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达达——中国行为艺术第一人
发起人:干腚123  回复数:4   浏览数:2993   最后更新:2015/08/14 16:59:33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5-08-08 08:47:27

来源:瑞象馆  文 / 姚瑶

Imogen Freeland, She, from the series Your Companion in Silence, Photography, 2014 © Imogen Freeland


当我面对青年策展人何伊宁、张涵露呈现的“房间里的____”展览中纷繁的影像,面对同为青年的艺术家们对周遭世界中个人或社会议题的探索,一个涟漪状的结构渐渐浮现:这也许正是处于青年这个生命周期的个体认识并与自己、他人和社会相处的过程。


“涟漪”的联想,来自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用于比喻中国的乡村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个体好比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犹如围绕个体的圈层结构,层层推开,圈圈相套;近则密,远则疏。这个70多年前基于中国乡土社会观察的概念,并不足以说明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个体生活,但仍不妨是梳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有用的参照模型。


“房间里的____”这些以影像去认识、探索世界的青年,便是投入平静湖泊、激起涟漪的石子,他们对个人的身体与身份、家庭与社会关系、景观与空间等议题的关照依次展开,形成了一个青年与当下社会关系的切面。如果将这里集合的青年艺术家们作为一个样本群,能提高其代表性的因素还在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影像思考成果相对多元、充满活力。


身体与身份


对身体——尤其是作为男性欲望对象物的女性裸体——的描绘,在以绘画、电影和摄影为主的视觉历史中有丰富的实践。如若梳理其中“毛发”这一体征的变迁,男性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规则将可见一斑。Jocelyn Allen的自拍作品《裹毯》(Covering the Carpet)关注的正是女性的体毛。事起去年7月伦敦某画廊中一幅绘有女性阴毛的油画因“太色情、不堪入目”而被移除,艺术家便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势,在暴露自己裸体的同时,极力隐藏这一难以被公众接受的私密部位,以此反向地引导观者思考女性阴部毛发“显”与“隐”的议题。画面看上去仍是经典女体画中“年轻”女性“姣好”的身体——当然这与艺术家的年龄直接相关,但又恰好排除了衰老、肥胖等被认为丑陋的身体的变量,而更凸出了掩藏这个行为本身,强调了作品的主旨。艺术家还十分刻意地隐藏了面部、胸部等性感的主要来源部分,虽然腿、脚仍有可能被作为男性欲望的投射物,但已经与性感女体像相去甚远。

Jocelyn Allen, Covering the Carpet, Photography, 2014 © Jocelyn Allen


Paloma Tendero的作品《由内而外》(Inside Out)中对各“式”各“样”身体的描绘,则是为了探讨身体的遗传基因这一生理上议题。纵使身体像一个容器,接受着来自社会生活的包装、改造等规训,但遗传因子仍决定了身体的基本质感与形状,以及让人“遗”憾的“遗”传病。艺术家还通过一些物件将想象的身体内部器官暴露在体表:肺泡、气管,形成生理解剖图一般的画面,完全难以引发性感、欲望的联想,却突出了病症与痛苦的之所在。正如我们通常的体验,身体哪个部位出了问题,这个部分便以缺失或残损的功能,前所未有地证明其存在。

Paloma Tendero, Inside Out, photography, 2014 © Paloma Tendero


另有两组肖像作品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人物扮演的手法,虽然搬演的场景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议题。生活在沙特的尼日利亚摄影师Zaynab Odunsi的作品《另一个村庄项目》(That Other Village Project)以环境肖像摄影的体例,虚构出8个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人物角色,而他们甚至是由同一个人扮演这一点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Odunsi本人除了在大学担任讲师之外,也是肖像摄影师,她的创作声称受到西非后殖民时期肖像摄影传统的影响。她的作品,在我看来,似乎抛弃了肖像摄影描绘容貌的写实的一极,而坚定地迈向了肖像摄影编织身份故事的伪造的一端,催人对肖像摄影的特性展开有益的反思。

Zaynab Omotoyosi Odunsi, That Other Village Project, photography, 2014 © Zaynab Omotoyosi Odunsi


