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拉古纳艺术奖大赛: 艺术家招募公告
发起人:randian  回复数:0   浏览数:1699   最后更新:2015/09/30 12:40:35 by randian
[楼主] 陆小果 2015-09-30 12:40:35

来源:选择Choices

我把我的作品《无形之形》带到了香港和澳门。香港、澳门本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因历史问题离开祖国近百年。


现在虽然已经回归,但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之间一直都难以融合并产生各种矛盾。两岸人民都能感受到有种无形的东西阻隔在中间。这些也许是经济的问题,人们价值观的迥异,甚至背后隐藏的政治目的。


这些我看不到的原因与矛盾迫使我不得不把我的这件《无形之形》放置在曾经香港和大陆,以及香港和英国之间产生矛盾的地点。因为在那里聚集着许多无形的问题。”——张增增

张增增/Zhang Zengzeng

无形之形——港澳自由行/Hong Kong, Macao and free exercise of intangible work instructions

维多利亚港、增强现实摄影/Victoria Harbor, AR Photo

2015


毕业于中国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张增增,一直尝试突破雕塑的概念,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尝试用肥皂泡在一堆砖头和铁铲上制作了一座功勋碑(《瞬间的永恒》)。同时,觉得材料本身的短暂性和虚无性,就像梦一样,所以用它包裹穷人家的物品并制作他们梦想要拥有的东西,以此作品换得的钱去买个真实的送给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梦想成真—— 既是作品《梦想成真系列》。


当肥皂泡作品在空气里消失没有的时候,张增增开始想“空气还能怎么做呢?”


随后,他开始使用增强现实摄影(AR Photo)这样的虚拟技术 —— 手机已是我们今天观看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于是想到做一件只能用手机观看而肉眼却看不到的作品,《无形之形》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和技术制作出来的。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观众拿着手机对着那片空间,便会在手机屏幕里出现一个撑满空间的立体大铁球,观众举着手机改变自己的位置来观看大球的不同角度(尺寸依照现场大小而定)。

张增增/Zhang Zengzeng

无形之形——东方明珠/The Oriental Pearl TV Tower of intangible work instructions

上海外滩、增强现实摄影/The Bund of Shanghai, AR Photo

2014


2014年12月,上海外滩的对面、东方明珠塔旁边,张增增永久地树立了一个虚拟的直径为650米的大铁球。观众站在外滩,举着手机对着东方明珠塔就会看到它,放下手机它就不存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公共雕塑,市民是否想看到它,选择权就在市民自己手上。与传统相比,它在满足公共景观需求的同时,不会占有实际公共空间,更不会强迫你去观看它(《无形之形——东方明珠》)。


以前拿手机照雕塑、照油画,这次用来照空气,空气里边有一个巨大的雕塑。传统上说到雕塑,有三个元素:空间、体积、材料。在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语境中,应该用今天的方式玩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雕塑。


新媒体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语言,跟油画笔、泥塑刀没有区别。技术可以用以展现艺术家提出的问题,提出质疑 —— 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无形之形》算不算是一件雕塑?其实艺术就是一直在质问,同时张增增也在通过这样做,质问自己“你的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是个“球”?


选择用一个大铁球是因为在几何形体中“球”较之方体或者锥体,有一种不稳定感,拿手机观看时巨大尺寸的实心铁球会让观众心理有种突如其来的重量感和压迫感,此外也是想让作品的侧重点放在观看方式上与以往雕塑的不同,而非具体形象意义上。


在美术馆里出现一个铁球,在形象上是最不奇怪的,正常的,甚至会被忽略掉,而在美术馆里的铁球巨大到不可能的尺寸,或观看方式较之以往不同,就是不正常的——这其中尺度的拿捏,很考验艺术家。同时,恰是因为球无形象,它却能承载更多的想像空间。当这个球的尺寸大小或出现的环境不同时,观众面对它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想象,使得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赋予它更多的生命力。


此时一个球足以,其他形象多余。像极了咏春拳,没有花招,一拳击倒。


艺术与科学,如何一起愉快地玩耍?


在使用科技制作作品时很容易走上炫技的路子,电脑在制作崭新的、独特的东西时轻而易举,出来的形象很具科技感。而艺术家恰恰要反其道而行,就要做一个扔在角落都不会引人注意的破铁球。巨大的科技和人力投入,出来的形象却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东西,接地气,去除科技感在这里是必要的。


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艺术与科学缺一不可,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缺少科学,艺术也会苍白。人类正是因为不想做科学的奴隶,才努力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人类不想让艺术孤独,就不断地给艺术注入科学的动力。


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都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

张增增

1987年出生和成长于安徽亳州。现工作和生活在重庆。


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曾参加过的展览有:2014年,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艺佳画廊,成都);常青藤计划2014 —— 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中间美术馆,北京);后生 —— 四川美院驻留艺术家年度展(重庆美术馆,重庆,2014年)。


该作品将参展集美 x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延展摄影”(Extended Photography)项目


集美 x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2015年11月15日至12月16日

厦门园博苑、嘉庚艺术中心、市民中心

www.jimeiarles.or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