,不仅成功减肥 18 公斤,我还学会在跑的时候想自己的作品,时而进入空虚的状态,时而身体又会高度兴奋从而激发自己。就像绘画是身体的意志那样,体验的感受经常被强调。可以说是这几年最直接影响到我的一本读物。


▲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关于绘画


郑皓中:2015 年的夏天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那时画画是很痛苦的,我失去对象,自己独处。但这之前,我画景观,模特就在我旁边,这种关系让我觉得不那么孤独,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享受孤独的人。我的画是这样的,即便我画得再留白,但其实在画的时候这个模特一直坐在这儿,他不坐在这我不会画这个沙发和地面,他坐在这儿我不画他也行,哪怕他站在我后面。通常,我的描摹很实在,并且我在描摹的时候是很真实地在画,但是出来的效果往往让大家觉得它好像有一种设计,但是你总归还能感觉到这里面有一种粗糙的、比较野的东西,我觉得我的绘画就是这样的轨迹。当我收集这些元素的时候,其实就跟我在西藏捡石头的状态是一样的,因为捡石头激起了我的一种想法,我觉得石头里有一些秘密,这种对物的选择可能就决定了现在我对我日常的选择。你观察到的物和你的关系、我的关系,我总觉得是密切的,但是你什么时候能抽离出来,则需要一些缘起,这个缘起可能是下午四点钟的风,是那个时刻的阳光,或是别的什么,如果缺少了其中之一,这个缘起就不成立。我觉得对我来说,在院子里画画,汲取是很严肃的,就是那一刻我确定是百分之百的,而且是快乐的,不是一种玩笑。这是我的一个真实写照。




▲郑皓中绘画作品

方巍:我第一次住在没有光亮的地方,一开始不适应,因为我们对一些城市的,所谓的灯光已经习惯了,好像都是这样的。可一旦进入那个大桥,然后回到我现在这个家中的路上,地上会有雾气,远方会变得更远,空气会有变化,也不知道那个瞬间是不是会不舒服,但没有光的感觉太棒了,这个时候月光可能会非常温和,非常富有诗意,这些东西会在田间,会在我们的身边。当然,这里面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会闪现出许多奇怪神秘的东西,这些东西富有暗示,这或许是一种幻觉,但又完全不一样。平时,我八点半就睡觉了,因为没有光,早上很早,五点多就醒了,太阳一升起来,整个的院子你都可以看到,然后我起床,被阳光照着的感觉很陌生,这个感觉应该是在上海被一些乱七八糟的变化打扰了。在这种陌生感中就很容易投入到绘画创作当中去,稍微带一点饥饿,在饥饿感的陪伴下可以花一点时间,这个时间对我来讲是创作最好的时间。




▲方巍绘画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