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艺术家Arcangelo Sassolino个展“非人类”(Not Human)
发起人:蔷小薇  回复数:0   浏览数:1271   最后更新:2016/04/11 19:01:56 by 蔷小薇
[楼主] 橡皮擦 2016-04-11 19:01:56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文:杨义飞




“东南偏南”展览现场


“东南偏南”原本是一个用以描述地理位置的词汇,广东时代美术馆近日开幕的“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将地理概念引入艺术的讨论范畴。来自菲律宾与罗马尼亚的策展人帕特里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安卡·伟罗娜·米胡莱特(Anca Verona Mihuleţ)带来了24个艺术家及团体的共计28组作品。“东南偏南”所讨论的不仅是“东南亚”,还包括“东南欧”,这种并置比较的方式确实在概念上给出了一条观看与认知的崭新途径。

万·蒂(Maung Day)父亲将我们变成植物,纸上素描,2014


相对于已经广受关注的傅丹(Danh Vo),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万迪·拉塔纳(Vandy Rattana)等东南亚裔的艺术家,东南欧的艺术发展与现状确实是一个相对的盲区。两位策展人所共同提出的“东南性”,在一个平行空间中呈现了两个相似地理区间彼此交叉与呼应的比较关系,这恰恰成为该展览的价值所在。

“东南偏南”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策展人给出了以下描述:“作为一种共识的“南北相对”通常将北方视作想象的中心,是支配力量和权力的所在,南方则是边缘化、流离失所的。在一幅不对称的地图上,南方松散地聚集在感知边界的周围。这种微妙的心理地理学或地缘政治学想象,导致了另一种自相矛盾的结果:东西对立与南北相对几乎成为完全等价的东西,这种组织世界的方式令人陷入两极对立和垂直分隔的状态:西方是现代的且无处不在的,东方则是不受时间限制而遥远的。将孤立的南和东重新组合为“东南”既是一个特例,也可能是一种创造性的双重否定:它非北非西,是对中心的二次否定。”“东南”被策展人看作为一个特例。特定的地理位置是否会生成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东南亚和东南欧的地缘政治是否对艺术家的自发创作产生影响?全球化及网络社会对该区域的艺术家的影响?……展览所呈现的作品是关于这些疑问的最好答案。


“艺术劳工(Art Labor)” 嘉莱露吊床咖啡馆,交互装置,2016


日常生活已然成为了东南亚艺术家的共同关注点。“艺术劳工(Art Labor)”展出作品名为《嘉莱露吊床咖啡馆》,他们将越南省际公路交界处常见的休息场所移到了美术馆内部,同时策划了一个名为“梦幻时光-电视”的放映单元,观众可在此以自助的方式喝到来自嘉莱社区农民种植的咖啡,大量的咖啡种植导致了当地森林的过度砍伐,也急速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以此作品呈现他们关注的社会现状。

伊萨·庄松(Eisa Jocson)


伊萨·庄松(Eisa Jocson)是当代舞蹈编剧和演员,2010年赢得了在马尼拉举行的钢管舞大赛,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落在了身边熟悉的人物与身体上。影像直观的将观众的注意力放置于身体与工作、身体与商品的问题上,通过视觉体验引发观者对于身份问题的反思。

里诺·胡图克(Lyno Vuth)《“日常”系列》,数码彩印,2012


里诺·胡图克(Lyno Vuth)《“日常”系列》通过照片反映了柬埔寨“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易性者)人群的日常生活,艺术家让观众直面一种关于禁忌的挑战。

杰括瓦•尼坦隆(Jakrawal Nilthamrong)《人和引力》,视频,2008


泰国艺术家杰括瓦•尼坦隆(Jakrawal Nilthamrong)在其作品《人和引力》中刻意制造了一个超大体量日常消费物品的堆积。片中的主人公驾驶着小摩托艰难前行,这样的场景既荒诞又现实。

