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恩·赫斯特要求归还争议画作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830   最后更新:2014/07/15 09:56:10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colin2010 2014-07-15 09:56: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现今中国,把“乡村建设”当作志业的人,多以晏阳初先生的理论和实践为榜样;而反对这一提法者,则多反感、反对对农村输血式的“疗救”。身体力行者中,已办了两届的碧山丰年庆,是把前沿艺术带到农村的系列活动。


文/钟永丰



策展人欧宁及左靖所组织的农村艺术节———碧山丰年庆,今年举办第二届,我很荣幸连续两届参加,得能经历并试图理解其中的变化。


理想上,农村艺术节乃由农村里的有识有能之士,根据农村具体的社会、经济及政治主体发展需要或历程,组织农村内外的文化元素,以在农村内部及在与外部世界之间,形塑新而进步的创造性对视与对话。但我们都知道,在任何快速工业化的国度,农村被迫沦为单向供输的角色,不断向都市挤压自身的社会资源。不出三代,维系农村主体性最重要的两种力量来源———生产性人口与知识性人口,均面临大块消褪的悲剧。


以社会意义辨之,农村艺术节有两个端点:一是“农村举办的艺术节”,另一是“在农村举办的艺术节”。前者有主体性,后者则仅具地点意义,关键在于主事者介入农村的社会过程。


台湾的“美浓黄蝶祭”及挪威的“海岸风暴音乐节”是我参加过的艺术节中,少数具在地意义者,其主导者均为在地方运动中回乡的年轻知识分子,前者是反水库运动,后者是少数民族(闪米族)复兴运动。绝大多数办在农村的艺术节,乃由地方政府以实现观光发展或及提升政治合理性为初衷,出资聘请专业团队驻乡策动。以台湾及日本为例,这两种艺术节不一定互斥;为求长续,前者常寻求政府经费的奥援,后者则在艺术界及地方有识者的批判下,愈渐让权予地方参与。


碧山丰年庆的原动力既非前述二者,又是布展在一元化下的大陆农村,自然困难重重,落根不易。对当地而言,其存在或消失可能都无足轻重。爱之深或责之切均不可取,比较好的评论方式是细看其发展过程的问题意识与解决方法的有机性。


首先,放在国际上风行的主题性艺术年展光谱上,无论策展手法、空间经营、艺术家的投入深度、作品的艺术性、与在地的对话性等等,今年碧山丰年庆的表现均属上乘;以欧宁作为策展人的视野及其在国际、国内艺术社群间的号召能力,一般双年展最在乎的这些要项不是重点,更应关注的,反而是艺术节如何对当地居民及政府产生意义。


意义之前是作用。


今年的艺术节以摄影为主题,布展地点涵盖黟县美术馆及七个古村落———碧山的主要观光亮点。在对居民产生意义之前,策展团队试图通过对旅游质量的加持,争取地方领导的肯定。村落中最宏伟的大祠堂变成展场,居民参与了布置工作;很显然,说服是奏效的。但可惜展示的时间太短,难以全面评价展品与旅客及居民的互动质量。


亚洲协会在屏山村光裕堂的《冰+煤》纪实摄影展,慑人地呈现了燃媒开采、矿工、工业化、气候暖化、冰川消解及环境冲击之间的连锁反应;在南屏村的明代祠堂,北京摄影家邵逸农与慕辰展的作品《家族图谱》超越了父权中心的生殖记录,重新赋予族谱丰富的说故事可能;在碧山村粮站,“数字广东”的年轻艺术家完成了述说徽州兴衰的光影文献,足以作为再认识地方史的珍贵教材。


这些只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当代艺术节的常客习于跳脱传统与现代化初期的美学观,应会赞赏碧山摄影展的高度可读性,然一般农村居民恐觉景象突兀。去过的展场,少有居民,前来进行户外教学的学生,也未见有老师导览。以当代性观念为核心的艺术节,要能与居民的思维产生对话,需要的是远比策展更扎实的公民教育与概念启迪。本届艺术节至少已成功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更全面支持,有此基础,往后不难结合学校及村民组织,结成教育网络,持续进行这项打底工作。


碧山的风光与民居之美极目难尽,以碧山策展队伍的国际性视野、企图及募集资源的能耐,要为大陆创造典范性的农村艺术节,只是时间的问题。


  • 钟永丰,诗人、作词人,台湾高雄美浓客家人。第一位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任秘书。对乡村建设多有关注、投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