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jiao在上海创造了一个虚拟异度空间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2273   最后更新:2015/02/09 08:39:37 by 愣头青
[楼主] colin2010 2015-02-09 08:39:37

来源:艺术财经 宁卉


“不愿重复自己”,张培力在2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一直在反对的是用简单的符号来作为一种策略为自己的艺术贴上醒目的视觉标签。从平面,到装置,再到录像和现成品,直到再次回到平面,张培力的作品一直延续着他对当今艺术、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的思考和研究。可以说,他力图在改变观众视觉习惯,唤起观众对于人类处境的思考。

0×30 单视频录像 1988

  刚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张培力创作了《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X?》等一批具有超现实风格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其冷漠疏离,并带有忧郁伤感的气质,让观众产生巨大的联想空间,恰恰与时代的文化倾向相符。而对于他自己,这些作品则是他生活成长环境造成的。


褐皮书1号 医用乳胶手套、信件 1988

  张培力出生于医生家庭,在医学院教人体解剖的父亲和做助产士的母亲经常带他到工作的地方,“妈妈是助产士,身上带着的是消毒药水的味道,我爸爸身上带着的是福尔马林药水的味道,现在想起来那是一种特别奇怪的混合。”高中毕业后,张培力在他父亲的学校做临时工,每天的工作是绘制各类医用教学图谱:骨骼、肌肉和各种内脏器官。他把这些个人经验是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冷静凝固的画风表达出对当时无处不在的“意义”和“解读”的怀疑,戏剧性的成为“85时期”美术运动的代表者,同时也是反省者。


作业1号 6视频12画面录像装置 1992

  1988年,张培力创作了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作品长达三个小时,画面中,张培力耐心地把一面镜子摔碎、粘合再摔碎。刺耳的镜子破碎声,摔碎与粘合的手部特写无休无止,考验观众的好奇心和忍耐力。作品一出来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其镜头运用等技术不够专业,而有人却表示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而这种录像语言,也影响了一 批早期的录像实践者。这也是对于中国录像艺术极其重要的一件作品。


(卫)字3号 单视频录像 1991

  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以极大的热情推出多件录像艺术作品。1991年张培力在上海衡山路的某地下车库举办的“车库展”,这是录像艺术在国内第一次的公开展示。《卫字三号》内容是一张在脸盆中用肥皂和清水不断地搓洗一只母鸡的过程。1992年张培力又创作了《作业一号》和《儿童乐园》,以及《水-辞海 标准版》。《作业一号》是由6个录像带拍摄在手指上采血样过程的装置作品。很明显,它与1988年的《30X30》中的摔破玻璃和《卫字三号》的洗鸡如出一辙。《水》则是张通过个人渠道,雇佣了中央电视台某新闻播音员朗读《辞海》中“水”字的每个词条及其解释的记录。与《新闻联播》节目相同的光线,相同的背景,相同的麦克风,甚至相同的“国家面孔”,唯独播时内容被换成毫无表情的,中性的辞典条文。1996年,张培力创作的《不确切的快感》, 让十几个屏幕中明明灭灭着各种人体部位抓痒痒的特写镜头,充满肉感的画面与整洁的电视材料形成了强大的张力场。

1千分之1秒至1秒 黑白照片(彩色扩印)22张一套 1995

  这一系列作品成就了张培力“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的名声,不过他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录像艺术家”,而是让自己的创作充满着对各种先验性观念主义的怀疑,他一直强调他对自己的工作从来不制定任何原则,它们只是一些具体的事实,“充满着偶然性”。

水—辞海标准板,单视频录像,1991

  张培力与对熟悉的材质和创作方式的告别不止一次。自2000年开始,张培力不再使用摄像机拍摄方式,而转而是采用“现成品”——从市场上出售的影像制品中寻找素材。在2003年《遗言》中,张培力将找到的文革时期宣传电影的片段编辑合成一篇连续的烈士遗言。在2006年《短语》中,通过对影像画面的速度控制和调整,加上感应互动装置,“联合国,它认识我,我还不认识它呢?”这句话并没有完全丧失它的特定意指,相反,在新的语境中这种意指具有了更为强悍的隐喻性;在同样2006年的《喜悦》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更具戏剧性,从《战台风》中截取的两组讲话鼓掌的画面,通过两个视频的交替播放形成了让人忍俊不住的喜剧效果。

台词 单视频录像 2002

  对于材质和所使用创作媒体的敏感,贯穿在张培力所有创作中,在谈到早年作品《30×30》时候,他这样说:“只是想运用家用录像机这种媒体制造出一些与电视的趣味模式不同的东西,想制作一个让人感到腻味、心烦的东西,它没有概念中的可以引起愉悦情绪的技巧,它让人意识到时间的存在。录像所具有的时间性恰好符合这种需要”。

7月16日-8月14日 实时影像与影像静帧 201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