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2016届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入围艺术家联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3   浏览数:1467   最后更新:2016/03/26 17:23:59 by 艺术艺术
[楼主] babyqueen 2016-03-25 21:16:12

来源:artnet


西蒙·斯特林,《九英尺之后》(2015)  图:courtesy Backlit



西蒙·斯特林(Simon Starling)的阶段性回顾展正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所展出:一个是庄重严肃的诺丁汉当代艺术馆(Nottingham Contemporary),另一个是步行距离15分钟、由艺术家运营的后工业建筑空间Backlit。斯特林在从事艺术创作25年、斩获得特纳奖11年之后首次在英国举办了如此规模的展览。他展览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也许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脚注。

从很多层面上来说,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很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是作品的残片。作为斯特林展览的观众,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是一系列创作之后留下的遗留物:比如《蓝船黑》(Blue Boat Black,1997)中碳化的船只及钓鱼用品的碎片,以及《一只银碗……》(A silver bowl…,2013)中的四个银碗以及木制模具。

两个展馆一起呈现出了斯特林在过去二十多年间创作所涉及的领域:摄影及影像的历史,自动生产与电脑科技的发展,人类劳动对物质材料进行转换的冲动与语境。

就像对棉花进行耕作、灌溉、种植、收割、加工、漂白、编织、染色、缝纫以及运输,最终成为两英镑的T恤衫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顺序一样,斯特林是通过那些视线之外的物品来呈现过程的。

西蒙·斯特林,《南京粒子》(2008)  图:Hugo Glendinning, Courtesy the artist, MASS MoCA, North Adams and the Private Collection Jacques Séguin, Switzerland.



《南京粒子》(The Nanjing Particles,2008)占据了一个展厅,通过19世纪拍摄的一幅小尺幅照片展现了马萨诸塞州工厂中中国工人的形象,同时展出的还有两个不锈钢泡状雕塑。

从一个作品到另外一个作品的过程讲述的是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发生的生产转化以及迁徙的话题。曾于19世纪的美国提供廉价的低技术劳动的中国工人早就在如今转向了科技方面的研究。斯特林委托了当地的一家实验室,通过使用3D图像复制了原版照片中的银色粒子。当这些粒子被放大100万倍之后,在南京被制作成与原型同等尺寸的不锈钢铸模雕塑,然后被运回马萨诸塞进行展览。

观众如果不去阅读展览的说明文字的话,这件作品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限制也许会迫使观众驻足,但是在这件作品里,文字发挥了恰如其分的作用。我们应该去了解所有这些东西背后的制作过程以及环境,但是我们却很少去这样做,也许因为所有的证据都并非触手可及,或者是因为我们只是懒得去尝试而已。

《皮筏艇横渡项目》(Project for a Rift Valley Crossing,2015-16)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但是却显现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这是一个用来自死海1900升水中提炼出的镁制作的简单的皮划艇。这是一个使用液体制作成的固态物件。斯特林将会在6月展览结束后将这艘船带回它的发源地,并尝试横渡这个充满着地缘政治的水域。当斯特林,或者这艘船为这件创作划上句号时,我们可以翘首期待这其中的改变。

西蒙·斯特林,《红,绿,蓝,织机音乐》 图: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leria Franco Noero.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斯特林的作品都是具有这种碎片化、考古性的特征。位于诺丁汉当代艺术馆核心展区的《红,绿,蓝,织机音乐》(Red, Green, Blue, Loom Music)是一件由三部分组成的优雅的作品。第一件作品是在都灵的一家自动化绸带、装饰品工厂拍摄的短片,它使用三架彩色投影仪播放。这些古老的机器在编织的时候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就像是在起舞一样。投影停留在三个丝线轴上——每个投影仪都发出一种颜色——然后,美妙的钢琴声从用珠帘隔断的相邻展厅传来,戏剧感十足。

音乐与机器的跳跃感相映成趣,而它们所编织的产品似乎是对音乐的视觉化呈现。第二个空间墙面上的画框里展示的提花编织机卡片,让人想到自动钢琴所使用的纸卷,因为两者都是使用早期电脑技术通过在纸上穿孔进行编码工作的(这也是斯特林2009年的作品《D1-Z1 (22,686,575:1)》)所展现的主题。

相对小规模的Backlit展区的核心作品是呈轮回状衔尾蛇式的《黑色水滴》(Black Drop,201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35毫米胶片短片展现了天文学家们在试图冲印金星横穿太阳的景象时的胶片时所扮演的角色:这就是题目“黑色水滴"的来源。当2012年的《金星凌日》(Transit of Venus)被结合在其中,这部35毫米影片也记录了自身的创作过程。影片剪辑过程中对于胶片的物质层面的改变显得尤其突出。(也许是注定,为这部电影配音的演员彼得·卡帕尔迪 (Peter Capaldi) 后来成为了《神秘博士》中的博士一角的演员。)

西蒙·斯特林,《源泉(半色调)》(2009)  图片:Hugo Glendinning © 西蒙·斯特林, courtesy 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19世纪早期,工人们因为担心被机器取代,发起了反对机器的运动,这种质疑制造和自动化的举动让我们获得了“Luddite"(译注:勒德分子,指讨厌技术的人)一词。诺丁汉作为纺织业中心的历史被记录在了街道与酒吧的名称当中:诺丁汉当代艺术馆的屋檐上有着蕾丝纹样,而Backlit的前身就是一家纺织工厂。斯特林在1980年代末曾经在这里学习摄影。作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他与这个城市的管理似乎是图腾化的:当制造业大批死亡的时候,创意产业也许会蒸蒸日上。

展览当中一个显得另类的元素是从德比博物馆(Derby Museum)租借而来的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描绘18世纪晚期的德比风光的油画《炼金师》(The Alchemist)。斯特林为这件作品拍摄的一张银版摄影被放在了原作的位置上——这也许是想为其他当地的死气沉沉的艺术机构带去一点点这位艺术家的活力。英国的小型博物馆日子并不好过——它们皆面临着关门或藏品流失的窘境。但是,这样借当代艺术的东风也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都语焉不详,这对于艺术家本人以及博物馆的收藏来说都没什么好处。

“西蒙·斯特林"将在诺丁汉当代艺术馆以及Backlit展出至2016626日。

译:Joe Zhu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