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本对谈杜兰塔耶:这种绝望的现状给了我希望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1923   最后更新:2015/07/11 17:24:44 by 之乎者也
[楼主] wangxiaoer97 2015-07-11 17:24:44

来源:艺术界LEAP

KERNEL,《输入、麻绳结、锚》,2013年,雕塑及空间介入,尺寸可变

透过标题“东南偏南”,分别来自菲律宾和罗马尼亚的策展人帕特里克·D·弗洛斯与安卡·伟罗娜·米胡莱特提出一种新的阐释维度“东南性”——在展览所勾勒的广阔格局下,“东南”不仅涵盖了“东南亚”这一泛化的地理概念,亦包括“东南欧”这个目前较少被给予整体关注的区域。以此为起点,策展人别出心裁地发起了一次试图超越地缘政治、超越东西方两极叙事的对比实验。

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位参展艺术家为“东南偏南”注入惊人的信息量,某种程度上,它有助于扭转人们对这些东南地域的刻板印象:于泰国、缅甸、柬埔寨及斯里兰卡这些国家来说,作为旅游胜地之外的它们如何建构自身的当代文化身份?而东欧剧变以来,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波黑等国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又如何与艺术产生关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后殖民议题、全球化进程在当下如何交错地辐射着“东南”?如同“后冷战时代”无法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明确界说,两位策展人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南性”也无法仅以某几种特征加以概述,因此,在平行空间中呈现“东南”视觉艺术的张力、呈现一种在文化上彼此交叉,相互呼应的关系,恰恰成为此展的价值所在。

展览现场

奥沙空间颇为疏朗的展示空间均匀分割为三个条状区域,装置与影像作品在其中占到极大比重。毫无悬念的是那些与社会政治直接相关的作品,同样毫无悬念的是它们所表露出的讽刺性与激进色彩。在台湾艺术家姚瑞中的短片《万岁》中,镜头由远及近,在由战争遗迹、防空洞、空袭警报声所营造的紧张阴郁气氛里,一个身着军装的男子在已成为废墟的礼堂当中机械而反复地振臂高呼:“万岁!”仿如被具象化的集权政治幽灵。菲律宾艺术家Pio Abad的作品《幻想鸟带领村庄》从一份事无巨细的政府报告入手,其背后暗伏的则是冷战后期菲律宾政坛的一系列政治动荡:从马科斯政府与苏联的密切交往,直至其被“人民力量革命”推翻,菲律宾再次实现民主化。

只要将社会政治议题稍加延伸,便会自然而然地导向对历史书写方式的诘问,正如跨国界网络交互项目“从万隆到柏林”所实践的那样。该网站由一群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菲律宾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家与研究者创建,以两个具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1955年的“万隆会议”(“第三世界”概念即滥觞于此)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象征冷战的终结)——作为参照点,旨在借助网站这一非物质性平台来“创造历史的新篇章”。诘问态度具体地表现在他们印制的问题卡片上:“如果柏林墙没有在1989年倒掉会怎样?如果马菲印联盟在东亚结成霸权又会如何?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会因此有所不同吗?”与此相类的是香港艺术家梁志和的双频录像《物语故事》所投映的日文中国历史教科书,左边的书本中日文假名被悉数划掉,右边则划掉了汉字,以此暗示历史书写在不同语境下的似是而非。此外,为“东南偏南”量身打造的场域特定作品可谓一大亮点,在广义的“东南”框架下,它们程度不一地与香港当前的社会情状发生共鸣,比如罗马尼亚艺术家丹·贝尔若夫斯基在展场尽头的数面玻璃墙上绘制的那些简练而风趣的图像,它们概括了香港的种种社会热点:加班族、社会贫富分化、“雨伞运动”等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