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新数字艺术在线双年展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320   最后更新:2014/05/07 11:38:01 by 另存为
[楼主] 无厘头 2014-05-07 11:38:01

来自: 海杰视界观


导读:以注册“公司”来作为艺术生产的平台,进而探讨当代艺术的生产机制,不是只有徐震的“没顶公司”干的出来,相比之下,“他们有限责任公司”要至少提前好几年。以戏谑、嘲弄、煞有介事式的反讽玩乐程度来说,“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更是要比“没顶公司”彻底得多,只是“没顶公司”找到了水到渠成的时代语境。而“他们有限责任公司”则疯狂玩一票后,人财两空,不得不看着他们嘲弄过的艺术家们个个自行车换宝马,自己则在少一人的情况下,经历了寻找符号的时代大浪,最后在被说得越来越多的“东方经验”里“相忘于江湖”。在海杰策展的“自助餐”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计划中,“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的方案是一个名为“相忘于江湖”的摄影展。


“他们”工作室
但“戏谑”还在,只是变得有卖相了。他们也是赶上了市场末班车的那拨人。
在“自助餐”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计划中,“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的方案是一个名为“相忘于江湖”的摄影展,在这些作品里,杂乱的树林中,有两个男人,一个是穿着马甲坐在石头上的眺望远处,另一个身着束腰白袍,恰似名士。他们俩不断变换场景,不断处于桃园、溪边、崖前、墙上等情境之中,对视、远眺、凝视、发呆,两种角色在一个画面里出现,其情景矫情、庄严又令人忍俊不禁。这是戏谑的力量,但我担心的是,这样的语言还能否让他们走远?
而在进入工作室的一个小时后,我们发现了“他们有限责任公司”干的另一件事。
那么,我们得介绍一下“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是干嘛的,他们到底干了什么事?
“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艺术组合,由于人们总是喜欢考虑到凡事都有个单位,代称也不例外,他们嫌“他们有限责任公司”太冗长,而直接叫“他们”则显得没有单位,没有单位则意味着没有着落,于是就通常称“他们艺术小组”,但“他们”成员本身是不承认这个叫法的,“我们要的就是一串艺术家名字后再加上‘他们’,而不是‘他们艺术小组’,‘他们’就像一个人。”说这话的是“他们”成员赖圣予,曾经用过的名字是赖盛,最初的成员有杨晓刚、赖盛、袁欣。
现在“他们”的成员剩下了两人:杨晓钢和赖圣予,两人或多或少地改了自己的名字。而第三个人的退出,正是十年前他们做的一个虚拟奥斯卡的当代艺术颁奖典礼。
“范迪安说这个活动很有学术滋味,他说他把图册放在枕头旁边每天看一遍。”
“赵半狄那次也来了,搞得很像回事。”
“卢杰很久以后还在说,这事太他妈荒诞了。”
“那时候这些艺术家们心态还好,玩得起。”
“我们投入了10万元,变成了穷光蛋,当时望京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也就12万。”
……
“他们”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2004年,以“他们有限责任公司”为名,在798艺术区策划举办的“2004年度中国当代艺术金像奖颁奖盛典”,他们设立了18个奖项,请了专业主持人和新思路模特,用给学生教画画一年赚取的学费租来了专业灯光,铺了红地毯,做了金质奖杯,撰写了颁奖辞,请来了很多大腕。反正专业颁奖晚会应有的,他们这里都有了。那次的策展人是冯博一和柳淳凤。策展人基本什么都没赚到,还赔了一顿饭。
那一次,他们占尽了年轻的便宜,看在他们还只是毕业不久的学生的份儿上,还没有被商业搞得端着像个雕像的艺术家们容忍了“他们有限责任公司”的狂想和娱乐。
于是,他们三人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奖,并戴着诸多艺术家们的面具,戏仿他们上台领奖(当然也有真的艺术家获奖者来领奖),并在舞台上走台或在表演中展示艺术家作品的概貌和特征;以“他们有限责任公司”为名,设立“艺术人才招聘会”,设计制定了有关当代艺术的考题,在一种近似于有“标准答案”的招考中,模拟人才招聘;并以“图像聊天室”这样鲜活的互联网词汇来唤起观众参与图像意义“接龙”的参与和互动;另外,他们设立了艺术家抽奖以及艺术超市(而艺术超市的概念和实践后来成为了流行风潮。)。
颁奖盛典的盛况和乱象正如冯博一说描述的那样:“著名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在台上台下来回穿梭,历史身份与现实角色不断地在某个人物身上重叠,形成了某种看似凌乱无序的前卫艺术界的存在景象。人才招聘的繁忙,图像聊天室的热闹,客观现状与艺术虚拟图像频繁地交织在一起。”
整个活动从策划立意,到颁奖词的撰写,从虚拟表演到考题设计,完全是一次10年前的当代艺术现状调查和病灶会诊,并不失时机地用这种“自我组织”进行评论。
这种加冕式的行为批评,相比直接了当的文字批评,要更容易被人接受,它融合了娱乐、消费、荣誉、盛况、戏弄、恶搞、观点、反语、情境再现等诸多元素,使艺术行为变身为商业盛典,又使商业盛典变为艺术行为的生产机制。
因而,这种艺术行为的所有奖项和评价及表演环节会引发几种反馈,一种是看似嘲讽玩弄的奖项,其实是对艺术家创作的解析,这是深谙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意欲看到的,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尽管这种价值是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另一种则是对自我的反思,尽管这种反思也是建立在一种娱乐的形式之上。
而“他们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翔实的文献和对于艺术家及作品的把脉,使得原本娱乐化和荒诞的盛典,带有了提问和质疑的味道,这些提问和质疑指向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威尼斯情结等等环节和问题。现场播放的由“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撰写歌词的歌曲作为艺术体制的一种隐喻,以各大双年展名字串联的《情深深雨蒙蒙》似乎是甜美迷梦,而由对市场期许的愿望和现实组成的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更是雄性荷尔蒙高涨的艺术品宣言。
如今,拿起此次颁奖盛典所有内容的册子时,那种喷薄而出的文献意识和才情能量非今日温吞水的艺术现状可比。我们不禁感受到一点落寞。
对于“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来说,那一次投入10万的成本,使他们对于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往后的作品,似乎不是对于那次活动的阐释,就是自我简化,让市场和自己都好受点。这怪不得他们,从2004到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极大地满足了艺术家的想象,往后的这6年里,艺术家们竭尽所能试图还原那个市场的黄金年代。
现在的艺术家们,似乎没有了当年的好脾气,当然当年的那些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现在也未必有好脾气。如果现在再来这么一场,那些人还能玩得起吗?就连“一杯生普洱”都成了艺术批评界众矢之的,何况“他们有限责任公司”。
所以,我们的乐观不能没有理由。
以下图片由得色空间金酉鸣拍摄


“他们”摄影作品《相忘于江湖》

他们工作室

他们工作室


他们当年颁发的金像奖杯


他们工作室


杨晓钢朗读颁奖辞

他们工作室的一次畅谈


以下为翻拍他们有限责任公司颁奖盛典图册    拍摄/海杰









返回页首