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功起:脆弱的叙事者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16   最后更新:2015/07/24 09:58:19 by colin2010
[楼主] 无厘头 2015-07-24 09:58:19

来源:财新文化  文:李大卫

      一个球型身段的英国老伯,原本在剑桥教哲学,后来有了麻烦,躲到海峡对面。在法国,他遇见一个缺胳膊少腿,但人文情怀爆棚的老千,于是成了搭档。流氓与文化结合,总会激发出无穷的威力。从蒙彼利埃到土伦,这对活宝打劫银行屡屡得手,而且每回作案,都要探讨一个哲学问题,就连伪装用的行头都要做情境化设计——假如干这一票的时候要掰扯启蒙主义,就会戴上卢梭、伏尔泰那种假发。声势最壮的时候,他们的行动会事先张扬,然后现场向脑残粉儿们分发印有哲学格言的T恤、胸章。总之,当《苏菲的世界》遇上法剧《你丫闭嘴》,大概就是这个效果。

  这个故事,我是从小说里看来的,纯属虚构。那本书叫《思想黑帮》,作者是英国作家费舍尔。如果说有什么读后感,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的幽灵时不时就要满血复活,出来徘徊一下。至少是在文艺的想象里。但今年的一起案子提醒我们,很多人并不满足于以文乱法,还要以武犯禁,同时再次证明王尔德老师的英明论断——生活模仿艺术。本周一(7月13日),曼哈顿的纽约州高级法院开庭审理一桩三级抢劫案,被告名叫乔·吉本斯。本案再次说明,艺术与法律及日常伦理之间的纠葛,是一个永远无解的命题。

  去年岁末的纽约唐人街,吉本斯溜进包厘街上的第一资本银行营业厅,递给营业员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这是抢劫/大票/不许做记号/不许跟踪”。这次行动中,他共拿到1002美元,同时掏出一台袖珍摄像机,放在柜台上,拍录下事件的整个过程。对于他的指令,营业员并未照办,交给他的钞票面值不大,而且夹带能够引爆的防盗染料装置。逃离现场后,他的行踪被附近一家酒店的摄像头拍摄到,成为警方的破案线索。

  吉本斯今年61岁,戴眼镜,长相文质彬彬。在艺术圈里,他可以算是名人。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摄制先锋影片,也是最早使用“超8毫米”胶片的电影人之一,作品曾经做为影像装置,出现在纽约的MoMA、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等展馆,也参加过威尼斯和惠特尼双年展。像很多从事“纯文艺”的前卫人士一样,他也在学院教授艺术课程,包括布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到麻省理工学院。

  闯入银行之前,吉本斯经历过一阵“哈姆雷特时刻”——干还是不干,他对着摄像机镜头自问,同时给自己壮胆。他这样磨蹭了很久,等到正式录制行劫场面,就连电池都不够用了。这个过程刚好被防盗监控头记录下来。在拘押中心,他自称是在创作一件行动艺术作品。他说打算制作一部关于犯罪的“真实电影”;至于灵感来源,除了表现黑暗主题的法国诗人,比如兰波,也有比较通俗的理由——缺钱。早年他曾盗窃过一幅画,从此开始钻研作案技术。他曾自导自演过一部片子,里面那个反社会份子,愤愤不平地控诉这个异化的世界。他在片中直抒胸臆,说他用不着去工作,他想要什么,就去拿什么。现在看来,这倒是一个言出必践的人。

  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行为艺术的历史,吉本斯这次行动的震撼效果,则要大打折扣。这是一个极端重口味的领域,从自残到当众手淫,无奇不有。1974年,当代最重要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当时的南斯拉夫首都的贝尔格莱德做过一次演示。她把各种物件放在桌上,从玫瑰花到橄榄油,还有子弹上了膛的手枪,然后告诉围观者,可以对她干任何事。“我准备死在这儿,”她说。整个表演总共持续六个小时。当她最后离开现场时,已经浸满血泪,但总算活着。通过这件作品,你能看到人都能干出什么。甚至可以说,十几年后那场内战中的种种罪行,这里已经做了隐喻式的预演。

  听到吉本斯落网的消息,他的一些拥趸聚集在布鲁克林,一个叫“轻工业”的艺术场地,为他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共筹集到8千余美元。他们相信这起银行劫案,完全是一次艺术行动。整个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摄入镜头的银行职员和警察;他们无意之间客串了一回演员。然而,即便这部拟议中的片子最终进入制作,也是半年以后的事了。根据法庭判决,吉本斯因偷盗及持有非法所得,将入狱一年。鉴于被告已被拘禁六个月,他还有另外六个月刑期必须服满。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