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最新个展:华丽外观下的真实内在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5   浏览数:1435   最后更新:2015/06/09 13:02:50 by guest
[楼主] 展览预告 2015-06-05 18:16:13

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艺术家:艾未未

策展人:崔灿灿

开幕时间: 2015年6月6日(周六)14:00-19:00

展览日期: 2015年6月6日-9月6日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常青画廊


艾未未同名个展“AI WEIWEI”将于2015年6月6日至9月6日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与常青画廊举办。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汪家祠”从两家画廊之间穿过,老房子的结构与画廊的空间合为一体。艾未未是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这是他首次在中国举办全新创作的大型个展,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汪家祠”建于明代,原位于江西婺源晓起村,是汪氏为供奉、祭祀本族始祖汪华而修建的祠堂。除祭祖以外,这里也是汪氏后人举办庆典仪式、商议公共事务、惩戒违反族规行为的场所。它像是整个汪氏家族的枢纽机构,把族人扭结成严密的家族组织,来维系着宗族的稳定和秩序。

这一中国传统构架制建筑,以木料为主要构材,立柱和梁枋通过榫卯相连。五开间四进深,厅堂高大,用料上乘。在建成后的数百年间,族人不断对“汪家祠”进行修缮、改造,昭示家族的财富和身份。祠堂的建筑形制、规模背后,是“尊卑、男女、长幼”的传统伦理秩序。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后帝制的结束和社会伦理体系的崩塌,“汪家祠”的兴旺也不复存在。经历了土改运动和破四旧运动后,这座四进院祠堂的三进被强行拆除,仅存中堂。同时从世代相传的汪家私产变为公有,虽为村民共用,但无人负责修缮,最终彻底衰败。

直到2000年之后新的市场体制的建立,已经坍塌的“汪家祠”中堂在古建市场中变为一件商品。2013年晓起村村委会对其进行公开拍卖,浙江东阳商人朱财昌将它买下,“汪家祠”自此离开晓起村,在浙江东阳被修补重建。两年后,艾未未购得“汪家祠”成为它的新主人。

艾未未创作过很多体量巨大的作品,这与他的意志和视野不可分割。此次,他将“汪家祠”拆分成1500个构件运往北京,经过吊装、组合,穿越两家画廊之间的墙壁伫立于新的空间。这时的“汪家祠”经历了所有者、地点和事件的辗转变化,不断增加的遭遇和各种面貌、身份创造了一种戏剧性场景。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和常青画廊的空间原为798国营电子厂的厂房,由苏联援建,东德设计制造,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当“汪家祠”静立其中,它们成为奇妙的组合,一个空间回应另一个空间,一段历史回应另一段历史。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画廊原本的办公区域与老房子架构重叠交错,观众得以走近“汪家祠”的梁、柱、枋、雀替等构件,捕捉这个古老建筑的记忆片段与残余。

“汪家祠”作为古建中的个体,逃脱了被世人遗忘的命运。它也不同于诸多的“旧址”或文物,它们大多散发着陈腐的味道。艾未未对于这一跨越了400年的场域作出回应,他重新解释已经变得古老的东西,以建筑和艺术的交融创作出从未存在的全新语境。

“汪家祠”再次变成可以让人们共享,并且在其中呼吸的空间,既古旧又鲜活。

[沙发:1楼] guest 2015-06-06 00:42:33
小艾这样真的好吗
[板凳:2楼] guest 2015-06-06 00:44:14
终于出场了。
[地板:3楼] guest 2015-06-06 10:23:09
必须是最重要的艺术家
[4楼] guest 2015-06-06 10:39:15
爱神回归
[5楼] guest 2015-06-06 16:54:30
重量级
[6楼] guest 2015-06-06 16:56:07
画廊又要开始哄抢爱神了
[7楼] guest 2015-06-06 18:59:51
终结所有吊死展览
[8楼] guest 2015-06-06 22:18:44
常青的消息还是被封了?
[9楼] guest 2015-06-06 22:24:12
[10楼] guest 2015-06-06 22:26:28
藐视所有屌丝展览.
[11楼] guest 2015-06-06 22:30:19
对某人的狂热推崇说明这个国家还流连于文革式的无知落后。
[12楼] guest 2015-06-07 10:28:09
全特么是捧臭脚的
[13楼] guest 2015-06-07 11:35:03
有些人要嫉妒死了。有谁呢?
[14楼] guest 2015-06-07 14:09:34
国人本性难移啊
[15楼] guest 2015-06-07 18:52:58
病态的国家只能适合疾病的生长,最后就是死亡,中国艺术实践快死掉了。
[16楼] guest 2015-06-07 22:52:33
腐朽
[17楼] guest 2015-06-08 12:23:15
好热闹!中国人就只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去
[18楼] guest 2015-06-08 12:41:01
爱神的营销太成功了
[19楼] guest 2015-06-08 14:30:23
恭喜
[20楼] guest 2015-06-08 16:00:38
各种丑恶的东西都集中在这个展览身上
[21楼] guest 2015-06-08 22:21:56
怎么还是觉得透着山寨气和屌丝气
[22楼] guest 2015-06-09 11:16:59
高大上 假大空 高大全
[23楼] guest 2015-06-09 12:59:55
还是一种宣传策略,去看了现场很一般
[24楼] guest 2015-06-09 13:35:49
国宝
[25楼] guest 2015-06-09 21:25:34
艾未未——中国艺术的悲哀
发表:2011-02-07 07:34阅读:13602

