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客人您好
发起人:1516  回复数:2   浏览数:2009   最后更新:2015/10/18 14:55:40 by guest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5-10-11 15:25:32

来源:艺术眼


“互助社”策展人盛葳和参展艺术家访谈(请在WIFI下观看)

“互助社”由策展人盛葳发起,并邀请到蔡远河、李飒、胡庆雁、卢征远、罗苇、秦观伟、谭天、徐跋骋8位艺术家以及RONG空间总监周维共同参与。“互助社”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旨在革新“策展”和“创作”方式的讨论平台和实验过程。所有参与者共同组成互助合作社,执行包括创作、研讨、论坛、传播、写作出版、作品改造等在内的子项目。


此次展览是“互助社”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经历了四个多月的筹划准备,四轮社员之间的匿名讨论,艺术家对他们的创作方案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修改,最终将呈现在展厅。可以说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10位社员共同创作。虽然结果很值得期待,但是其准备和讨论的过程更是“互助社”的精髓所在。在展览开幕前,ARTSPY艺术眼在RONG空间对策展人和艺术家进行了采访,以了解“互助社”筹备过程中发生的那些事儿。




发起人&策展人盛葳谈“互助社”

“互助社”是艺术生态和系统的缩影,它最终关注的,不仅是孤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更是整个艺术制度是如何构成、运作、生效、循环的。换言之,“互助社”就是一个小“艺术世界”: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经营者、收藏家、艺术机构、专业媒体等因素共同参与和构建了它。每一位“社员”都在其中生存、创作,构成了该项目进行社会考察的不同个案。这不仅将艺术创作及其过程的复杂性直接呈现出来,同时也推进了“展览”自身的实验。




参展艺术家是怎么看待“互助社”这样一种展览方式呢?

胡庆雁

这个展览不是把参展之前已经做好的作品拿到展厅里,它关注的是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这次展览是从头重新开始做一件作品,展示了它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人参与到了这个过程。对策展人来说,反映的是整个艺术生态,而对艺术家来说,是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这个展览是针对艺术圈的一个展览。


卢征远

“互助社”的构思和实施本身是一个作品,每个人的作品和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社员们的匿名讨论,可以打破一下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思路,让大家互相参考、参照和批评。这个展览结果要配合过程看才更有意思。


秦观伟

这个策划比较好玩,很真实、很接地气。在讨论中每个人都在反思个人的创作和对别人创作的一个看法,经历了一个看到别人,又看到自己,最终呈现出来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谭天

我觉得这个项目跟我自己做得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讨论当代艺术的边界问题。


罗苇

刚好是我的个展开幕日,策展人盛葳老师给我发出了邀请,我对他策划方案的出发点感兴趣,用一个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对于艺术体制的探讨,于是我在这个项目中扮演了一个挑战机制内部的构成部分的角色,设置了一个骗局,让艺术家,策展人,画廊成为了作品的素材,也是对我自身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反思的一次契机,对于生产,展览制度,当代语境,艺术系统等命题的重新审视。


蔡远河

我觉得挺有意思,过往我都是单独做作品,或者有什么想法和几个朋友聊聊而已。没有这样互相交叉匿名提议的经历。后来玩儿进去了后发现投入在过程中的工作量原来挺大的。同时也尝试了新的角度来看艺术制度的生产,和自己的创作。




艺术家的创作方案是什么?四轮匿名讨论之后他们的方案有哪些改变?

胡庆雁

我的作品是提供了一块原石,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米开朗琪罗说他是把形象从石头中解放出来,我提供的则是还未经解放的石头。我希望大家能够充分想象它被解放的过程,想象它里面是个什么作品,传统的?前卫的?可以想象艺术的所有可能。虽然石头还是最初的那块石头,实际的形状上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大家参与了讨论,他们其实是第一批观众,展开了对这块石头的思考。

胡庆雁《未来开发计划:一件前卫石雕》方案图 图片由RONG空间提供

卢征远

刚开始我其实没太想好,只是先提交一个方案抛砖引玉。这里面也在讨论“艺术是怎么成为艺术的”,它的前提是身份要确立是艺术家,艺术家做的就是艺术品。那一个人替艺术家做的东西是不是艺术品呢?不知道。所以我就找了一个替身替我做。方案从前到后变化很大,我也不知道他做的是什么。我承认他用我的名字做的一个作品,在这个系统里面是否成立我也不知道。


秦观伟

我的方案是关于赌石的,赌的是运气和眼光。我想用这个方式来探讨艺术品收藏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心态其实和赌石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世俗价值之外人们如何看待艺术品的价值。这个方案最初只是写了制作过程和展示效果,讨论过程中大家非常仔细的追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点,我也在仔细推敲,让它更加准确化。

秦观伟《不好意思》方案图 图片由RONG空间提供

谭天

我上次展览中有一件我自己很喜欢的作品反馈一般,少有人问,当时我就有点怀疑我的审美眼光是不是有问题,所以就拿那件作品到这个项目,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在这些讨论之中并没有太多对作品的形式和材料上的建议,但是名字却进行了修改。有人问作品名字中艺术家共性是什么,我“服从”他们的建议,发现他们的共性就都是美国人,所以就把名字改成了“Americans”。当然,这也让我重新相信了自己的审美标准。

谭天《Americans》方案图 图片由RONG空间提供

罗苇

我没有提出任何带有作品信息的方案,并在展览之前对作品进行保密,同时在匿名身份中提出了我需要策划一次展览,所以在过程中并无太多可更改的需求,更多的是我提出的视角与建议人进行对话,我在观察其他互助成员的变化与态度,并在每次匿名建议中摄入对于此次项目的观点。


蔡远河

一开始我的计划铺得比较开,希望有延展性。因为我不希望初始阶段就定一个非常具体的材料或者方式。尽量整多些东西可玩,而不是只是一个很完整的成果,做完了就完了的那种。每一个互助社的朋友也帮我整理出其中有价值的,和没有意义的。而我也在众多的意见中挑选了些我觉得比较合心意的优化,明确和简洁。所以其实从方案一到方案四其实有慢慢地明确和简洁,希望表达得更透彻一些。

蔡远河《世界越激烈,艺术越诗化》方案图 图片由RONG空间提供

[沙发:1楼] guest 2015-10-11 14:56:50
这个人是念稿说的
[板凳:2楼] guest 2015-10-11 14:58:19
这个好傻逼 完全不懂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