刘雯婷的作品《场景》,以场景的缺席来交代场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控制与约束。艺术家观察并记录对象的日常生活,之后却变身导演,指导对象在空洞的场景中重新扮演某个场景中的自己。这种重现,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扮演行为置于聚光灯下,放大并视觉化了“拟剧论”的效应;而几经转换的主客体关系,又回应了“镜中我”的多层次自我的设想:对象借由艺术家的视角,对自我进行重新审视。

Wenting Liu, Party III, from the series Scene, Photography, 2014 © Wenting Liu


家庭与社会


也许是巧合,“房间里的____”展览中同时有探讨父亲角色和母女关系的影像作品。Geoff Buono的作品《月亮及其背后》(The Moon and Back)用大画幅拍摄有关家庭成员的肖像作品,这一颇具仪式感的拍摄过程使得画面庄重严肃,意在表现了21世纪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文化期待,尤其挖掘了父亲形象的转变,如同月亮也有其暗面。

Geoff Buono, Andrew and Anna, from the series The Moon and Back, Photography,2014 © Geoff Buono


Alessandre Rinaudo是一名致力于摄影与文字创作的视觉艺术家,她近期作品大多关于自我、身份与家庭的关系。《母亲与女儿》(Madre e Figlia)中,她以细腻的自传性影像叙事、文本归档等创作手法揭示母女之间的复杂关系:抗拒、羞涩、渴望、关注、奉献、失望等敏感的情绪,以及母女间的隔阂。

Alessandra Rinaudo, The Saints, from the series Madree Figlia, photography, 2014 © Alessandra Rinaudo


艺术家们的视野遂又逐渐从家庭生活延伸至社会文化。Julie Bentley的视频作品《撒拉弗》(Seraphim)解构了大众文化中的偶像制造。艺术家重新剪辑了影星Joan Crawford的访谈,以《圣经》中的“撒拉弗”喻示容貌、欲望与幻灭的短暂产物。而Melsvan der Meds的《片段》(Shorts)看似零碎,任观者凭想象建构故事,但在我看来,这部短片具有社会介入的性质:以片中“主角”站上高架桥的栏杆的危险举动,来试探行人的反应。


景观与空间


景观与空间也是青年艺术家们无法绕过的创作素材。Véronique Rolland的作品《北纬54°0"13.176",西经2°32"52.278"》,题名首先给出一个精确的地理坐标。艺术家将自己或被摄者置身风景之中,在画面中揉入神秘的自然元素。她在拍摄这系列作品时一次又一次重回故地,观察不同时节的自然景观,并邀请其他目击者在某个特定的地点,采集照片、录像、录音或标本素材制成档案。《我找到一株小柠檬树》(I Found A Small Lemon Tree)的创作者Emilie Sandy是一名商业肖像摄影师,但却对观念摄影和动态影像充满激情。这部短片探索了艺术与文学中失落的世界,而草木、微风仿佛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Emilie Sandy, I Found A Small Lemon Tree, video, 2014 © Emilie Sandy


Debbie Harman是“在路上”寻找归属感的典型青年。2014年的大部分时间,这位英国摄影师在英格兰和波兰之间来来回回,带着身份的焦虑,他一直在寻求熟悉的地方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在找寻自己能够停下来的那一刻,我试着了解如何归属于一个国家,以及它意味着什么。”他在自述中说道。他拍摄的路途景观作品有纪实摄影的风貌,又带着强烈的自传性质。在“故乡”和世界之间的游走,同时又揭示了全球化、移民和文化认同等社会议题。

Debbie Harman, A Place, Greater than Home, Photography, 2014 © Debbie Harman


Sarah Janes《这边,那边》(This Side and Beyond)着眼于城市的景观,沉醉于抓拍不经意间闯入镜头的人或物。崔智善的摄影装置作品《在箱中》(In Case),以手提箱设置一个个都会公共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情境。Tessa Williams则并不局限于自然景观或城市公共空间,其作品《从这里开始的地方》(A Place from Here)围绕舞台布景展开,探究自然的形态如何在室内空间被组合或模拟,比如山脉、涛浪和日月。

