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黑”有多黑?细数头条帝安尼施·卡普尔近年惹的那些麻烦事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1680   最后更新:2016/03/07 21:37:59 by 欧卖疙瘩
[楼主] 宁静海 2016-03-07 21:37:59

来源:艺术云图


梁玥 - 月


文/ 林昱


现在我知道了,除了“细节”,还有另外一个“刺点”(另一个“伤痕”)。这个新的刺点不再是形式的,而是有强度的,这就是时间,这就是实质(“这个存在过”)的令人心碎的夸张,即实质的纯粹再现。

——罗兰·巴特


动手写这篇文章前,我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严肃地思考,如果用“治愈系艺术”形容梁玥的艺术,会不会是一件很不严肃的事情。然而,两个月的纠结并没有带来建设性的结果,最后的突破来自一个任性的决定:管他呢!——我确实相信,对于生活在这个视觉泛滥、信息爆炸的地球上的相当一部分情绪紊乱、官能障碍、思想混乱的人来说,梁玥的录像和照片中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治愈的作用。

梁玥 - 录像20150517 (窗帘的影子)(视频截图)


所谓“治愈”,指的是如果观者愿意多花几分钟看进去,往往会在梁玥作品安静、冷静甚至平淡的画面之下,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2013年个展“安静的房间”(香格纳画廊H空间)就是这种治愈特征的集中体现。比如《安静的房间》(2012)中黑暗房间里比人还高的三屏风中旋转舞蹈的白雪,《月》(2012)中用天文望远镜对焦而拍摄到的近乎静止不动的月球表面的局部,《录像NO.20130920》(2013)里在阴沉天色里随风摇曳的红色野花,以及《岛屿之间》(2012)中被定格在相纸上的海浪扑打在船体上的雪白泡沫,正如展览标题所示,这些作品在被视觉和声音信息包围和挟裹的现实中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房间。而这种治愈性的来源,是梁玥在不被注意、没有目的和不事宣扬的环境中感受与捕捉到的生命与能量的运动。2016年春天的个展“间歇性”(香格纳北京)更是集中显示了她的这种敏感。比如:黄昏时分大树周围的飞虫、春天波光粼粼的河水中的鱼卵、在不动声色中痛苦而又华丽绽放的昙花、倒挂在窗台随风飘扬的男人衣服、如石头般冰冷却凝固着曾经热闹生态记忆的珊瑚化石、突然从晴朗天空中划过并留下银色痕迹的喷气式飞机。这些作品体现了梁玥独特的关注点和世界观:貌似静止的世界里总是蕴含着勃勃生机。这也构成了她作品的“治愈性”的另一个层面。




当然,梁玥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治愈小品。实际上,她的影像作品看似平静,却隐藏着“刺透观者”的机关,也就是说,是有“刺点”的影像。“刺点”概念源自罗兰·巴特在《明室》(1980年)中提出的摄影论述,指的是摄影画面中非常微小的能够刺痛观者的视觉细节,它通过私密的观看机制,毫无理由地在观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把梁玥作品中的“刺点” 称为“视觉事件”,比如说:《录像20150415》(2015)中,喷气式飞机在天空中飞过在画面中拉出一条银白色的线;《昙花四章》(2015)里,昙花在黑夜中酝酿、震颤、犹如海上日出般陡然绽放;《录像20150531》(2015)描述的是一座寂静的房子前,一只猫貌躺在窗台上作悠然放空状,其神情之从容,与其说是对周遭环境与持摄像机的艺术家漠然,不如说是对其保持高度的知觉。简单说,这些“(视觉)事件”,就是在看似安静甚至无聊的“弱”的图像中,慢慢生长出具有轻微违和感的、无关意义的视觉情节;而梁玥作为艺术家所做的,是在不被注意的、没有目的和不事宣扬的自然与人类环境中,等待属于她的“刺点”出现,从而完成影像的意义与等候的意义。


梁玥 - 昙花四章 02 (节选)


然而——如果我们停下来再想一想——她真的只是一个等待者和记录者吗?毫无疑问,梁玥拥有一种捕捉这些事件的生长的本能。对于“刺点”她有自己超越摄影和影像的理解。她认为,刺点是生活中永远同在的,而她的影像中最终所流露出来的温暖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包裹刺痛的能量。从这个角度看,梁玥与其说是在本能地捕捉这些视觉事件的生长,不如说是在以预感的方式导演它们生长。换言之,她仿佛是以一种召唤的方式,创造了她的影像中的“刺点”。


近年来中国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影像艺术实践,有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电影化”的影像语言,一是“叙事”或者说是“人称叙述”的内容。以此为坐标,梁玥的影像艺术便显得尤其特殊:一方面,她与镜头的关系是更加直接而富有身体感的,镜头作为梁玥的身体、眼睛和耳朵的延伸,不仅体现了她的视觉和听觉的兴奋点,也直接而又诚实地表现了她的身体移动特征和观看方式;另一方面,她的作品结构并不依赖于“人称叙事”,典型的梁玥式的“视觉事件”是自然地从影像中生长出来的。

梁玥 - 郊游日 (节选)


梁玥同时从事摄影和影像创作,在这两种实践中有着微妙的联系。在创作录像作品时,她重现场拍摄而轻后期制作。她的技术手法极其节制,一个作品往往是一条镜头到底或仅仅只有几个镜头,以拍摄现场的录音作为声音,拍完后几乎不经后期处理,并以拍摄时间作为作品的标题。在拍摄那些常常是静止不动或移动非常有限、缓慢的镜头时,她对摄像机的使用,非常接近于使用照相机的状态,而摄像机为画面所赋予的时间维度,则为“视觉事件”在图像中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梁玥 - 月夜如白昼


近年来, 从2014年“安静的房间”、到2015年“简单的继续” (深圳OCAT),再到2016年的“间歇性”(香格纳北京),梁玥进一步发展了展览的语言,她以展览作为完整表达,通过在具体空间中对影像作品进行“设置”,在作品之间建立起视觉与意义的联系。前文曾提及梁玥的影像创作重现场、轻后期,可是如果在展览里看这些作品,你会发现其实梁玥的影像创作工作并不终止于通常意义上的后期制作。实际上,她发明了一种“后后期”,就是在构思展览时,把不同作品作为原始素材,以影像(无论是移动还是静止的图像)、声音、光线、作品间的联系以及观众在展览空间中的移动作为材料与要素,为展览而特定制作最终的作品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梁玥在“间歇性”中实现的,与其说是具体的录像装置或展览,不如说是通过一种“后后期”的影像编辑方式,建立了一种“录像星群”(video constellation)的展览形式。而观者从中得到的,则是一个极富空间节奏感的多声部的沉浸式影像世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