皮奥·阿巴德(Pio Abad)背负村庄的幻想之鸟,装置,2015—2016


皮奥·阿巴德(Pio Abad)的作品《背负村庄的幻想之鸟》将冷战后期菲律宾的政治动荡与艺术品连接了起来。菲律宾前独裁统治者费迪南德·马科斯和他妻子伊美黛留下的艺术收藏在马科斯倒台后被政府收缴,一直存放在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的储藏室中。艺术家展出了部分藏画的复制品,并用旁边整面墙的文字叙述了伊美黛1985年3月13日访问莫斯科的新闻报道。

frombandungtoberlin.com,“从万隆到柏林:客人和幽灵”,装置,2015-2016


万·蒂(Maung Day)的画中使用了佛教的标志形象,对缅甸军政府用军事化的统治方式影响和歪曲宗教进行反思与批判。《从万隆到柏林:客人和幽灵》是对历史书写方式的诘问。“从万隆到柏林” 由一群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菲律宾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家与研究者创建,以两个具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1955年的“万隆会议”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作为参照点,旨在借助网站这一非物质性平台将推测和虚构的方式激活。

达利博尔·马汀尼斯(Dalibor Martinis),《达利博尔•马汀尼斯对话达利博尔·马汀尼斯,“数据恢复”项目》,视频装置,1978-2010

“东南欧”艺术家达利博尔·马汀尼斯(Dalibor Martinis)的录像作品《达利博尔•马汀尼斯对话达利博尔·马汀尼斯,“数据恢复”项目》跨越了整整31年。1978年,艺术家在自己31岁时做了一次电视访谈形式的表演,内容是对自己进行虚拟的访谈。31年后的2010年,已经62岁的艺术家面对自己31岁时提出的问题,通过克罗地亚电视台以电视节目的方式播出自己的回答。首个问题即为:达利博尔·马汀尼斯还活着吗?还有关于“艺术终结论”的问题也被提出。这一作品是关于“时间”的思考与回应,“恍如隔世”的感受真实的由作品中传递出来。始于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艺术终结论”,由东南欧的克罗地亚艺术家在1978年向未来的自己提出。关于艺术的边界或许是不存在的,这一问题至今仍在艺术界不断讨论。在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看来“并不是艺术死了或绘画不再被人们画了,而是叙事结构的艺术史已经结束了。”

马克•塔迪克(Marko Tadić)《内容物之桌》,装置,2015-2016


另一位克罗地亚艺术家马克•塔迪克(Marko Tadić)毕业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他的创作包含绘画、装置、动画等多种形式。《内容物之桌》运用拼贴、组合的方式以袖珍模型的方式呈现,这像是一本被摊开的绘本,同时也像一本动画的拍摄模型。

塞巴斯蒂安•穆尔多万(Sebastian Moldovan)《冲突后的静默时刻》,介入装置,2016


罗马尼亚艺术家塞巴斯蒂安•穆尔多万(Sebastian Moldovan)的作品《冲突后的静默时刻》强调观众的互动体验,通过一种艺术干预的方式带给人们崭新的直观体验。当观众步入作品的感应范围时,多个大功率的鼓风机同时转动,地面的红色胶袋随之被扬起在空中,与南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风景共同构成观众眼前的风景。

萨萨•塔坎克(Saša Tkačenko)《你突然成全了我》,装置,2016


塞尔维亚艺术家萨萨•塔坎克(Saša Tkačenko)的创作多从日常生活周边环境获取灵感。《你突然成全了我》以霓虹灯的形式写在平台底部边缘,对美术馆地处的城市区域和美术馆空间作出回应,邀请观众的参与:登台观景。斯洛文尼亚艺术家马扎·霍多森斯克(Maja Hodošček)的录像作品是另一种关于艺术的介入,通过交流的方式来探索社会关系。

马扎·霍多森斯克(Maja Hodošček)《我们需要一个标题》,视频,2014


《我们需要一个标题》和一个学校的辩论社团合作完成,作品的时间跨度长达几个月,利用课外时间不断讨论第三世界的政治理念、共产主义的新形式以及他们各自在家庭、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思考。