2月4日我去柏林的东亚美术馆参加了一个特殊的活动——艾未未作品《茶房》的揭幕式(图1)。“茶房”是一座由重达三吨的普洱茶茶砖砌成的小房子,由柏林的一位85岁大藏家Dieter Rosenkranz高价购得,然后出借给东亚美术馆展出到今年12月。


有趣的是,Rosenkranz先生不是先买再捐,而是为了捐才买。美术馆馆长Klaas Ruitenbeek先生讲述到:“那天我正在上班,突然艾未未的画廊一个电话打来,让我马上过去一趟。我赶到了那里,看到了Rosenkranz和画廊老板在,Rosenkranz先生让我从两件作品中选一件在博物馆展出。一件是这座茶房,另一件是被艾未未砸碎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的灰。我想来想去,选了这座茶房。Rosenkranz先生当即把它买了下来。”


不明白其中奥妙的朋友我可以讲解一下:柏林东亚美术馆1906年成立,一百多年来专门收藏东亚的古典艺术,可惜爱好这些艺术品的群体正在老去,今天德国的年轻人对此基本不感兴趣,美术馆又没有钱出些新花样吸引人,所以多年来都处在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艾未未的作品,吸引一些本不会来的人来美术馆,让85岁高龄的Rosenkranz先生离“不朽”近了一步,至于艺术家本人和画廊老板大赚了一笔,更是不言而喻,的确可谓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现在回来说说这件作品本身。有趣的是,美术馆馆长在他的演讲中,几乎只字不提作品本身(除了强调3000公斤茶,3000公斤啊!),相反倒是大讲了一番中国的茶史(如陆宇的《茶经》等等,我心想要是作品是用米做的,他必然要大讲关于米的故事),另外又扯上 了“民主斗士”之类和作品本身毫不沾边的字眼,算是满足了听众的预期值。之后美术馆工作人员还给大家沏了普洱茶,大厅里一幅其乐融融的局面。


美术馆馆长之所以绞尽脑汁大讲茶经不讲“茶房”,从反面说明了艾未未的作 品确实让人“无话可讲”。我对这个作品也没啥好说的,除了想说德国有一种传统的圣诞节美食叫做“蜂蜜蛋糕房”(图2),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气味芬芳,美味可口。艾未未在德国展出茶房的水平,就好比一个德国艺术家在中国展出一座蜂蜜蛋糕房,然后大讲一番关于蜂蜜蛋糕的故事一样,三个字——玩民俗。


艾未未到现在为止的“艺术”作品,无不是在玩民俗,靠使用“中国元素” 掩盖他作品形式的单调乏味。从明清家具到陶瓷到茶叶,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元素”里他就差没用丝绸了(作为杭州人我强力推荐他下个作品用丝绸)。此外他的 作品都要和政治扯上点关系,摔个罐子说是批评xx对中国文化的毁坏;汶川地震明明是天灾,也能被他解读为xx残害幼小生灵,由此引发了他那由六千个书包组成的“艺术品”;8月初在四川被打,9月份及时地在他慕尼黑个展开幕前进了慕尼黑的医院(说是脑出血,同时却 还非常清醒地自拍自己的“伤员形象”,之后还把自己的脑部x光片当艺术品卖),一切种种造就了他在西方人心目中“民主斗士”的光辉形象。有不少人,包括西方人,把艾未未和博伊斯相提并论,但有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博伊斯始终是立足于德国尝试改变德国,他可从来没有满世界跑说德国不好, 然后还靠这个赚钱。艾未未如果是真心想改变中国,就请他不要没事老往国外跑。西方人难道真的那么情系中国人民,希望我们变得民主自由?错!西方人对中国又 是仇恨又是嫉妒,中国是他们的心头之痒,而艾未未就是给他们搔痒的。


艾未未的“作品”还有一个通病,就是“宏大叙事”,这个很多批评家也批评过了,椅子一定要1千张(2007年卡塞尔),书包一定要6千个(2009年慕尼黑),葵花籽一定要一亿颗(2010年伦敦),茶一定要三吨(2011年柏林)才行,越是在质量上欠缺,就越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很多人佩服他“厉害”,但我希望这些人能够反思一下,这“厉害”到底 是“艺术的厉害”,还是“金钱的厉害”。



什么是 “艺术的厉害”,我是在看了东亚美术馆里其他的作品后才明白。就在离艾未未“茶房”几米的地方,悬挂着傅抱石、李可染、宋忠元、曾宓等人的作品(图3,4)。我虽然不是国画的专家,但他们的作品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一支笔一张纸可以造就出不死的生命,就好像艾未未的作品再大再重也只能留下艺术的尸体一样。曾经那么讲究内在神韵的中国艺术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假大空尸体艺术,顺便还是西方人搔痒的工具,这是整个中国艺术史,整个中国民族的悲哀。

留德艺术史博士,朱苓
[26楼] guest 2015-06-09 22:56:46
有趣的是这位朱同学,署名前加一个“留德艺术史博士”,想起我朋友的女儿,在她的画上落款“朱泠七岁”。
[27楼] guest 2015-06-09 23:33:05
7岁小女字字珠玑啊。
[28楼] guest 2015-06-10 09:35:12
好虚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