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绽放:第十届CIGE博览会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86   最后更新:2014/10/14 08:07:0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wangxiaoer97 2014-10-14 08:07:0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微信


美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Barbara Pollack提出YCA (Young Chinese artists,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概念,在中国年轻艺术家集体备受关注的2014年无疑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在市场先行的现实压力下,年轻艺术家的生存生态也备受挑战


崛起的YCA:看上去很美


美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Barbara Pollack撰文提出YCA (Young Chinese artists,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概念,在他看来,这波中国计划生育”的产儿通常被称为“小皇帝”,这是比“被宠坏的小鬼”更礼貌的说法。他们是“计划生育”和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结果——游离、特权、不关心政治以及自恋。但是,通过过去三年与年轻艺术家们的接触,Barbara Pollack渐渐改变这种成见,他们绝对不是被宠坏或者疏离的一代;相反,他认为他们的视野是全球性的,在材料的运用中充满创造性。他们正在发展出中国艺术的新词汇,并将其称为超越国家界限崇尚个人表达的“后中国人”(post-Chinese)。

Barbara Pollack在年轻艺术家孙逊作品前,圣彼得堡艺术博物馆


在采访中,Pollack认为,这个年龄组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多集中于计划生育所造成的孤单生活——每个人作为家庭里的唯一子女必须承担为整个家族追求成功的压力。中国的父母通常为他们的孩子自豪,并且令人意外地支持他们成为艺术家的决定,不过前提条件是他们能够成为蓬勃发展的中国艺术市场所追捧的超级新星。然而现实是市场正在收缩,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下一个张晓刚。面对更加成熟的艺术市场的挑战,现在这些艺术家们拥有上一代中国艺术家所没有的自由,但是也需要担心公共审美经验的减少。


实际上,为了在日益全球化的艺术世界中生存,中国年轻艺术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个人视野,这一任务与成长于中国隔绝年代的艺术家们所面对的完全不同。对于较早的一代来说,主要任务是向外部世界解释中国文化,通常表现为源自“文革”的意象或者源自中国文化的特定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这使得那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破隔离和障碍,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历史的具体细节。而年轻的艺术家们必须单打独斗,在与全球交流中建立独特词汇,在已去除地理边界的艺术市场中迎接更大的挑战。这一目标正在变得日益复杂,中国年轻艺术家在与西方艺术世界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技术和理论,这招致了他们仅仅是西方艺术的衍生的批评。如果丧失了中国经验的独特性,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审美天赋上他们能否被看作是独特的。


当检视杨福东、曹斐、徐震和刘韡的艺术生涯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年纪相对较大,已经在全球艺术界建立了稳固的声望。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表明这些艺术家是中国人,尽管那些作品已经超越了“中国”这个标签。虽然植根于高超的技术与手法,他们仍是强烈的观念艺术家。


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以这四个人为榜样,但是他们也从许多西方艺术家那里获得灵感。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受到的教育也不仅限于中国艺术家。实际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在纽约、伦敦或者柏林生活、学习过,谈论起杰夫·昆斯、杰夫·沃尔、辛迪·舍曼、安塞姆·基弗如数家珍。这不并意外,因为他们在充斥着肯德基和星巴克的环境中长大,看美剧,在微博聊天,很少接触书法和曾经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同时Pollack也尖锐的提出,更多中国艺术家失去了中国特征,一直模仿西方艺术家,而毫无出自个人洞察力的表达。


市场的宠儿


Barbara Pollack提出YCA的概念,在中国年轻艺术家集体备受关注的2014年,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从年初YCA现象在海外集中爆发:3月开始,纽约军械库艺博会策划了“聚焦:中国”单元;4月,群展“八种可能路径”在柏林举行;6月“我这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在美国佛罗里达坦帕美术馆开幕……


在市场先行的当下,各艺术机构和拍卖机构早已敏锐的嗅到了年轻艺术家未来的收藏和投资商机,纷纷转向青年艺术家这支“原始股”,一二级市场不约而同增加了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度,年轻艺术家个展数量急剧上升,拍卖行也将年轻艺术家作品作为单独版块提出,拍卖市场中不断的有新面孔进入、新高价不断诞生,媒体的大肆渲染更加放大了当今青年艺术家的市场。


贾蔼力,《疯景1号》,209.4 x 270.7 cm,2009年


10月香港首轮秋拍中,中国年轻艺术家一片飘红,贾蔼力、王光乐等几位青年艺术家作品成绩突出,刷新个人拍卖纪录。贾蔼力的《疯景1号》最终此作以1180万港元,不仅打破贾蔼力作品的最高成交价纪录,也帮助其成为首位价格破千万的80后年轻艺术家。同样的情况还包括王光乐的《水磨石2004.1.1-2014.2.5》,该作品曾上拍苏富比2012春拍,并以84万港元成交。两年之后,此作以超六倍的溢价的544万港元最终成交。香港苏富比在今年秋拍第一波宣传时,就将年轻艺术家版块放在了重点推荐的部分,并且第一次尝试将年轻艺术家作品放在夜场中去拍卖。无疑,苏富比对70后甚至80后艺术家的市场前景抱有极强的信心和野心。


而今天落幕的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也大大增加年轻艺术家作品比重。不仅推出了AAC青年艺术家入围展,还带来了特别的由几位艺术家包括徐冰、张晓刚、曾梵志、展望等提名的年轻艺术家展览“CIGE-艺术家提名展”。除集中展出的青年艺术家展览之外,参展画廊香格纳画廊、现在画廊、星空间、空白空间、应空间等多家画廊也都在本次博览会中集中推介青年艺术家作品。作为立足于北京的CIGE博览会来说,年轻艺术家在展区的规模上堪比青年艺术100。


CIGE现场


繁荣背后的挑战


一方面是艺术市场的造星运动,年轻艺术家借助一二级市场力量,成为市场“潜力股”。然而能挤进艺术市场参与造星运动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生态仍然是不被看见。以致于大量的年轻艺术家面临自费公关压力, 年轻的艺术家正在被各种小广告狂轰滥炸:只要掏钱就能上杂志版面,进入名人录,参与艺术活动。而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许多人认为这种做法是掠夺性的杀鸡取卵,但也有一些人说,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掏钱增加曝光度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市场消费需求依然旺盛,但是在各种大大小小艺博会、拍卖会主打青年艺术家的轰炸下,青年艺术市场规模已显疲态。不少专家担心:年轻艺术家奔波于各种博览会、拍卖会,是否还能潜心创作;而被市场过早炒高的年轻艺术家,其市场的可持续性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力推YCA的同时,Barbara Pollack也表现出担忧,“对于这一代来说,由于缺乏全国运动的支持,他们需要靠自己开创职业生涯,付出的赌注是高昂的,遇到的障碍也很险峻。另一项挑战是这些年轻艺术家是否能得到国内藏家的支持,这些藏家迄今仍然不熟悉国际艺术潮流,由于未受过相关教育也不了解这些年轻艺术家受到的影响。因此,通过拍卖记录判断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可能是一个错误,就像在西方通过展览记录来衡量新兴艺术家一样。我期待看到未来将为这些中国年轻艺术家带来什么。他们雄心勃勃,才华横溢,将为国际观众带来更多作品。而上一代艺术家依然沉浸于那个早已逝去的过去不能自拔,并且已经沦为他们自己成功的牺牲品。”  编辑/王丽萍

[沙发:1楼] guest 2014-10-15 17:06:32
也他业余乐吧
[板凳:2楼] guest 2014-10-15 18:08:27
一半是炒做,一半是垃圾。
[地板:3楼] guest 2014-10-17 12:04:49
狗屁一样的文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