安娜•胡什曼(Ana Hušman)《近乎于无》,视频装置,2016

风景与政治有何关联?克罗地亚艺术家安娜•胡什曼(Ana Hušman)的视频装置《近乎于无》通过描绘小岛上的植物群,记录植物对抗风的声音,记录能够反映某一地区变化的声音信号。


李景湖《现在考古》青铜、大理石,2016


“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概念源自2015年3月在香港奥沙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展览“东南偏南”。“东南亚”、“东南欧”与地处中国东南的“珠三角”构成相似的地缘关系,本次展览因此拓入了两位本地艺术家的作品。李景湖作品《现在考古》就像一个考古发掘的现场。艺术家所在的东莞曾一度生产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玩具,从废品站捡回的废弃模具被艺术家重新翻制出铸铜玩具,这些看似古旧的青铜雕塑都是曾经畅销的流行玩具。周滔的创作来自于对其所处环境的细致观察与思考。《蓝与红》曾获第61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获奖评语这样写道,“在周滔引人注目的作品《蓝与红》中,城市被揭示为一个超资本主义的媒介表面的舞台,在对执政系统的抵抗中有效地表演着。周滔唯独信任他富有表现力的图像。他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创造了一种高度的电影张力及分析精准度。”

周滔《蓝与红》,视频,2016


策展人通过地理问题所引出的或许还是指向身份问题的讨论。但是,当下的“东南”艺术家们所面对的显然已经是一种驳杂性问题,各种问题的碎片化彼此联系与混杂合成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日常生活。这种文化混杂可能是自发自愿、天衣无缝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文化冲撞产物。更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们或许并没有过多考虑所谓“东南”的身份标签,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地缘政治、边缘问题、后殖民身份等概念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情,甚至对于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和束缚有所警觉,更注重把精力集中在与其个人体验与感受有关的创作及计划上。参展艺术家中已有借助网络平台形成跨国合作的组织方式,地理概念相对于日益发达的网络时代或许仅为一个过去式的概念。

展览: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

展期:2016年3月22日-5月8日

地址:广东时代美术馆


策展人

帕特里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菲律宾)

安卡•伟罗娜•米胡莱特(Anca Verona Mihuleţ罗马尼亚)

参展艺术家

艺术劳工(Art Labor,越南)、皮奥‧阿巴德(Pio Abad,菲律宾)、frombandungtoberlin.com(跨国团体)、庄·卡逊(Jon Cuyson,菲律宾)、万·蒂(Maung Day,缅甸)、尼尔巴·古雷斯(Nilbar Güreş,土耳其)、夏迪亚·努亚·哈特达达(Ahdiyat Nur Hartata,印度尼西亚)、马扎·霍多森斯克(Maja Hodošček,斯洛文尼亚)、安娜·胡什曼(Ana Hušman,克罗地亚)、伊萨·庄松(Eisa Jocson,菲律宾)、塞拉·卡马里克(Šejla Kameri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李景湖(中国)、达利博尔·马丁尼斯(Dalibor Martinis,克罗地亚)、塞巴斯蒂安·穆尔多万(Sebastian Moldovan,罗马尼亚)、杰括瓦·尼坦隆(Jakrawal Nilthamrong,泰国)、艾米利亚·帕帕菲利普(Aemilia Papaphilipou,希腊)、利亚·佩尔若斯(Lia Perjovschi,罗马尼亚)、拉卢卡·珀帕(Raluca Popa,罗马尼亚)、马克·塔迪克(Marko Tadić,克罗地亚)、普拉迪普·塔拉华达(Pradeep Thalawatta,斯里兰卡)、情景剧研究局(The Bureau ofMelodramatic Research,罗马尼亚)、萨萨·塔坎克(Saša Tkačenko,塞尔维亚)、里诺·胡图克(Lyno Vuth,柬埔寨)、周滔(中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