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入驻欧洲宫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284   最后更新:2015/11/20 21:48:14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wangxiaoer97 2015-11-20 21:48:14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文:孙天艺


活动名称:Greater New York

活动时间:2015/10/11-2016/3/7

活动地点MoMa PS1当代艺术中心


Greater New York


alvin Baltrop

早在MoMa PS1今秋的重头戏“大纽约”拉开序幕前,大家就已经开始议论纷纷,关于城市(特别是纽约)的展览数不胜数,更何况已经进行过三届的“大纽约”(2000年,2005年,2010年)。在ps1的这个“传统”保留项目中,策展人们似乎选择以“老”方式突破“传统”本身。在展览中超过150位的艺术家里,有半数出生于六零年代及以前。我们能在展览中看到许多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新老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展场中开始交替,观众所能接受到的不仅是关乎纽约的历史,更多的可能是“纽约艺术家”的概念,特别是当涉及政治的社会历史与关于个体的微观历史并置时。

Glenn Ligon, Housing in New York- A Brief History (partial installation view), 1960–2007

也许策展人正是想通过这种作品的并置,而非根据时间关系梳理,去打破一个被滥用的“当代”概念。从一楼到三楼,空间被一个个分散的小主题填满,40后与80后的作品一起被呈现。尽管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观众来说,他们可以从作品的形式风格上大致辨别作品或艺术家活跃的年代,这种混乱与无序仍然给观众带来一些基于历史语境上的阅读上的困难。

James Nares _Pendulum_ 1976

进入PS1大门,首先引人注意的就是James Nares在1976年的录像作品《摇槌》(Pendulum),一个摆动于曼哈顿岛某个地区的落槌破碎机旋转着向我们展示着当年纽约的城市与天空,以及偶尔闪过的艺术家本人。一种怀旧的基调似乎被奠定,就像展场里充斥着的文献性质的摄影和录像。其中Alvin Baltrop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这位已经过世的艺术家在七十年代拍摄了大量的纽约同志生活;并非直接对人物拍摄,Baltrop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城市内部构造,堤岸,铁桥以及混凝土森林成为这一弱势群体的避难所。Rosalind Fox Solomon于八十年代拍摄的纽约更偏向纪实,一个似乎“真实的”全盛期纽约被严肃的置于展场中。Glenn Ligon的作品《住在纽约:一个短历史1960-2007》(Housing in New York: A Brief History 1960-2007) 则直接以文本形式记录自己从出生大长大在纽约不同地区的奔波生活;犯罪,歧视,波西米亚的纽约,商业的纽约依次浮现在文本里。

同时存在的还有年轻艺术家们用多种媒介组成的,分散在各处的作品群。相比较于上述艺术家,被选入本展览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似乎并没有背负再现或反思本土社会与历史的使命感,即使看上去异常严肃的作品也是从个体经验出发。流行文化,网络社交,私人生活与情感仍旧是作品讨论的对象。另一点,就作品媒介来说,虽然有更多的展示方式(特别是新媒体和互动类装置),新一代艺术家们被选入展览的移动影像作品并不像七十年代的前辈们丰富,相反,作品尽量回归架上,雕塑或装置。尽管数量庞大,这几种较为传统的媒介产生的效果并不立体,同时观者也能从这些作品中找到上一代人的痕迹(尽管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不禁令人质疑策展人的目的:难道这不是在反向衬托出“光辉的”上一代艺术家们以及他们当年的生存环境?

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考量:在这个项目开始之时,也就是2000年,纽约的当代艺术圈已经意识九十年代后在资本与商业的背景下的自身狂欢化趋势。基于本土艺术家,“大纽约”项目一方面提供给这些新秀展现“此时此地”的机会(当然他们在商业上也非常成功),同时也光明正大的将这种狂欢推至台前——除了开幕时盛大的party,还有看上去些许混乱,与画廊空间相混淆的展场。当十五年过去,经济危机已经发生几轮,而狂欢并未休止,各种反思以及反思之后的虚无主义状态也在继续,“老”艺术家们的返场似乎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策略。而此次展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对上一代艺术家得重新挖掘,除了已经被经典化的作品,有一些并未被特别重视的“新作”也被策展人选中。这些“新作”与年轻一代的艺术发生的对话恐怕正是策展人展现给我们的一个切入点。

David Hammons African American Flag 1991

让我们再次回归“大纽约”的主题,然后重新提出疑问:这是谁的纽约?每五年一次的项目所展示的是否是发生着的当代纽约生态?答案太过模糊,正如本地人抱怨纽约已经过了当年的辉煌,成为混乱不堪的多民族侵入地一样。与其说展示艺术生态,不如说策展人是借着对上一代艺术家们的重新引用,去挑明他们的一个理想艺术“圣地”的愿景。在PS1场馆外,飘扬着黑人艺术家David Hammons原作与1991年的作品《黑人美国国旗》(African American Flag),这面黑红条旗完美地传达了纽约艺术家的抵抗性叙事。无论有效与否,它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艺术家及策展人的一个长久态度:无论资本的力量怎样吞噬纽约,甚至全世界,艺术仍要与之捉迷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