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里的艺术:自我组织与空间再造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485   最后更新:2015/08/25 12:01:47 by 陆小果
[楼主] 愣头青 2015-08-25 12:01:47

来源:艺术界LEAP

李明擅长于以一段段(不连续的)影像来叙述当下的知觉,他的作品既是随机的也是精心编辑的,或是两者之间的任意切换,艺术家和他的朋友的声音、身体也作为重要的媒介在作品中进进出出,李明在谈到一段创作的开始的时候总让人感觉到生活的质感远远高于创作动机。就像在最新一期《艺术界》的文章里,郭娟写到李明、林科和杨俊岭三个人的创作时说:“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生活总像是一阵旋风。”在这里,李明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创作《六月一日下午》的始末。

“六月一日”是李明,林科,杨俊岭合作项目。

《六月一日下午》(作品截图),2013年,单频录像,彩色,有声,38分47秒


李明(1986年出生于湖南沅江),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和杭州,双飞艺术中心成员。


他的作品曾在美国休斯敦当代美术馆、伊莱和伊迪特-布罗美术馆、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他的作品曾被美国迈阿密鲁贝尔家族、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美国Spencer Museum of Art机构收藏。

《六月一日下午》(作品截图),2013年,单频录像,彩色,有声,38分47秒


LEAP这是你们三个人第几次一起过六一儿童节了?

李明:2015年是我们“六一”十周年。


LEAP十年前你们是怎么想起要拍摄“六一”?

李明:回忆起这件事情,有点回忆小时候的相似感,2006年阚萱来我们班上录像课,她是个非常细腻的人,我也在她细腻情感的引导下外出寻找灵感了。后来我胡乱骑车,到了钱塘江,觉得那种从未达到的陌生感非常刺激内心,于是我得到了很好的课堂习作的拍摄场景。林科、杨俊岭是我的好朋友,我就邀请他俩做我的演员,去到了江边,下堤坝,即兴拍摄了一个下午。晚上我请他俩吃个饭,饭桌露天架着,一轮黄日就要消失在地平线,那股伤感就涌到了嘴边,我说:“我们每年的这天都聚到一起拍一天吧?不提前计划地方,所有的事情都随机。”他们俩也欣然答应了,这就是开始。

《六月一日下午》拍摄现场,2015年,摄影:松鼠


LEAP真浪漫,想起了“双飞”的成立。

李明:“双飞”是2008年,我们毕业后不久产生的,也是一部罗曼史。


LEAP这十年来竟然没有一次缺席?

李明:2011年的6月1日,我们聚到了一起,但那天没出门拍,只留下了一小段杨俊岭睡觉的镜头。那一天大家似乎都没感觉。

《六月一日下午》拍摄现场,2015年,摄影:松鼠


LEAP尽管你强调一种创作的随机性,但这还是涉及到三个人的工作,你们一般都怎么决定拍摄地点和内容,三个人之间的角色如何分配?

李明:地方都是随机选的,比如2010年,我们说要么去海边吧,就找了离北京很近的北戴河。这一天里面其实就是聚会,跟朋友碰头是一样的,我们不会绷着一个创作的念头,所以“角色”“决定”这些都从来没去想过。我也许也可以代表其他二位的立场,“不是一种创作”,不是所谓的“去艺术,去创作”,不是摇着一面旗帜似的站在了一个对立面。6月1日是很温和的,我所指的“不是一种创作”,就是说那就是记录着三个人的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形状,可能有时候很疏离,有时候很贴近。

《后花园》(作品截图),2008年,单频录像,彩色,有声,14分15秒


LEAP聊一下这次参展作品吧,其中一件就是2013年拍摄的《六月一日的下午》。

李明:只能说大致的故事是:我们仨去北影厂找一个群众演员同我们搭戏,我们也想来点新的尝试,找到了一个有电影梦的阿姨……故事就说到这里,其它的留给观众自己看吧。总的来说,我们捉弄了阿姨,又被阿姨救赎了,被命运的老师敲了下头,惭愧了好几天。

《后花园》(作品截图),2008年,单频录像,彩色,有声,14分15秒


LEAP这个结局还挺意味深长的,这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最难以预料的结果吧,你们和这个陌生的阿姨只是相处了一个下午。另外,是否可以说一下你自己本身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强调这样的随机性,或者你自己的创作和“六一”之间的区别?

李明:我干嘛要自己去区别自己呢?都是我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