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 de Baere将出任莫斯科双年展策展人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966   最后更新:2014/11/12 11:10:29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蜡笔头 2014-11-12 11:10:29

来源:Hi艺术 文:杨天帅


(一)艺术家的思想不等于艺术品的思想:这只是一份关于汪建伟的笔记,而不是关于古根汉美术馆 (Guggenheim Museum) 展览“汪建伟:时间寺”的笔记。因为时间与当代艺术的探索,存在于艺术家的脑袋而不是作品本身里面。思考,属于艺术家本人而不是作品本身。

(二)当代艺术不具意义:作品没有本质上的意义。有记者直问汪建伟“作品是什么意思”──这不妨视为主流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即艺术交流过程必然是以“艺术家有话想说把说话转化为类似谜语的艺术品观众须从作品中解谜,即解读作品意思”的方式进行。然而创作实际上很可能只来自于艺术家本身的渴望或兴趣,不一定“有话想说”。

(三)当代艺术只是个人追求:“有话想说”的艺术──比如说鼓吹某种思想(如自由、平等),或批判某种社会现象(如不公、冷漠)──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理解,也只能看成艺术家一个人的追求,而不可、也不必视为一个时代应尽的道德责任。如果一名观众/艺评家把它理解为一个时代的道德责任,那也只是那名观众/艺评家的个人追求而已。

(四)时间观与道德观互为表里:汪建伟所言的“时间”,与“道德”密切相关,因为“道德”的判断(是非、好坏),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与对将来的期许。因此一个社会的时间观(如G。C。D的时间观)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而在当代语境下,社会的道德不必与一个人的道德──也就是一个人的时间观──一致。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观,个人对过去可以有各自的情感认知,面向将来也可以“同床异梦”。

(五)对“中国梦”的质疑:因此“中国梦”的概念,从当代思潮角度去讲,实际上只是某一撮人、甚至某一个人单纯的梦。现代主义往往会把追求同一的进步,理解为一条集体共享的“时间线”(道德观)。如上所述,这条线在当代语境下是虚幻的,只能是“一家之见”。所以,汪建伟对当代“时间观”的强调,也就是对“中国梦”的质疑。

(六)当代性可视为现代进程之一步:由于当代艺术只是“一个人的道德”,而不是“社会的道德”,因此当代艺术往往被误会为“对社会冷漠”、“虚无”、“没有道德”。然而当代艺术强调“一个人的道德”,其实在历史的语境下就是对个人自由的重视与解放。强调个人而非社会,并不来自于对社会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社会主宰个人的质疑。质疑,即对现状的不满,本身也包含着一种道德──也就是时间──观念。因此“当代”虽与“现代”取态不同,但前者也可视为后者的延伸,即“现代性”的后期发展。

(七)当代艺术取决于创作和观看:观看本身是创作一部份。由于作品不具备绝对意义,因此作品的意义某程度上就来自于观者本身。因此一件作品是否“当代艺术”,除了取决于创作者本人外,也取决于观者的态度和作品处身的时空。也就是说,观者有能力把现代艺术看成当代,也可以把当代艺术以现代的角度去看,关键全在他把自己的眼睛放在哪里。

(八)当代道德存在于当下:如果当代艺术不具备本质上的意义,它在观众的眼中就成为了一块等待被填满的画布──无限可能性的爆发点。汪建伟称这些可能性为“潜能”。只是这可能性无论对于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好是坏,既不如人愿,也不可知。汪建伟把这种可能性以“排演”(rehearsal) 的方式理解,因此他说每一次排演都是重新开始,而今次“排演”不一定会比上一次好,下一次排演也不一定比今次差。又因为只有“排演”过才能知道结果是好还是差,所以道德理想只能存在于当下,而非虚幻的未来或过去。

(九)劳动就是反覆的尝试:艺术家以至每一个人只能透过继续排演,反覆实验以追求道德。汪建伟称实验的过程为“劳动”。当代的“劳动”是实验,目的在尝试;现代的“劳动”则是前进,目的在达到某个目标。两者完全是不同概念。

(十)所以当代人自出生开始就是不断的劳动,反覆的排演,以寻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直至死亡一刻,可能性耗尽为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