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100遭吐槽帝梁克刚狂吐槽一小时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2   浏览数:2317   最后更新:2014/08/24 11:15:28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08-18 10:03:1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微信


这部长达6个小时的作品涉及许多纵欲和人体排泄物的镜头,一经展映便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



《重生之河》电影预告片

(视频来源:布鲁克林音乐学院)


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在澳大利亚的首次个展将于今年11月在收藏家大卫•沃尔什(David Walsh)的古今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MONA)举行。据悉,马修•巴尼将结合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创作作品,一同展出的还有马修•巴尼此前在德国慕尼黑美术馆(Haus der Kunst)展出的一系列作品。巴尼刚刚在慕尼黑结束的个展中,除了其绘画、雕塑、摄影作品,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其新作《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的相关道具/装置。


德国慕尼黑美术馆(Haus der Kunst)展览现场


《重生之河》是马修·巴尼和作曲家乔纳森·彼普勒(Jonathan Bepler)合作创作的时长6小时的史诗电影,由马修·巴尼本人和著名演员玛吉·吉伦哈尔(Maggie Gyllenhaal)、伊莲娜·斯屈奇(Elaine Stritch)等参与演出。这部电影在今年2月初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BAM)开始公演,6月在巴塞尔艺术展中的巴塞尔剧场上映,后又于慕尼黑美术馆的巴尼个展中展映。


《重生之河》由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1983年花费十年时间写成出版的小说《古夜》(Ancient Evenings)改编而成。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贵族,试图借由计谋和魔法通过重生三次而获得永生,但在第三次的时候以失败告终。巴尼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将主人公变成了小说的作者诺曼•梅勒,并将三次重生分别放在美国三大城市——洛杉矶、底特律以及纽约的情景之下,以当代歌剧的形式探讨了生存与死亡的主题。每次重生的时候,主人公都要爬过一条充满污秽之物的长河,而巴尼通过演绎这种“轮回转世”的循环,在美国工业环境下创造出一篇关于死亡和重生的当代寓言。


《重生之河》剧照


《重生之河》剧照


《重生之河》剧照


《重生之河》剧照


《重生之河》剧照


这部作品由于长达6个小时并且涉及许多纵欲和人体排泄物的镜头,一经展映便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出现最多的词便是“污秽”(filth)和“淫秽”(pornographic)。美国艺术媒体Hyperallergic的影评人Jillian Steinhauer在他的文章《跋涉在马修·巴尼的“大便之河”》(Wading in Matthew Barney’s River of Shit)中就毫不留情地批评这部作品的冗长或许是别有用心,“我一般不倾向于猜忌艺术家的企图,但是我不由得猜想这(么夸张的影片长度)是巴尼故意为之。这部新片基本的逻辑看上去就是:只要把足够多的内容放到一起然后再把故事拖得够长且不连贯得恰到好处,大多数人都会筋疲力尽到无力吐槽,以致默许这部片子是天才之作。”其他有关表现形式和叙事视角的批评也不绝于耳,比如影片中对墨西哥吉他手、印第安人乐手和美国黑人女孩儿等非白种人角色的符号化处理就被归咎于马修·巴尼作为一个白人男性的狭隘视角。同时,影片中对于底特律的呈现也受到质疑。在某种程度上,这座城市代表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形象上的污点,所以也极易触动人们的神经。另一位影评人Chloë Basso就说,“我感到失望——但也并非完全惊讶——巴尼会以这种强加的、肤浅的一时之见将底特律简单表现为一个场所… …这部影片对底特律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底特律就是一个烂地儿(shithole)’。在这部片子的语境里,‘烂地儿’或许是个褒义词——毕竟下水道被看做重生的场景——但是对于底特律城市环境的美学处理则暗示着相反的含义。”


马修·巴尼在工作室创作电影的分镜头


然而,这些对于电影叙事方式和细节的批评或许对艺术家本人来说不值一提。因为早在《重生之河》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首映前,马修·巴尼和他的老友、法国导演加斯帕·诺(Gaspar Noé)为BOMB杂志进行了一次对话。在对话中,巴尼曾坦言这部影片对自己的重大意义,“我近期在做的是将电影与现场的行为表演相结合,而这些现场表演有着歌剧的所有因素… …当我开始拍摄《重生之河》时,我开始搭设场景并拍摄它们。最后的影片是纪实摄影和电影摄影的结合。这与我之前的所有作品都很不一样。”他称这种新的结合使自己重新找回了对电影制作的兴趣。


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196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青年时代的巴尼曾在高中加入校摔跤和橄榄球队,十分热衷于体育运动。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耶鲁大学医学院,隔年转入艺术系。90年代后期马修•巴尼开始迅速走红,先后在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的个展、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个展,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等,并于1996年获得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当代艺术大奖Hugo Boss奖。


马修•巴尼的作品混合了表演、摄影、录像、装置和电影等语言形式,他的作品一般极具画面冲击力,是继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视觉的艺术家,并且成功在其作品中注入了神话色彩和病态美学。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系列短片《悬丝》(The Cremaster Cycle)。这个电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时左右,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只有一些怪诞的情节片断、意象、声音和臆想的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造型。作品围绕男性悬丝肌(cremaster)作为基本概念演绎,这一肌肉控制睾丸在外界刺激后的收缩。作品编织出一个穿插着生物学、电影、建筑和美国历史的世界,多处隐喻了性、孕育、出生以及死亡等主题,被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评论为“先锋派电影史上最具想象力和才气的作品之一”,《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更曾称马修·巴尼为“他那一代中最重要的美国艺术家”。


《悬丝1》的剧照


马修·巴尼参演《悬丝3》的剧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