Tessa Williams, A Place From Here, photography, 2014 © Tessa Williams


更多的探索


在缓缓推开的涟漪外层,艺术家们还对更广阔的世界展开探究。Imogen Freeland创作的《无声的陪伴》(Your Companion in Silience)探索了摄影、展示与控制的交叉关系,以及纪实摄影与肖像摄影之间的虚实转换。Ian Samels的方法则类似意大利电影《放大》中的情节,《无时,无地,无人》(No Time, No Place, No Body)尝试通过尽量放大胶片,去除场景的信息,并重新在画面中分布人物。最终呈现的影像,原本人物的轮廓浅浅地浮在一片苍茫之中,几近抽象,现实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艺术家对图像真实性这一本体论发起的又一挑战。

Ian Samels, No Time, No Place, No Body, photography, 2014 © Ian Samels


陈萧伊所创作的《KOAN》则延续了她对影像和东方哲学的探索,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照相光刻工艺(photo-etching)选取了抽象的风景制成版画,用黑色油墨印在不同的纸张中。河野幸人作品《244》包括一组钉在墙上的黑白浪花图像,为观者营造一个冥想的空间,旨在探讨摄影的多种可能形式,如装置、行为和摄影书等。Karina Lax关注摄影作品在当代文化中的角色和影响,以及作品创作的过程。作品《陷阱》(Trap)的主要创作手法是为自己设定宏伟的目标,标记几个中间点从而记录全过程,以此策略制造出持续观察的效果。

Karina Lax, Trap, Photography, 2014 © Karina Lax


青年摄影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关照时间。钱一帆创作的《2019年2月31日》以不存在的时间指代任何时间或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时间。对他而言,摄影这个行为不仅是保留记忆碎片的手段,更是再度拾起过往的自我修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问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旅程。他认为,摄影作为一种自我审视的方式,再好不过。章璐的《一分钟》是对时间的“延绵”(duration)的实验。参与者根据艺术家所写的“一分钟”指南进行时间体验,参与摄影的过程,从而完成作品。《一分钟》紧扣摄影与时间的关系,选择无云的晴天,由不同的参与者打开快门,不借助任何计时工具,完全凭借感知和意识来判断所谓的“一分钟”的时长,关闭快门。这些深浅不同的蓝色照片,便是不同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差异,饶有趣味。Betty Ketchedjian的《无能为力》(Out of Hand),则将曝光时间缩短以捕捉悲剧性的瞬间,观者驻足观赏这些危如累卵、即将落地的餐牒,爱莫能助,而这正是艺术家通过摄影想要传递的日常生活之体验。

钱一帆,《2019年2月31日》,摄影,2014 © 钱一帆


尾声


展览“房间里的____”,其实是借用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作为隐喻,围绕“可见/不可见”“观看/忽视”这两对词组辩证展开,企图以沉默打破沉默。集中展示的来自伦敦传媒学院2014届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课程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和近期作品中,无论是静态图像、短片、装置、表演还是数字媒体,均是这些年轻摄影师们在当代跨学科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实践,是他们努力创作的企图挑战摄影界限的作品。他们也正如投入平静湖泊、打破沉默的石子,渴望发声,激起层层涟漪。


展览推介


房间里的____

____ in the Room

开幕:2015年8月8日16:00—19:00
展览:2015年8月9日—9月5日
开幕表演:河野幸人(Yukihito Kono)
地址:视界艺术中心(上海莫干山路50号3号楼210&6号楼104)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Jocelyn Allen

Julie Bentley

Geoff Buono

Xiaoyi Chen 陈萧伊

Jisun Choi

Imogen Freeland

Debbie Harman

Sarah Janes

Betty Ketchedjian

Yukihito Kono

Karina Lax

Wenting Liu 刘雯婷

Mels van der Mede

Zaynab Omotoyosi Odunsi

Yifan Qian 钱一帆

Alessandra Rinaudo

Veronique Rolland

Emilie Sandy

Ian Samels

Paloma Tendero

Tessa Williams

Zhanglu 章璐


策展人 Curators

何伊宁 Yining He  张涵露 Hanlu Zhang


展览支持 Special Thanks to

瑞象馆 Ray Art Center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