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汉斯策展,让观众随意带走艺术家的作品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309   最后更新:2015/09/25 09:55:32 by 号外号外
[楼主] 橡皮擦 2015-09-25 09:55:32

来源:artnet

对于大部分艺术家来说,也许没有比个人经历掩盖了作品锋芒更沮丧的事情。我指的并不是以经营神秘形象著称的约瑟夫·博伊斯,也不是年少轻狂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而是艾未未。

艾未未与他的装置《直》(Straight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5
图片:© Dave Parry Courtesy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艾未未
“中国最著名的异见份子艺术家”。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艾未未曝光的事件大部分是关于他和中国政府之间的纠葛(他的护照被扣留了4年)、他在Instagram的营销、以及在拍卖场上屡创天价,而关于他作品评价似乎变成了被评论界忽略的事情。

这就使得艾未未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刚刚开幕的展览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考场。这个在艺术旺季注定成为热门的展览,终于将大家的注意力带回到了他们应该关注的地方:他作品的质量。

在9月19日开幕之前,这个备受期待的展览已经在评论界和VIP圈内成为了热门话题。但是,除了拥挤的参观人数之外,展厅内的气氛显得十分平和,就像是在呼应他作品所呈现出的肃穆。

艾未未的装置作品《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现场,2015
图片:Lorena Muñoz-Alonso

大型装置《直》(Straight ,2008-2012)由90吨钢筋组成。这些钢筋来自于2008年汶川地震当中倒塌的建筑,这场地震导致了5000名儿童死亡——这是这件作品所想表达的重要内容。我曾经读过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件作品最初有200吨重,这远远超过了皇家艺术学院地板能够承受的重量),但是没有什么可以和亲眼看见作品相提并论。

忧郁、奇异、但极度感人:这件作品还包括墙面部分,上面列有所有遇难者的名字,以及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也是引发了他与政府矛盾并最终导致被软禁的原因。(在调查过程当中艾未未发现,腐败导致这些学校建筑不符合抗震标准,地震到来的时候,就和简易房一样脆弱)。


艾未未的工作团队耗费了数年时间将这些在灾难中被扭曲的钢筋拉直。这样巨大的工作量不仅仅反映出了生命的巨大损失,还反映出了这个团队在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依然想要将事情还原成理想状态的热情。

艾未未在展厅内给自己的装置作品《上色陶罐》拍照,2015
Photo: © Dave Parry Courtesy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其它的展厅以不同的材料、元素进行分类(包括陶瓷、大理石、家具以及立方体),策展人围绕的是艾未未的核心理念——将传统的中国工艺与西方的前卫思想结合(杜尚的现成品;达达主义;使用高贵的材料制作庸俗的物件)。

展览当中还有一些出色的小型作品,比如一个画上了可口可乐商标的汉代陶罐(《可口可乐罐子》Coca Cola Vase, 2014),这是一个典型的艾未未的创作题材,他长期以此进行创作并且依然奏效,就好像百听不厌的笑话一样。还有《衣架人》(Hanging Man ,1985)——这是一件用普通衣架拧成的人形轮廓,简单但却美丽。

艾未未的《可口可乐陶罐》(Coca Cola Vase,2014)。
图片: Lorena Muñoz-Alonso


但是,如果这个展览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艾未未是大型作品的大师。很多的当代艺术家都对这个领域进行过探索(举例来说,从克里斯托、理查德·塞拉、克里斯蒂安·博尔坦斯基到安东尼·贡布雷以及安尼什·卡普尔)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艾未未每次的大型创作都具有史诗般的感觉,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次展览所有的大型作品当中,最能征服我的是《S.A.C.R.E.D 》(神圣,2012)——这是他2011年被软禁81天的监狱模型(一半大小)。

艾未未的装置作品《S.A.C.R.E.D》 (2012) 展览现场, 2015
图片: Lorena Muñoz-Alonso


通过墙上的窗户和屋顶,以及小小的台阶,观众们可以看见屋子里发生的事情。屋子里有着各种人物的小模型,包括了艾未未、两个卫兵以及监狱的简单内饰。我们看见艾未未被审问、洗澡、吃饭、睡觉以及散步,所有的一切都在两个卫兵的监视下进行,他的隐私和自尊都被剥夺殆尽。

在我看着人们排队观看《S.A.C.R.E.D》的时候,我不禁为艾未未掌控观众的能力而赞叹。这个展览当中的作品是如何对真实事件做出的反映如此精彩,幽默与辛辣、批评与尊重之间的平衡恰到好处。

艾未未,《S.A.C.R.E.D 》(2012)细节照片2015。
图片: Lorena Muñoz-Alonso

《艾未未》2015年9月19日-12月19日期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

译:Joe Zhu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