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由的个人才能创造自由的社会——格蕾丝·施温特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82   最后更新:2015/09/29 10:00:21 by colin2010
[楼主] 宁静海 2015-09-29 10:00:21

来源:artnet

中国艺术家林天苗最为知名的作品是《缠的扩散》(1995)——在一张被掏空的床垫上,她插上了共2万根大号针,每一根都通过白色棉线与白色的棉球相连。安置在枕头里的显示器则反复播放着她双手不断工作的影像。与翠西·艾敏1991年的作品《床》相比,林天苗的这件作品要早上4年,在私密性的暗示上却截然不同。如蛛网一般密布的白色棉线给人以某种心理上的暗示,像是在恐怖电影的末尾所出现的鬼影一般。

林天苗,《无题No.2》,2006年
图片:昊美术馆

自《缠的扩散》之后,用棉线和丝线包裹物件就成为了林天苗的主要创作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忘记了一切”,她说:
我感到平和而宁静。控制我双手的并不是大脑,我的思绪则进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林天苗说自己4岁时就开始帮母亲卷棉线——当时的她很讨厌这个工作。当自己也成为了母亲之后,她却开始将这个行为在自己的两个角色——女儿和母亲——之间建立起纽带。

在她的身上,其实还发生过另一件很少被提及的事情。林天苗1961年出生在山西太原,文化大革命发生时,她还是个少年。那时候,她的父亲帮她找了一份工作:当制作皮影的学徒工。

图片:昊美术馆
为了保护我,父亲想借此把我留在家乡而不是送往乡下。我当时赶上了最后一批知青下乡,正是因为有了这项工作,我才得以留在山西。”

她每天早上4:30就要开始工作,帮助制作皮影的工人磨刀,每天要磨超过100把。“我甚至还磨到过一把如同米粒大小、形状相似的刀。”她说道。

她还需要学习传统皮影人物的面部造型、头饰以及服装设计,还有皮影戏表演时使用的音乐和故事剧情。等熟悉了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之后,她的手背上被绑上两块砖,以训练胳膊的力量及稳定性。在经过10年的学习之后,她才开始自行设计皮影,并亲自切取驴皮进行制作。

林天苗只给那位皮影工匠当了2年的学徒,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是18块钱,但是却从此全面地掌握了这门工艺。林天苗作品当中对于材料的敏感性,正是这段经历所带来的影响。
她说道:

林天苗《玩具1#》(2015年)
图片:昊美术馆
艺术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与众不同。”

和当今大多数成功的年轻中国艺术家不同,林天苗并不是自艺术院校毕业后即刻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上世纪80年代初,林天苗曾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这座以培养教师为目的的大学很难被称作一间正统的艺术院校。之后,她便随着丈夫、影像艺术家王功新来到了纽约,在这里,她曾经以布料设计师的身份工作了近8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将自己彻底沉浸在当代艺术之中,频繁地参观展览,更与徐冰、蔡国强和艾未未等人成为了好友。然而,直到1995年回到中国之后,她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回到北京之后,王功新和林天苗找了一座传统的四合院作为工作室,在那里进行创作和展览。不久之后,林天苗就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也是当时极其罕有的女性艺术家。

图片:昊美术馆


林天苗近年来的主要展览包括:2012年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的回顾展“缠了,再剪开:林天苗”(Bound Unbound: Lin Tianmiao),2013年在巴黎勒隆画廊(Galerie Lelong)的展览“可以吗?
(可能吗?)”(Est-ce permis?)以及2015年9月21日在温州昊美术馆开幕的新个展“1.62M:林天苗艺术展”。

在此次由昊美术馆策展人陈澈策划的展览当中,呈现了林天苗自2003年至今创作的共11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尚属首次亮相。展览的标题出自艺术家本人的身高,也是此次展览中观众所看到的第一件作品的名称——用密布的棉线搭建起的平面横贯了整个展厅,迫使身高超过这个高度的观众必须蹲下来才能进入展厅参观其他的作品。

林天苗,刺绣装置作品《妳!》(2009年-2015年)
图片:昊美术馆

众多的作品当中,有一件名为《妳!》(2015)(“妳”是一个在简体中文中较少使用到的指代女性的第二人称代词)的作品,来自林天苗在过去的6年间所创作的一个作品系列。在总长度达8米的共6张画布上,她用中文和英文绣上了各种各样用于称呼女性的词语,比如“captress”、 “gold-digger” 和“ho-bagel”等。

林天苗,刺绣装置作品《妳!》局部(2009年-2015年)
图片:昊美术馆

林天苗为创作此件作品共搜集到了超过1000条词汇,其中的100多条有着超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康熙字典》中寻获),她说自己使用的大部分是近年来出现的词汇,因为新俚语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一些类似“婊”等原为贬义词的词汇也被女性们转换了语境用作其他用途,林天苗认为这是一种“让你无所畏惧”的策略。

这是一件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女性主义的作品,但是林天苗却试图摆脱这样的标签。她厌倦了强调“那些问题”,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加私人化而非关乎政治,这多少也与她目前的居住地有些关系。
在当前的中国还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女权主义。我们当然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自由度和环境来造成任何改变。现在更重要的是,将精神注入到作品当中——而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做到这点。”

或许是为了回应外界关于她作品女性化或者女性主义的解读——以丝和棉作为主要材料,在2004年之后作品大量地使用到粉色,以刺绣为创作技法——林天苗开始在装置作品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男性化的元素,比如人体骨骼和工具。但是,和林天苗以往的创作一样,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仍源自其个人经历:她的母亲在2011年去世。

林天苗《都一样》(2011)
图片:昊美术馆

《都一样》(2011)是一长串用亮色丝线包裹的树脂制人体骨骼,每件骨骼都略带伤痕,以彩虹的色序排列;而在《失与得》(2014)中,骨骼与工具被嫁接到了一起,消除了它们各自原本的功能性,并注入新的生命意义。在她的作品当中,工具从象征意义转化为我们自身身体的延伸。

林天苗《都一样》(2011)
局部
图片:昊美术馆

对使用丝线包裹物件的行为,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可能是出自善意的保护,也可以因为使用了绷带和捆绑被视作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林天苗说道:
因为创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我有着所有这些感受:压抑、保护,以及转变。”

图片:昊美术馆、


另一件在昊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是《1+1+1+1+1……》(2015),这件2.9米高的聚脲彩色雕塑将工具与骨头的嫁接以较为抽象的形式呈现。经常作为船舶涂层材料应用的聚脲是林天苗最近喜欢使用的新材料之一,在无数遍的抛光和上色之后,作品犹如“婴儿一般”柔软。

这种缓慢而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对于林天苗而言却极为寻常。

林天苗说道:
我们需要发现和探索新的材料,并将它们运用到极致。我不是观念艺术家,在对材料的把玩之中我才能够找到更多的乐趣。”


文:Sam Gaskin

译:Joe Zhu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